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立志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1913年,李大钊东渡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在日本期间,他目睹了日本对华的野心,参与了反对“二十一条”的斗争,成长为著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中。
新文化运动作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在这场运动中,李大钊作为重要的思想先驱和实践者,扮演了关键角色。1918年1月,《新青年》决定采取编辑部“集议制度”,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参与编辑部工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新青年》编辑部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通过考察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演变、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影响,揭示他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寻求契合点,以及他对建立新型文化体系的不懈努力,从而探讨李大钊对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形成的深远影响。
一、李大钊的思想源流:融合中西的文化视野
(一)传统文化底蕴与西学熏陶的交融
李大钊的思想形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双重影响。他幼年接受传统教育,深谙儒家经典,后又赴日本留学,接触西方思想。独特的学习经历使他能够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中西文化,为其后来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李大钊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尤其重视儒家“天下为公”的理想和“民本”思想。同时,他也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影响。中西文化的交融使李大钊能够以更宏阔的视野审视中国文化,为其早期倡导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源泉。
(二)五四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李大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始终朝着“直接行动”的方向去理解。在五四运动九个月之后,李大钊在《知识阶级的胜利》中认为:“‘五四’以后,知识阶级的运动层出不已,到了现在,知识阶级的胜利已经渐渐证实了。我们很盼望知识阶级作民众的先驱,民众作知识阶级的后盾。知识阶级的意义,就是一部分忠于民众作民众运动的先驱者。”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李大钊提供了将中西思想结合的实践平台。他积极参与这场运动,提倡“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同时也不忘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李大钊认识到,真正的文化革新不是全盘西化,而是要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思想。正是在思想碰撞中,李大钊逐渐接受了HRuoe0sRF4HDpw9cXZPStw==马克思主义。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思想探索不仅体现了李大钊的理论创新,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文化批判与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李大钊深刻认识到文化批判与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他主张批判封建文化的糟粕,但并不否定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新文化运动与孔子》一文中,李大钊指出:“我们应该批评孔子,但不是要毁灭孔子。”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理解。李大钊强调,新文化运动的目标不仅是批判旧文化,更重要的是建立新文化。他提出要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统一
李大钊的思想中还体现了世74An9RLRaYNkqUnYX/VxAQ==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统一。他主张中国要走向世界,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但同时也强调要保持民族特色。在《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一文中,李大钊提出了“新亚细亚主义”的概念,强调亚洲各国应团结起来,共同抵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反映了李大钊对中国文化定位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中国文化应该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这一观点为中国共产党提出“文化自信”理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也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主体性指明了方向。
二、李大钊的实践探索: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一)北京大学时期的思想传播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他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在课堂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对青年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李大钊的实践活动为培养新一代知识分子奠定了基础。李大钊的教学和写作不仅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文化自信。他鼓励学生既要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这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教育方针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作出了贡献。
(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组织与领导
李大钊在1920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研究会成为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组织雏形之一。通过研究会的活动,李大钊不仅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探索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途径。研究会的活动体现了李大钊对文化自信的实践探索,他鼓励会员们既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又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新性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创新和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工人运动的参与和指导
李大钊不仅是一位理论家,也是实践家。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工人运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实际斗争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李大钊深入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这为他早期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李大钊在工人运动中的实践,体现了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努力,他不是简单照搬西方理论,而是根据中国工人的具体情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四)文化革命与政治革命的结合
李大钊深刻认识到文化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密切关系,他主张文化革命和政治革命应该同时进行,互相促进。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李大钊指出:“没有文化的革新,就没有政治的革新;没有思想的觉悟,就没有政治的觉悟。”反映了李大钊对革命性质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的革命不仅是政治制度的变革,更是思想文化的变革。李大钊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文化在革命和建设中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党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
三、李大钊的历史贡献: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系统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他不仅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他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的理论贡献不仅在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更在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他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理论创新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倡导者
李大钊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早期倡导者。他主张建立一种既反对封建主义、又反对资本主义的新文化,既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精华,又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李大钊的这一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奠定了基础。在李大钊看来,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是一种面向大众、服务于人民的文化。他强调文化应该走向群众,为广大人民服务。这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文艺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党的群众路线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作出了贡献。
(三)文化自信的思想源头
李大钊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他既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文化。其文化观念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也为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李大钊强调,中国文化应该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他认为,中国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这种文化自信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党的文化建设的奠基人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为党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强调党的建设不仅是组织上的建设,更是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建设。李大钊主张党员应该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这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干部教育和党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李大钊的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他强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重要传统。这些思想和实践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
四、结论
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者,在思想启蒙、马克思主义传播和革命实践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他创办报刊、指导社团,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组织条件;在五四运动中,李大钊身先士卒,积极组织,推动运动向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发展。运动后,他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捍卫五四运动成果,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大钊的思想和实践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追求进步、探索革命道路的文化自信。他的贡献不仅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参考文献】
[1]郭聪,李楠.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的统一——李大钊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J].社会科学动态, 2024,(07):5-12.
[2]何岩峰,刘骞.以唯物史观分析东西文明的尝试——李大钊的文明观及其价值[J].党史文苑,2024,(07):13-15.
[3]徐凤,郝正春.李大钊的思想嬗变及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改造[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4,36(06):69-73+80.
[4]刘婧.李大钊的“第三”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J].党史文苑,2024,(06):155-157.
[5]吴麟.李大钊科学观的基本内涵及当代启示[J].科普研究,2024,19(02):82-90+106.
[6]李学桃,陈一瑶.新时代以来海内外李大钊研究综述[J].学理论,2024,(02):81-84.
[7]贺立军,王露露.李大钊教育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当代价值[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01):49-54.
[8]张梦璐,刘旭东.红色管理视域下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研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 (02):121-126.
(作者许拥旺系华南师范大学工学部副研究员,严咏琳系华南师范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