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一直积极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国际形象。这不仅能够促使全球各地的政党、政治组织以及广大公众对中国共产党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还可以大幅度提升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更为重要的是,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不断增强党的国际形象的吸引力、创造力和影响力。
一、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和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
(一)内在特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底色与理想追求
深入解读与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底色和崇高追求,是构建和塑造其国际形象的首要任务。首先,需要阐释好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人民立场和群众路线政党本质。党的一切工作都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将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也能为党在国际上树立亲民、为民的良好形象打下基础。其次,需要阐释好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伟大担当。在国际舞台上,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既是对国际主义精神的现代表达,也是对新时代全球治理体系提出的中国方案及其思想贡献。这些举措能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崇高理想,彰显了我党非凡的政治品格和高尚的道德风范,从而赢得国际尊重和认可。
(二)有形表象: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与执政风采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和执政水平,是其国际形象中最为直观、最为具体的展现,这意味着必须全方位、立体式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现实成就与未来规划。一是全面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主张和核心政治理念,既包括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纲领、政策路线等政治主张,也包括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核心政治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二是集中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作为与卓越成效,如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辉煌历程、脱贫攻坚和环境保护成效等。三是多维展示中国共产党参与国际事务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全球视野的政策主张。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一带一路”倡议等,这些政策主张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责任感和大国担当,也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了开放、包容、合作的良好形象。总体而言,应从多维角度呈现中国共产党既稳定又开放,既有传统也不断创新的多面性特征,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和评价也由单一趋向多维、立体与全面。
(三)外延形象: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与党员风范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和党员个体是国际形象外延的重要载体。首先,要突出党的严密组织和铁的纪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严密而高效,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组织架构。各级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确保党的政策和主张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助于在国际场合中展现出一个有力、有序的党的形象。其次,要展现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党员个体,他们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在党的国际形象塑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党的理论和政策的积极传播者,也是党的形象的具象化呈现。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模范作用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威信。因此,在塑造党的国际形象时,应注重展现广大党员的崇高精神和实际行动。例如,可以宣传那些在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优秀党员事迹,让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榜样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具体方法
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塑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塑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手段,传递中国理念,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新篇章,来增强党的国际形象。
(一)讲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共产党
叙事传播是国际传播的上乘之策,而讲好故事则是叙事传播的关键。讲故事作为叙事传播的核心手段,蕴含着丰富的话语魅力,能以生动、具体、感人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赢得受众的接受与认同。此外,在展示本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身份认同、构建集体记忆以及扩大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积极建立“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塑造力。
首先,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需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国共产党何以可能”这一时代之问。聚焦“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主线,从一百多年的党史发展脉络中整体把握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成功之道,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担当,从而构建具有统一性和全局性的叙事风格和故事矩阵,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共产党、了解真实的中国,帮助受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国际形象。
其次,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需从微观角度立足具体人物、具体事件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聚焦小切口、小案例,通过国际社会感兴趣的“人物”为“点”,连通党史故事的“线”,进而绘制党史文化对外传播的“面”,主动发声,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彩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深入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宗旨及其背后的深刻内涵,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最后,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需要做到应“时”和求“是”相结合。应“时”是关键,它要求我们敏锐地捕捉重大事件以及社会热点的关键时刻,以此作为讲述故事的契机。求“是”是核心,这里的“是”不仅指事实的真实性,更强调故事背后的道理和逻辑。我们要深入挖掘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通过事理结合、以理服人的方式,清晰地阐述我们党信仰故事所蕴含的真理、为民故事所展现的情怀、奋斗故事所体现的原则,以及发展故事背后的深层逻辑。
(二)传播精准:全球化表达与区域化、分众化表达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在全球化与地方化并行的传播背景下,单一模式的宣传难以满足多元受众的需求。中国共产党需考虑国际传播的复杂性,精准锁定传播受众,灵活调整传播手法,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在全球化表达上,中国共产党需要坚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价值导向,秉承开放的国际视角,展现党的理念与国际社会的广泛契合。首先,具有战略性的传播理念是全球化表达的核心,中国共产党首先要做的是建立起专业的对外宣传机构,运用全球视野、全民参与、全媒体报道的战略思维、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准确、及时地传递党的声音。其次,还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国际传播网络,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如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结合媒体融合现象,优化网络传播手段,如抖音海外版等国内外流行媒体,拓宽传播路径,展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民福祉等方面的巨大成就。
在区域化、分众化表达上,要进行受众分析。深入剖析受众群体的文化特质和沟通思维,改变同质化宣传模式,精心设计传播信息,以更贴近受众的语言习惯和符号系统进行信息编辑,提高信息的亲和力和接受度。这一过程应注意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传播效果评估技术,包括受众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等多维度的科学评估方法。依托大数据分析,筛选有效的传播策略,评估信息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解读风险,实时调整传播的深度与广度,确保国际形象传播的精准性和战略性。
(三)载体优化: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传播矩阵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有效传播及受众认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传播载体的多样化水平。因此,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播矩阵,实现信息和价值的多元传递与输出,成为塑造并提升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核心策略。
首先,以人际传播为着力点。人性化的传播和面对面地交流,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之间建立起更为直接和亲密的联系,交互性更强,能有效减少信息传递的模糊性及不确定性。包括高层出访、海外采访及演讲等官方形式,也包括党员、企业家等民间人士参与国际研讨会、文化节、教育交流等形式。其次,以组织传播为突破口。组织传播主要指各级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一种高效、系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能够准确地传递党的理念、政策和成就,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党的良好形象和卓越领导力。主要包括政党外交与民间组织之间的交流两种形式。政党外交不仅是增进政党间互信的有效途径,也是展示政党形象的良好平台。我党需要构建各类政党交流平台与活动,掌握沟通交流的主动权,借此机会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声音和立场,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民间组织间传播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更为精准地定位目标群体,比如国际友好城市、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等组织进行传播活动。再次,以大众传媒为主攻手。大众传播媒体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利用率高等优势,在国际形象的传播中发挥着中坚作用。最后,要依托新技术实现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传统与新兴媒介的融合使用,形成国际传播的新势能。
(四)话语亲和: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
话语是政治传播活动的外表性中介,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丰富内涵在言语上的表达。在国际形象的传播过程中,确保话语策略得到优化是贯穿始终的关键。在打造对外话语体系时,精心雕琢内涵丰富而形式多样的话语内容,力求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传播话语策略,注重从多个层面进行精心设计,首先,使用跨文化交际学的原理,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构建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其次,在话语的设计中注重情感共鸣和价值触达,通过挖掘全球共通的价值追求,借助故事叙事、亲历性描述等手法,映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与行动,激起听众的共情,促进理念的有效传递。此外,重视话语表达的精炼与科学性,切忌冗长和空泛,力求在言简意赅中传达丰富含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光明日报,2021-06-02(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514.
[3]吴俊,姚宏志.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三重意蕴[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8-13+2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22-223.
[5]刘子曦.故事与讲故事:叙事社会学何以可能——兼谈如何讲述中国故事[J].社会学研究,2018(02):164-188+245.
[6]刘宏伟,张聪.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三重维度[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02):98-106.
【基金项目】2023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资助课题: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发展的百年历程及其经验启示研究(XSP2023FXZ019)。
(作者系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