中国式现代化精准融入思政课的价值、逻辑、路径

2024-12-26 00:00:00焦艳
党史文苑 2024年12期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是必然之举。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精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内容的重要平台。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应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精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立足不同,消解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对大学生的渗透。自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就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和重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特别是西方式现代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以此为契机,借助不同平台不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如“只有遵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现代化=西方化”等,严重混淆着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影响着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思政课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方法给大学生讲授西方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中心、结果导向、道路选择等方面的不同,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从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西方式现代化理论的渗透。

立足内容,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大学生能否坚定“四个自信”,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顺利与否。因此,“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时代新人”至关重要。中国式现代化内含有“四个自信”的内容,即中国式现代化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与西方式现代化不同的民生观、生态观、发展观,彰显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十三个方面的制度体系构筑的制度保障,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自信;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把“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坚持胸怀天下”的革命斗争经验等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等,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把它们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可为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立足问题,解决思政课师生供需之间的矛盾。当前在中国式现代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的“供”与学生的“需”之间不能完美对接的问题。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知识内容具有既多元又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对教学手段具有既智能又具有创新性的需求。但是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中国式现代化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却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一方面,由于自身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等,导致思政课教师不可能是个“全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平台还未完全精通、部分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还不完善等,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双向互动的移动学习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兴趣。

挖掘契合逻辑,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精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

中国式现代化要精准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还需挖掘出两者之间的契合逻辑,即找到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精准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是可行的、必要的。

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性互补。高校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课程,旨在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缺乏理论思维、社会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基础的大学生来说,完全学懂、学会思政课中的理论内容存在较大难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历史的、现实的案例,从实践上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提供了补充。以“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例,可通过具体的数据、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

高校思政课和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政治属性。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政治熏陶、培养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主渠道,具有政治属性。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大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通过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的对比,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通过理论学习使大学生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也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在领导力量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政治理念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高校思政课和中国式现代化都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把“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作为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要求大学阶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引导青年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四史”,认识“三情”,把青年学生培养和造就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国式现代化虽没有直接指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包含的相关内容,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条件。以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例,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借助历史分析法,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使大学生更加坚定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强化精准思维,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精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强化精准思维。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具有精准思维,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融入的效果。

内容精准化,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一是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征。这五个方面的特征虽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但是每个特征都有其侧重点,“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侧重从国情特色方面讲与西方人口规模较小的资产阶级现代化不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侧重从价值特色方面讲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贫富分化不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侧重从发展特色方面讲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物化”价值观不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侧重从生态特色方面讲与西方现代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不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侧重从路径选择角度讲与西方现代化的侵略性和外向性的资本积累路径不同。二是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涉及的内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价值引领、理论指导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沿着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方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向。

方法精准化,选好中国式现代化融入教学的方式手段。一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线下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精选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难点、疑点问点、热点问题进行梳理解答、剖析探究,引导大学生讨论交流;而在线上教学中,可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视频、教学试题、教学论坛以及虚拟仿真平台,帮助大学生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知识,调动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性。二是采用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当代大学生是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精神财富丰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校内主要进行理论教学,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议题进行参与式讨论、专题教学、对话式教学等充分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调动大学生主动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目标、步骤等,提高当代大学生运用中国式现代化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进行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外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如参观、亲身实践等,帮助大学生更加体验式、直观式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变革和成就。

教师和学生精准化,识别中国式现代化融入教学的主体与对象。一是在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的基础上保证“供”的精准化。“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中国式现代化知识的解惑者,应不断学习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参加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专业学术交流活动,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前沿内容和发展趋势,从而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知识的供给是精准的。思政课教师还是中国式现代化知识的讲授者,应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参加思政课教学技能比赛、课堂教学观摩、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等不断提升教学技能,把中国式现代化知识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大学生。二是在研究高校大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保证“供”与“需”的精准对接。办好思政课重点在学生。一方面,应做好学生需求的调查工作。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倾听、个别对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因、对中国式现代化内容的期待、对中国式现代化各主题的兴趣,从而把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选用恰当的教学内容;把握大学生的学习期待,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应做好学生需求的反馈工作。思政课教师应通过研究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掌握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及实际掌握情况,使中国式现代化教学具有适应性;通过研究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掌握大学生成长的时代背景,使中国式现代化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研究”(编号:2021GJJG19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