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2024-12-26 00:00:00杨晨
党史文苑 2024年12期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驱动下,文化自信意识的树立成为社会共识,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民族智慧、文化结晶,通过科学提炼与转化,可成为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养分,激活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认同感,进而形成文化自信意识的根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唤醒文化自觉认知

树立文化自信意识的前提在于建立文化认知、形成文化自觉、产生文化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文化结晶可作为中华儿女情感联结的纽带,在特定的文化场域中,给人带来独特的文化情境体验,从而与民族优秀文化产生共鸣,唤醒文化自觉,建立正确的文化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包含建筑、文学、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凝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与文化支撑根基,其价值功能被广大人民高度认同。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后应用于高校文化自信培育中,能够激活大学生群体对本土优秀文明成果的自豪感、认同感,进而自觉以文化传承主体的身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文化自信意识扎根于大学生群体心中。

(二)有利于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文化自信并非凭空生成,而是基于足够牢固的文化根源而形成的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是支撑民族文化自信底气的一大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将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之上,是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的必经之路,也是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文化源泉。譬如,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演化为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演化为现代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民惟邦本的治国理政思想演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天下大同的构想演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与现代教育文明的发展,能够在不断汲取文化养分的同时,将其改造为更科学、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形态,筑牢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石。

(三)有利于抵御外来文化侵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漫长发展时期里以包容并蓄的姿态逐渐形成的,在发展中既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也要秉承积极的开放化理念,即守住文化底线、科学吸收外来文化养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蔓延,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化体系的丰富化,但一些不良思潮也逐渐侵蚀着国人思想。因此,需要以完善的思想教育体系、文化自信根基作为防止外来文化渗透的“盾牌”。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高校教育系统,能够建立具有延续民族文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使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从根本上扭转“以洋为美”的错误倾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强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愈发明显,只有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创新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价值,形成有效抵御外来文化侵蚀的文化自信防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结合的基本要求

(一)精准解读文化内核,巩固学生认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工作结合的一大难点在于受教育者认知基础不同,部分学生在学习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可能存在误差,形成文化自信意识培育的阻碍。因此,高校在开展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时,应以明确而精准的文化内核解读为前提,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智慧”的路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革命探索精神等文化内核进行剖析,并融入高校专业课程中,逐层巩固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历史典故的认知,在融会贯通中奠定自主解读的基础。同时,基于“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教育者还应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自觉践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包括坚定理想信念、秉承爱国主义思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通过实践来内化所学的文化知识,随着认知与行为的统一,逐渐实现文化自信的逻辑自洽。

(二)依托高校教学体系,重塑文化链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本身具有复杂性、多元性特征,教学时可能面临切入点松散、内容设置混乱等问题,不利于文化自信意识的系统培育。因此,高校应发挥自身办学优势,依托现有的教学体系,打造科学化、结构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系统,按照由浅至深的顺序,合理安排传统文化渗透课堂的教学任务,循序渐进地推进文化自信培育,规避一切形式化、浅层化的“表面功夫”。立足高校教学资源,可根据文化类型、方向的不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制定配套教学计划,有章程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渗透于教学体系,使之与原有的教学链条完全融合。在重塑文化育人链条的同时,教育者还应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革新理念,持续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探索有利的文化输入路径,不断改进现行的教学体系弊端。譬如,针对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度不足的问题,可从观察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出发,从中发掘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兴趣所在,选取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传统文化素材作为切入点,构建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教学话语体系,从而创造更好的传统文化传播条件,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效果。

(三)革新文化传播路径,传递“中国声音”

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时常面临文化资源匮乏、传统文化实际传播力度不足的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日常接触的信息传播媒介隔着隐性壁垒,“中国声音”难以通过传统文化传播路径传递。因此,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中,就要遵循不断革新的发展原则,运用各种现代化传播载体与传播方法,全面宣讲并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文化传播合力,使学生在充满“中国声音”的文化环境下持续提升文化修养,并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主体,参与到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实践,深刻践行文化自信理念。譬如,依托微信、抖音、微博等现代传播媒介,搭建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向大学生群体推送中华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故事、古语典故等相关内容,在叙事方式的选择上倾向于学生惯用的话语体系,提升内容信息接收成效。同时,要着重强调学生的文化传播主体身份,鼓励学生自觉自愿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传播活动,发挥青年群体的创新传播能力,将“中国声音”传至更广阔的范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创建积极文化氛围,拓宽文化传承空间

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日常接触的主要空间场域,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关键要素。教育者可通过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文化传承空间,引导学生在环境浸润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一方面,对校园文化场景进行创新构建,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譬如,从当地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提炼出可复制、模拟的文化要素,应用于校园文化场景的布置中,包括张贴宣传海报、悬挂名人名言条幅、制作特定文化主题的宣传片等,尽可能丰富学生接触的传统文化内容。同时,可根据场景的不同,筛选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话语,达到文化与场景相融合的效果,如学生宿舍中可张贴“以和为贵”的书法壁画,提醒学生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应秉承和谐相处原则;食堂可张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标语,警示学生避免浪费食物,应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可进一步开发校园文化建设渠道,吸纳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承范围。譬如,组建校园传统文学社团,由喜爱传统文学的学生共同完成对传统文学作品的鉴赏、解析与文化传播,发挥学生社团的辐射作用,在校园内形成传统文化熏陶氛围,侧面达成文化自信培育效果。

(二)开辟网络文化阵地,弘扬时代特色主题

网络是新发展时期的典型产物,在文化信息传输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教育者可通过开辟网络文化阵地,与传统高校教育形态相结合,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助网络教育载体,进一步弘扬时代特色主题。一方面,搭建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高校网络文化空间,利用网络教育平台,收集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面向广大学生群体开展关于文化自信的线上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对于网络话语权的控制,严格防范不良价值观的借机渗透,全面净化校内网络生态环境,使传统文化在良性的网络空间内发挥价值观念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另一方面,在网络文化平台内,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可以对当下时事热点发表分析评价,定期评选出能够充分彰显文化自信意识的优秀评价,鼓励更多学生踊跃表达感受想法,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注入传统文化要素

基于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高度相关性,未来的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中,高校以新的时代发展视野,全方位优化“文化育人”导向下的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渗透于课程体系的方方面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一方面,分别从教学场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文化革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以现行教学体系及制度为框架,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清当下世情、国情、民情,运用科学的唯物辩证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并在实践中尝试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传统文化智慧在现代社会的有机转化。另一方面,在教学考评体系中增加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例。参考当前大学生四六级考试中开始频繁出现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现状,在高校内部的期末考评等环节,也可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评比重,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多地关注相关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文化认知,夯实文化自信根基。

【参考文献】

[1]范凯轩,刘晨竹,李亚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涵养作用[J].中国军转民,2024,(03):132-133.

[2]许亮琴,郭倩文.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05):148-151.

[3]祁丽,巩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以内蒙古高校大学生为例[J].吉林教育,2024,(02):28-30.

[4]张翠方.“文化自信”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和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9):49-52.

[5]梁志玲.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2.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