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文化国际传播路径创新分析

2024-12-26 00:00:00许金生
党史文苑 2024年12期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时代背景下,我国将探索国际传播途径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契合,将红色文化进行国际传播不仅能够让外国群体加强对我国的认知,同时还能够彰显中国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因而在全球化新时代,将我国红色文化有效进行国际传播,是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针对我国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方向,也需要相关人员加以重视,通过传播我国红色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彰显大国本色。

一、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红色文化涵盖精神信仰、历史文化,是未来我国发展前进的重要精神财富,而将红色文化进行国际传播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红色文化传播,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塑造良好国家文化形象。我国对外文化传播肩负着彰显大国风范、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而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特色文化之一,将其进行国际传播,不仅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同时还能够向外国表达我国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因而红色文化的传播直接关系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形象定位,如何有效开展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将红色文化与新媒体进行有效结合,对我国走向国际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我国应当立足时代背景,科学把握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文化使命,对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进行探究,通过扩展红色文化国际传播渠道、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及影响力等方式,推动我国红色文化实现高质量对外传播。

二、当前我国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困境分析

(一)叙事主体单一,国际舆论影响力有待提高

我国国际交往基本格局中,主要保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对外交流的模式,由政府机构、外交部等官方渠道指派代言人与外国进行交流,此模式导致我国对外交流主体存在单一性,除官方渠道外没有建立具有较高影响力、知名度和号召力的非官方组织。单一叙事主体的优势在于能够精确把控舆论发展走向,确保对外传播内容符合实际、具有较高公信力和传播价值。但同时也存在叙事内容、模式较为固化的问题,难以激发外国群体对内容的想象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同时,这也为西方无良媒体攻击、诋毁我们提供了借口。在别有用心的人看来,我们的官方媒体仅仅代表了政府的立场,不代表民众立场,甚至用这个借口当说辞,用所谓的媒体自由、言论自由等概念,对我们的官方媒体加以否定,进行诬蔑。

(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程度有待加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碰撞,导致各国之间的文化壁垒也在逐渐瓦解。红色文化在对外传播中遇到不少问题和挑战,最主要的还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程度有待加深。2022年北京冬奥会利用融入中华文化元素的场地,别出心裁的开幕式表演,为世界人民呈上了一场传统文化盛宴。毫无疑问,这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之美,但由于其在传播过程及传播内容中创新力的不足,无法更好地将文化精髓展现出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三、创新我国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分析

(一)借助融媒体载体,拓展传播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媒体形式的不断转变,自媒体、主流媒体占据市场的大量份额,而在国际传播中也要注重融媒体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多种传播形式共同发展的方式扩展传播途径,从而实现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我国各大官方媒体在国际视野中的活跃度非常高,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等主流官方媒体成为我国国际传播的中坚力量。而自媒体和大众媒体也在国际领域得到迅速发展,例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知名社交媒体在国际市场也具有较高知名度,因而在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时,需要注重对不同媒体形式的灵活运用,通过扩展传播途径实现我国红色文化的国际化推广传播。

在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中,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媒体资源定位进行精准投放,从而提高传播效果和质量。在进行国际传播前需要相关部门通过市场调研和相关评估,了解不同媒体在市场环境中的定位,包括不同媒体的受众群体、使用习惯等,而后结合媒体特点灵活选择不同传播方式,例如可根据当地群众需求喜好,分别采用传统媒体或新兴媒体进行传播,通过网络、杂志、广播、电视等不同途径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以此来拓展传播途径,提高传播质量。

(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红色文化对外传播不仅能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还能展示中国的发展历程和革命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好感度。

推动国际传播的进程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吸引外国群体,能够让外国群体在感受我国文化魅力的同时,实现对我国文化的国际化弘扬和传播。

首先,要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尤其是顺应历史潮流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积极内容。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不仅包括“天下大同”“兼爱非攻”的哲学理念,同时也涵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不仅能够在国际领域彰显我国的文化底蕴,还能够表达我国的外交态度,例如通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可以表达我国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和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及全球治理贡献的原创性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其次,要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并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分析,找出其共同点,翻译成全人类读物,在全世界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因地域不同,形成的文化习俗千差万别,但“隔山隔水不隔音”,中西方人民都能接受的平等、尊重、博爱等内容便是着力点。在中华文化的对外译介中,必须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逻辑,实施等效、对等的转译,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语言,提升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声誉。与此同时,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至全世界,增强其感染力、号召力、吸引力。如举办各类论坛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文化巡展,将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

最后,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提高对外讲故事的能力,“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还要善用传播载体,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解读和精准提炼,这样才能让国外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与此同时,在传播过程中要本着自愿、平等、尊重的原则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传播手段,提升传播效能

在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中需要具备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手段实现对红色文化的优质传播。新时代新兴技术成为融媒体传播的重要手段,而在国际传播中同样可以利用传播手段的创新,提高传播效能。相关部门在传播时要注重对新兴媒体的有效运用,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的方式创新传播路径,例如通过VR、AR技术带给受众群体沉浸式体验,从而将红色文化深入传播到国际领域,提高我国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中,首先,需要重塑整体传播观念,将红色精神、红色信仰作为红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对外传播让外国群体感受到我国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而后在传播中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的先进传播手段,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受众群体的需求。

其次,在传播时需要注重对传播内容的有效建设,红色文化蕴含着我国革命先辈的精神、思想和事迹,因而在对外传播中需要加强对传播内容的创新和加工,从而丰富红色文化的形式、提高传播质量。通过技术创新,能够有效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带给观众更多新鲜感。例如在红色文化传播中采用漫画、短剧、微视频等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受众群体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需求,同时更符合新时代人们碎片化的观看方式。针对各类蕴含红色精神的故事和经典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并通过新兴媒体加以呈现,能使红色文化故事更加鲜活、更具吸引力。

最后,需要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分析评估,而后采用更符合受众群体兴趣爱好和接受习惯的方式进行传播,最后对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加以完善,并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加强互动性,例如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开展与受众群体的互动讨论,从而提高传播的互动性和受众群体参与度,以此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在参与国际事务,处置国际争端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一段时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指挥无良媒体捏造事实、歪曲真相、恶意诋毁中国,给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带来阴影、制造障碍。因此,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创新国际传播手段IWICYMpKkAsmOx3FidZkIrU9hWvCPgL2BoXP5FCWW8o=,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倾听中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坚持以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导,通过创新传播途径、扩展传播渠道等方式,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境界,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走向世界,也让更多的外国朋友走进欣欣向荣、自信开放的中国。

【参考文献】

[1]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01).

[2]徐敬宏,袁宇航,巩见坤.中国国际传播实践的话语困境与路径创新——基于文化语境的思考[J].中国编辑,2022,No.151(07):10-16.

[3]刘滢.“复调”新媒体国际传播的优势、困境与进路[J].对外传播,2018,No.264(09):17-19.

[4]张勇军.媒体融合:大而专非大而全——西方传媒集团拆分的启示[J].中国出版,2015,No.363(10):3-6.

[5]刘正荣.重视提升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2,(12):46-47.

(作者系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