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三个务必”,这是新时代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加强作风建设展现出的鲜明立场,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经验,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心任务提供了方向,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担责任,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优良品格和作风,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把握历史主动,三者是一个结构严谨、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一、“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
“三个务必”是对毛泽东的“两个务必”的延续,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新发展,是对现实的审慎思考。因此,在理论基础、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务必”。
(一)历史逻辑:是对“两个务必”的新发展
探究历史逻辑,要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探寻历史与现实的相通处。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在 “两个务必”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变化以及实际,重新赋予其新内容,这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而且是在更深层次、更高标准上提出了“三个务必”。首先是突出了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性,初心使命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动力,这是个根源问题,不忘初心并不是一件易事,不少党员干部丢掉了初心而迷失方向。其次突出强调了要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的情形作出的新调整。因此,从“两个务必”升华到“三个务必”,既体现了我们党善于吸收过往的智慧和养分,又说明我们党有着敏锐的目光,洞察世情、国情、党情所发生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二)理论逻辑: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党的建设中,我们更需要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智慧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他们关于党建理论的学术著作中,揭示了许多关于初心使命、艰苦奋斗和阶级斗争的深层含义。在中华五千多年的丰富传统文化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坚韧不拔、永不言败和勇于斗争的文化基因,这些都为新时代坚守“三个务必”原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活力和生机的关键法宝,更是全党成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政治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斗争的历史,奋斗的历史。他们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产阶级社会条件本身所产生的冲突,必须在斗争中加以解决,靠空想是消灭不了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伟大的奋斗史,共产党是为了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没有自己的私利。“全党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斗争理论。“三个务必”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亦是一个整体,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建的思想并不是只对其中一方面产生影响,而是对其全部三点都有影响,例如,政党性质、建党原则等蕴含初心使命、艰苦奋斗、勇于斗争的政治品质。因此,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给予了“三个务必”深刻的启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在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面对一系列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善于守住斗争过程中的原则,抓住斗争特征,掌握斗争本领,在各种斗争中学会如何斗争,把握斗争的艺术。
(三)现实逻辑: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的深度考量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三个务必”是重要的思想指导。面对人口众多带来的资源分布不均等挑战,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引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同时,世界政治正向多极化发展,国际力量趋于平衡,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全球化趋势明显。然而,全球也面临气候变化、贫困、网络安全等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威胁着世界和平。
党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这也导致部分党员干部产生了自满情绪。治理国家的前提是治理好党,党情也在随国情发生变化。首先部分基层党组织不能充分发挥好带头作用,缺乏责任感,有的党员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还存在许多腐败问题、官僚主义等。许多党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入党组织,与从前比起来,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但同时有许多党员没有经历过以前那样的艰苦斗争,缺乏在艰苦环境下的体验与经历。
好的理论可以给实践带来正向反馈,促成良性发展。“三个务必”就是给当今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持久的思想武器,新的历史方位下,“三个务必”定会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解决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道路上遇到的难题。
二、“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
(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中国共产党勇担责任
首先,彰显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始终以满足人民的利益为核心,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真正解决广大人民群众面临的问题,并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上取得实际成果。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也是党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的最佳诠释,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从主体性来看,既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又体现了新时代践行党的宗旨、履行使命的主体自觉。
其次,彰显党的自觉特性。政党自觉就是政党在清醒地认识自身价值与优势的同时,又能够看到问题与缺陷,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与自我提高。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之强,成绩再大,我们也必须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
最后,彰显党自我革命的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正确预测时代发展的趋势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这一优势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体现出来。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遭遇过挫折失败,经历过迷茫,但在重要的时间节点都能扭转认识,进行经济建设、实现战略中心的转移、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取得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胜利。
(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党的优良品格与作风
首先,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我们今天取得的伟大胜利离不开党的艰苦奋斗,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艰难的长征过程中,路途遥远、环境恶劣。党在各个时期都证明了谦虚谨慎的必要性,保持不骄傲、不懈怠的作风,才能团结在人民周围带领人民实现更美好的生活。
其次,彰显党严谨的处事风格。在儒家经典中出现过谦虚谨慎一词,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始终以人民为师,在人民面前当好“小学生”的角色,积极向人民群众吸纳合理的意见。中国共产党还具有底线思维,现如今意识形态正面临着诸多考验,党要时刻防备最坏的情况发生,做好两方面的打算,提前预设好危险,应对最坏的局面。
最后,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诉求。在中国这个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绝非一蹴而就。回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正因有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全体中国人民才能顺利脱贫,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来自外部的打压随时可能升级,我国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若想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要进行艰苦奋斗的努力。
(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党把握历史主动
只有坚持伟大斗争,才能把握历史主动,成就历史伟业。《共产党宣言》多次谈到斗争,有矛盾就有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政治品质。
首先,“敢”体现在党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与斗争任务。这些斗争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大无畏的勇气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陈延年、赵一曼、刘胡兰等英烈,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形象。如今不同于革命年代的党内党外斗争,但是在两个大局之下,党又面临着各种新问题,更需要胆识和魄力来进行新的斗争。敢于斗争的一个重要前提还是要找准正确的方向,方向对了路才能走远,要同一切错误方向作斗争,必须敢于同歪曲党的领导、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作斗争,确保党始终是社会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稳。
其次,“善”体现在党有着斗争的智慧与艺术。要明确这里的善于斗争不是说善于挑起争端,那种属于盲目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善于斗争是讲求方法的,要遵从客观规律,选择合适的斗争方式,灵活运用策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团结在人民群众周围,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当遇到风险时,要找准源头,并且进行风险评估,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还要在斗争中争取主动权,不断化解矛盾,让事物向着好的一面发展。
最后,斗争还体现在党勇于自我革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党要自我革命,这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因此,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也彰显出在新形势下党要有敢于与自身作斗争的决心,充分运用好民主监督,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持刀刃向内的决心与勇气。
四、结语
“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所必需的精神品质,也回应了人民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热切期盼。只有深刻认识到“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以及内涵,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出更加华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
[2]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曹贤平.“三个务必”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4):40-51.
[5]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9]刘建军,韦玮.“三个务必”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3,(03):27-33.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