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的耦合路径探析

2024-12-26 00:00:00吴啟洋赖晨
党史文苑 2024年12期

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也是红医精神发源93周年(学界认为,红医精神生成起点应追溯至1931年11月,毛泽东指示红军军医学校要“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首次提出“红医”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长征精神和红医精神不仅在形成的历史背景上高度重合,更在精神内涵上高度融合,因此,在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的路径上具有高度耦合性和一致性,探析理论和实践层次上新时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群体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的耦合路径,对深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新医科人才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耦合的基础条件和价值意义

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在形成历史背景上高度重合。据党史研究和苏区卫生史研究记载,在时间节点上,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间为1934年10月,“红医”概念的提出时间则为1931年11月。在时局背景上,关于长征,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在“左”倾教条主义领导指挥下失败后,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25军先后被迫撤离苏区、进行长征。1934年10月10日晚,红军第一方面军8.6万名指战员在江西于都悄然渡河,踏上千难万险、气壮山河的伟大征程。关于“红医”,中央苏区建立之初,屡遭国民党“围剿”,对卫生健康问题缺乏关注,革命根据地时常遭遇严重疫病侵袭。以中央苏区为例,疫病集中在1931年至1932年,呈暴发急袭之势,对苏区军民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进而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由此党领导苏区军民开展了保障苏区军民生命健康的红色卫生实践。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上看,以伟大建党精神为逻辑和历史起点,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系列革命精神。红医精神是红色精神和医者精神的有机结合,其萌芽于井冈山时期,发展于中央苏区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与长征精神在历史线条上相互交织。

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在精神内涵上高度耦合。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为核心内涵的红医精神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在医疗卫生战线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道德准则和动力源泉。就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内涵而言,理想信念上的坚定、不计牺牲的奉献和不畏艰苦的奋斗,在内涵和外延上都高度耦合,在艰苦奋斗上更是表现为高度的一致性。

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双重赋能新时代“红医传人”的培育。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传承红医精神、争当“红医传人”,是新长征路上医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增强新时代红医文化阐释力和影响力的应有之义,也是培养我们党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后继人才的必要之举。长征精神赋能“红医传人”培育,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培育和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红医精神赋能“红医传人”培育,则主要体现在医德医心培育和医技医术培育,这些都是新时代“红医传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素养。

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教育引导路径

理想信念教育“双管齐下”。《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为我们推进长征精神和红医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中国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医学教育科研分会会长姚建红指出,要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将红医精神研究与新时代高校职责使命结合起来,与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用红医精神滋养一代又一代高校学子,激发大学生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坚定决心,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保证。长征精神正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营养钙片”,因此,将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双管齐下”,对于筑牢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尤为重要,而在将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双双“注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中时,二者也在教育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弘扬。如高校可将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开展“长征精神·红医精神讲坛”等方式,邀请红军烈属、苏区红医精神学者等为大学生开展革命精神教育和红医精神教育。

思政课堂教育“互相融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这对医学生政治素养和人文素质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要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强调对人民健康的关注,重视医学生群众史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育。长征精神实现思想引领和精神内化的基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充当了“养分”,红医精神实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融通,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伦理道德教育间起到桥梁作用,使两者协同促进,良性发展。因此,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在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思政课堂教育上的“互相融入”,不仅为思政课教育效果添砖加瓦,更为传承和弘扬二者精神锦上添花。如高校可将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纳入思政课教学计划,在思政课各门课程中明确融入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的具体内容,开展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的专题授课。

专业课程教育“相辅相成”。“将红色卫生精神与新时代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系统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为医学生专业课程建设同向发力、同向铺路。”赣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张小康在“红医精神”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医学生专业课程包括《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等,这些专业课程教育始终离不开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奉献精神教育等为内涵的长征精神,而在通识课程中,非医学专业学生也离不开医学常识的学习,甚至他们的核心专业课程中也包含医学知识,如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司法鉴定学》《刑事侦查学》等。因此,以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为精神载体,共同融入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育,尤其是医学生的专业课程教育当中,不仅能使专业课程教育更加有灵魂、有意义,还能让大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当好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的优秀传承人。

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外化实践路径

重走漫漫长征路——寻迹悟行。基于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的实践特性,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最有效的路径即为回归实践。综合全国各省、各高校弘扬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的做法来看,外化实践的方式是实践育人的首选。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在实践路径上互相补充、互相融入、互为增益。一方面,大学生可通过深入探究式、自主式学习和实践活动,在师生间形成研学共同体,走进革命老区,沉浸式开展实践活动,从具象上感悟长征精神和红医精神的力量,深化对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红医品质、医学职业道德等方面价值意义的理解和体悟,促进大学生群体“知、信、行”的递进式成长。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组织志愿服务、实训实践等活动,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的思政课”。如通过采访长征路上的红医遗属及革命烈属、演绎红医历史情景剧、讲述红医故事、参观红医实践基地等重塑新时代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的实践语境,将长征元素、红医元素和学生理想目标、认知结构、生命体验深层结合,内化为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的自觉意识,外化为主动实践行为。以江西省为例,该省于2024年暑期前下发《关于开展2024年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利用暑期时间,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依托江西丰富的红色资源,组织青年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仪式教育、学习体验、调查研究等,通过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爱党报国信念、担当时代使命责任,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守护人民健康。有学者指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教育和医学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红医精神不仅是新时代“红医传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也是肩负守护人民健康之责的医学生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重要保障。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在培育新时代“红医传人”的实践路径上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升。守护人民健康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毕生实践,是红医精神在实践中的永续,具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深刻内涵的长征精神,在守护人民健康的实践道路上,承载着精神支柱作用。因此,守护人民健康是医学生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与红医精神的共同路径。

【参考文献】

[1]孙帮寨,钟世华.红医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34(07):820-825.

[2]戴品怡.新医科建设背景下红医精神价值意蕴和育人策略[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3,31(03):263-267.

[3]张小康.弘扬红医文化 培育红医传人[J].党史文苑,2024(6):21-23.

[4]张书彬,刘禹彤,于雅迪.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进路[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0909.2235.004.

(作者单位均系赣南医科大学)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