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非遗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研究

2024-12-26 00:00:00陈苗
党史文苑 2024年12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非遗文化蕴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是新时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重要载体,依托非遗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依托非遗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一)深刻认识非遗文化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非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智慧,承载了各民族在其特有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民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文化特征,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源泉,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影响。

(二)深刻把握非遗文化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的科学内涵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非遗传承与文化认同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非遗文化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通过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们洞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义所在。同时,在非遗文化的浸润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文化认同和传承意识深植于心,以高度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深化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提升其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归属感,是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心理认同与和谐共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关键步骤。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团结的核心意义,还能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的广泛传播与实践。

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通过非遗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非遗文化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浓烈民族情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创新载体,创设范式遵循,有利于持续激发学生“生逢盛世,不负韶华”的奋斗热情,引导他们树立“以青春之我助力青春中华”的理想,积极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依托非遗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维度

(一)探索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之道

非遗文化的传承既需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纯粹性,又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要丰富非遗文化的社会参与和传播途径,通过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形式,鼓励大学生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活动;与此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重点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和了解非遗文化。

(二)探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机制

发挥非遗文化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需要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重点需要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开展非遗文化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以及政府、学校、社会组织、文化机构等各方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共同推动非遗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承与发展,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发挥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由于自身特殊的定位和属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当代高校有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非遗文化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和学习非遗文化知识,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依托非遗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机制

以“开发机制—共享机制—管理机制—常态机制”,创新依托非遗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各族学生团结友爱,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繁荣发展。

(一)开发机制,做精做优“非遗+”

其一,“非遗+研学”实现有形有感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非遗走近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变得触手可及、真实可感”。把非遗文化作为研学的重要课题,通过打造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品牌示范活动、创新当地特色活动等形式,让大学生研有所值、学有所思、旅有所乐、行有所获,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精神的磅礴力量和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其二,“非遗+数字”依托科技赋能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Z世代已成为社交型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应引导和鼓励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超高清等新技术,打造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场景化、立体化、视觉化的非遗文化新形态,如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等。

其三,“非遗+青年”挖掘青年力量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从青年中找帮手,通过组织“非遗正青春”宣讲团,开展非遗影像展、特色非遗文创产品秀等活动,使广大青年在接触非遗文化的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进而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推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

(二)共享机制,发挥协同合力

其一,资源共享,建立数据库与共享平台。鼓励非遗资源的研究和创新,积极组织教育论坛、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收集整理非遗项目、传承人、技艺等相关资源,充分挖掘基于本土非遗项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库,进而讲好当地故事。并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数字形式上传共享平台,让各地高校思政工作者与大学生共享非遗资源,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助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进程。

其二,服务共享,建立高校非遗特色板块。建立非遗工坊、展示厅、传承体验场所等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场域,并聚焦大学生群体与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所思所盼,畅通评议监督渠道。

其三,信息共享,强化培育效果数据分析。各非遗文化点、文旅部门、高校要加强针对非遗文化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热点数据研究,分析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薄弱环节,对苗头性、典型性、集中性问题提前研判,推动破解问题的关口前移,为推进现有政策、资源平台、教育体系等立改废释工作提供参考,通过解决一个现实诉求带动破解一类问题、优化一类教育水平。

(三)管理机制,筑牢保障体系

其一,完善依托非遗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运行机制。探索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顶层设计、政策保障、主体参与的结构机制,构建“顶层设计、政策动员、社会参与、高校执行”四者联动的运行结构。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各地文化行政部门、教育部门、高校等主体的统一协作,有效打破合作的政策壁垒,实现不同领域制度和机构之间的横向配合和不同层级制度和部门之间的纵向衔接,通过运行、监督、反馈、改进等一系列环节,共同构建依托非遗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保障体系。

其二,明确依托非遗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责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主体的智慧和力量,具体包括党委、政府、主流媒体、教育部门、社会组织等部门机构以及全体高校思政工作者。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工作、相关部门与社会力量的补充工作,充分发挥高校主体的关键作用,切实用好非遗文化资源,将非遗文化的内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相链接,并依托思政课、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等组织化渠道,强化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

其三,落实依托非遗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执行监督。非遗文化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机制能否产生实际成果,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项目设计只有在与事实相吻合的时候,才能取得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访谈等方式,充分调研非遗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情况。广泛征集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了解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程度、兴趣程度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程度。同时,通过建立网站、开设社交媒体账号、设立专门的反馈邮箱等方式,把大学生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及时化解存在的问题。

(四)完善机制,构建长效体系

其一,畅通渠道,促进双向融合。加强非遗文化资源平台建设,建立高校联系点板块,补充群众投诉建议体系与“好差评”体系、服务反馈热线、高校留言板等渠道,加强对接联动。各平台、高校要及时回应诉求,为创新教育形式、优化教育效果等提供参考,不断推动解决非遗传承所需、高校教育所急、学生群体所盼的难点堵点问题。

其二,提质增效,完善更新迭代。加强国家层面非遗文化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方针、政策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推动学习效能提升的经验做法,加强政策支撑。围绕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各相关部门、资源点、高校要提高教育水平,按照做精做优、完善落实的要求建立健全效能提升体系。

四、结语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聚焦非遗文化、大学生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打造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机制,有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丰富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具体实践。

(作者系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