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赣苏区红色文艺的育人功能与途径探究

2024-12-26 00:00:00汪丽红
党史文苑 2024年12期

红色文艺是中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具有革命性、群众性和艺术性等特点。战争时期的红色文艺是对中国革命的真实再现,如今红色文艺仍然延续中国革命精神,并且不断被挖掘创新,努力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

一、红色文艺政策:有效宣传教化、扫盲明辨是非

被毛泽东称赞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下创建的十三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为了让一般民众了解与认识苏维埃,方志敏认为宣传与教育是最有效,且最能让这种思想传播的方法。“当时苏维埃的中心工作是教育群众,实行民主,认识苏维埃是自己的政权,发动群众为自己的政权斗争的积极性”。方志敏说道:“一个革命的工农分子,要想提高自己的政治认识,文化水平,能够阅读苏维埃一切的法令,及一切革命书籍报纸,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斗争经验,必须读书识字才能做得到。”方志敏亲自担任课程主讲。据当时学员陈直斋回忆:“在学校里,我学习了马列主义概论,听了方志敏等领导同志的讲课,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我的思想疙瘩才慢慢解开了。”在共产主义学校里,“学习生活很紧张,每天早起要上军事操和跑步。学员分三个班,每天听课后就分班讨论。晚上有时也开讨论会,没有灯,燃松光照明。白天讨论时,有时在草坪上,有时在山上”。一些学生更是自发性参加社会活动,“如站岗放哨(站岗放哨两个任务,一是查路条,二是扫盲,凡是过往行人一定要认识字牌上的字,否则不准通行)。有时还要到街头去演讲、演唱,宣传党的中心任务”。

关于宣传和教育的政策蕴含着宝贵的经验,通过对闽浙赣红色文艺政策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变迁的规律。它们不但起到很好的宣传教化作用,同时为扫除文盲,引导大众明辨是非,乃至为闽浙赣后期红色文艺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红色歌舞表演:群像场面宏大、昂扬革命斗志

闽浙赣苏区的红色歌舞与其他苏区文艺一样,通过歌、舞、诗歌、小戏、民间的茶灯等,以“唱”“跳”“编”“演”相结合的形式,成为农村俱乐部、工农歌舞团和剧社盛行的、感染力极强的、反映革命题材的群众性艺术作品和最受苏区军民们欢迎的表演形式。无论是对士兵还是群众,都起到了艺术熏陶和宣传教化的作用。这些红色歌舞节目常以场面宏大的群像展现,昂扬了革命的斗志,对于中国后期的“歌”“舞”艺术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红色歌曲民谣:推动美育发展、陶冶大众情操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以后,部分从城市回到家乡继续进行革命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将一些脍炙人口、通俗易懂的,曾在城市中广为流传的进步歌舞作品带到闽浙赣及全国各大苏区,苏区的文艺工作者们结合当地的民俗音乐创作习惯,进行新的创作。赣东北苏区葛源的刘治清口述了题为《苏维埃农民耕田歌》的红色歌谣“正月耕田是新年,农民耕作要提前,多生产经济发展,哎哟哎哟,多生产经济发展……”其歌词向后人传播着苏维埃农民在不同节气里耕种与劳作的流程;葛源的蔡芳生口述红色歌谣《妇女解放歌》:“……共产党领导妇女的工作,我们来唱妇女解放歌,振作我精神,巩固我团结,努力去奋斗,胜利归我们。”反映出葛源苏区勤劳勇敢的妇女们,在共产党领导下对自由充满憧憬的精神面貌。这些红色歌谣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增强了群众对生产劳动与革命事业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同时也通过其鲜明的艺术感染力,使群众接受教育,熏陶人、教育人,且效果明显。

由此可见,健康、优美的红色歌谣都能够引导人们认清现实生活,还可以挖掘人们发现美、创造美、成为美的能力,更好地起到推动美育发展和陶冶大众情操的作用。

(二)红色舞蹈表演:全民转变观念、互相团结鼓劲

伴随着革命浪潮的涌起,一部分闽浙赣苏区的教员和学员们渐渐不再满足最初的简单模仿,更多边歌、边舞或边表演的形式悄然在闽浙赣苏区逐渐盛行。它们通常以歌舞表演、新剧舞蹈表演、杂戏舞蹈表演、灯彩舞蹈表演或者舞剧等形式呈现,其中在赣东北苏区传跳过的舞蹈有:妇女解放歌、杀敌舞、送郎当红军和慰劳红军舞等;流传在其他苏区民间的包括船灯(也称采莲船)、马灯、花篮灯、手拍手、凤凰朝牡丹和鲤鱼跳龙门等。这种创新的表演形式,在苏维埃时代后期的文艺创作过程中一直延续,并贯穿始终。

《可怜的民众》是根据“可怜的秋香”老调改编新词的舞蹈剧目,剧目融入斜摊掌跑跳步、托按掌挥鞭步、踏步翻身、八字划圆交叉步、抹泪屈膝步和屈腿交替抚摸等舞蹈动作,通过剧目来激发广大劳苦大众由“可怜的工农、民众”向“勇敢的士兵”转化,号召广大闽浙赣劳苦大众积极投身革命的斗志。这类苏区红色歌舞实质上是通过音乐和歌词来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力,并发挥文艺话语权的作用,同样起到使全民转变观念、互相团结鼓劲的作用。

三、红色报刊诗歌:观历史照当下、坚定理想信念

闽浙赣苏区的红色报刊、诗歌新剧也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为那个火热的斗争年代留下许多可以载入史册的铿锵诗句。

(一)诗歌散文小说:凝聚革命精神、激励斗争力量

随着闽浙赣苏区人民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支部生活》《红色赣东北》等红色报刊阵地也相继被开发出来,与此同时大量诗歌、散文及故事相继在报刊上发表,其中方志敏本人就留下替劳苦大众表述心声的动人诗句;黄道、邵式平、钱壁、彭友仁等同志也发表了如《红军歌》《穷人翻身歌》《红旗高插横峰城》,抒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胜利的渴望的优秀诗篇。方志敏与战友在怀玉山被围困的危难情况下,仍然以一首“雪压竹头低,枝低欲占据;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的咏竹诗来为自己及被围困战友们鼓劲;在身陷囹圄之后,他仍然将反映共产主义殉道者精神气节的“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而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慷慨诗句留与后人;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与《清贫》至今仍是世人传颂的艺术佳作;小说《谋事》《伟大的开始》《红军的史诗》等,也在苏区时期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法宝。

作为革命文艺的一种形式,闽浙赣苏区的红色诗歌作品以鲜明的阶级立场、深厚的群众情感和伟大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人民斗争的重要力量,且对后来的文艺创作和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宝贵财富。通过这些诗歌散文,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革命者的理想信念和牺牲精神,也能够理解到红色文艺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这些作品和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努力奋斗。

(二)红色剧社新戏:磨炼革命意志、增强文化自信

在红色戏剧运动中,根据李伯钊、瞿秋白等同志提出将江西民间文化融入“红色戏剧”的重要指示。闽浙赣苏区红色戏剧运动在方志敏同志积极倡导下更是如火如荼,方志敏本人从学生时代起就曾亲自登台出演剧目,在成立工农剧社和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更是将新戏运动与当时的革命斗争相提并论,展现出他对戏剧艺术在革命中作用的高度重视。闽浙赣苏区“红色戏剧”运动推动了戏剧与革命教育的结合,通过戏剧的形式传播革命理念,教育和鼓舞了群众。这种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苏区的文艺生活,戏剧成为苏区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如《年关斗争》等反映时代精神和革命斗争的新型戏剧作品。这些以闽浙赣的工农群众为人物原型的戏剧创作,使得劳苦大众成为“红色戏剧”的创作者和表演者,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同时也磨炼了民众的革命意志,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

闽浙赣苏区的红色戏剧注重艺术品质的提升,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使得红色戏剧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对后来的戏剧艺术和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闽浙赣苏区红色戏剧运动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研究革命历史和戏剧发展的重要资料。

四、闽浙赣苏区红色文艺在新时代的育人途径

新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对闽浙赣苏区红色文艺历史的学习,以更加明智和负责任的方式应对现实世界的挑战,更好地利用闽浙赣苏区红色文艺作品来弘扬革命精神,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融入教育体系

将闽浙赣苏区红色文艺作品纳入学校教育,通过语文、历史、艺术等课程让学生接触和学习这些作品,从而激发他们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二)创新艺术形式

结合现代艺术和技术手段,如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网络剧等,重新演绎闽浙赣苏区红色经典,使其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和接受方式。

(三)开展主题活动

通过举办闽浙赣苏区红色主题的文化节、展览、研讨会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增强红色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四)媒体宣传推广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闽浙赣苏区红色文艺作品,扩大其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

(五)结合红色旅游

将闽浙赣苏区红色文艺作品与红色旅游景点相结合,通过实地参观和体验,让游客更深刻地感受革命历史和精神。

(六)创作新作品

鼓励艺术家创作反映新时代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新红色文艺作品,不断丰富闽浙赣苏区红色文艺的内涵和形式。

(七)国际交流

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闽浙赣苏区红色文艺作品推向世界,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革命文化。

(八)社区参与

在社区层面组织闽浙赣苏区红色文艺作品的观看和讨论活动,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学习红色文化。

(九)理论研究

加强对闽浙赣苏区红色文艺作品的理论研究,挖掘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创作和传播提供理论支持。

(十)跨学科融合

将闽浙赣苏区红色文艺作品与政治、历史、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研究和教学,促进人们对闽浙赣红色文艺的进一步理解和更加广泛的传播。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利用闽浙赣苏区红色文艺作品来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为推动美育发展、陶冶大众情操、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时代新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艺事业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基金项目】2022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闽浙赣苏区文艺史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YG2022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