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中,建立于各连队的列宁室是当时红军基层在正式的课堂之外开展文娱活动、进行思政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场域之一。1933年,时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徐特立在《关于建立和健全俱乐部的组织和工作》中明确指出:俱乐部领导下的列宁室在红军中已然成为“教育群众的政治文化的中心”。
一、列宁室的工作形态
列宁室,是红军中各个单位开展文化、娱乐、政治、教育、体育等各项活动最基本的组织。为了开展活动,组织人员通常会选取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作为列宁室,进行对应的布置与设计,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一)根本宗旨
随着苏区革命队伍的不断壮大与战争态势的愈发严峻,如何提高广大红军战士的思想政治觉悟,让他们拥有充足的政治定力和坚定的政治信仰,成为当时党的主要任务之一。除了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之外,更具普适性的文娱教育活动尤其受到重视。而列宁室作为一个有着标准政治主题指向、流动性与应变性较强的文化性场所,实际上就担负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概而言之,列宁室中开展的各项活动是常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延伸,而列宁室是传统思政课堂的场域延展,其根本宗旨就在于对红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方面,以提高文化水平加强政治教育。中央苏区的红军是一支在深山旧村中成长起来的军队,大部分人员从未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偏低。想要提升政治上的觉悟,加紧文化培训必不可少。这一宗旨,在《红军中俱乐部、列宁室的组织与工作》中有清晰的体现:为了加强红军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用其观念和方法来克服和解决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加强文化教育来提高政治教育质量。所以,需要有计划地组织俱乐部、列宁室的活动,切实开展娱乐、体育、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以组织娱乐活动切入政治教育。娱乐活动通常具有普适性,经常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所以,列宁室中开展的歌舞游艺、体育竞赛等活动,需要设计为一种有计划的、有特殊目的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是一种“用娱乐的方式深入政治教育,发扬红色战士们生活求进步的精神,以适应创造铁的红军,争取中国革命的全部胜利”的活动。
(二)情境设置
列宁室作为一个有着鲜明政治性的公共空间,内部的情景布局必然有一定的规章可循。既然是红军文化娱乐、政治教育的场所,那么其整体的风格与氛围毫无疑问要凸显“革命的政治任务”。也就意味着对其各项物品摆件,甚至颜色风格等都要进行周密而谨慎的设计,以最不动声色而又面面俱到的渲染手法,为红军战士们打造红色文化空间,让他们感受到思政氛围。
通常来说,红军部队每到一个地方,若房源充足,就会专门留出一间作为列宁室;若房源紧张,也会搭建一个简易的木棚,对其进行精心布置以充当临时场所。而列宁室的内部置办,通常也须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是新颖性,要有新奇和特别之处而不是俗套平庸;其二是整齐有序,干净卫生。室内通常会摆放一些桌子和凳子以供休息,桌上摆放的文件书籍都是关于马列思想、军事革命、党的文件和红军应当知悉的纪律条例等,而物品都是进行化装宣传等活动时需要用到的一些乐器和服装。列宁室的内墙与外墙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内墙一般悬挂马克思、恩格斯、红军及苏联重要领导人的画像;外墙则贴上政治性很强的标语,内容精炼,简短易懂,颜色以红、绿为主,远远看去十分醒目。由此可见,列宁室虽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但政治导向性仍处于核心与统辖地位。
(三)活动内容
红军会在列宁室定期组织各种文娱节目和教学活动。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由其内部管理机构干事会代为管理的六个工作小组进行组织的活动。
墙委会。其工作内容通常涵盖装饰、通讯、编辑、读报四项。详细来说,装饰指的是对墙报的内容风格进行精心策划和设计;通讯指的是为通讯员们建立通讯网,加强各连墙委会之间的互动联系,并发动士兵群众多多投稿等;编辑指的是对墙报的内容进行计划,比如公布各种重要的新闻讯息、反映红军士兵的日常生活的内容,转载上级机关报纸的文稿等,还要计划并定期出版本单位的报纸;读报则是指组织读报班并指导读报员的工作。
识字组。其工作内容通常涵盖三项。首先,需要以各士兵的文化水平为评判标准对他们进行分班,并经常性地开展识字教学;其次,要时不时组织识字比赛;最后,识字组的组长需要先行了解字的内容,并随时随地进行识字运动。而他们识字的材料一般是报纸、墙报、宣传小册子等。
讲演组。其工作内容通常是举办室内或者露天的讲演;定期举办讲演会、讨论会、辩论会等;邀请政治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员,到列宁室为战士们讲述革命历史、革命故事或者革命理论。总的来说,就是负责组织军队中各种政治性的讲演活动。
游艺组。其工作内容通常是经常性地组织并督促其管辖之下的音乐小组、化装小组、杂耍小组开展活动;帮助红军各部队组织各种晚会、节日、运动、游艺等相关活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组织这些活动晚会的目的不是单纯娱乐,而是以这种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娱乐活动,来吸引士兵,激发他们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更加深入地推进思政教育的进程。
体育组。其工作内容通常是经常性地组织其管辖下的球术小组、劈刺小组、田径小组、武术小组计划活动并督促他们施行,以引导红军士兵们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强健他们的体魄。
青年组。由于部队中有专门为青年群体举办的各种游艺晚会,所以其工作内容通常有经常性地发动广大青年士兵积极参加此类活动;协助并参加部队各类青年晚会的工作;搜集本单位青年士兵生活的实际情况以及有关于青年问题的一些材料,用以充实墙报中的“青年栏”,并提出中心问题。
二、列宁室的思政教育功能
(一)以丰富的社会资源促进价值认同
中央苏区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充分结合当时的资源禀赋,借助社会现实丰富课程资源,通过对列宁室内部氛围的塑造与空间的建构,促使红军在这种多维立体环境的熏陶之下,对党、对革命、对自身担负的责任与使命等产生深刻的理解与认同。
除了在列宁室内进行一定规模的活动,红军也可以在空闲时间自由来到列宁室进行游览和学习。前面已经提到,列宁室的内墙都是被墙报精心装饰过的,有“壁报”和“画报”,其中分别载有通报批评和表扬的“黑板”和“红板”,深受士兵的喜爱。他们不单单只是读者,有时也会充当作者。而列宁室的方桌上,也会整齐摆放各类政治、军事、文化书籍,以及报纸、传单、小册子等宣传用品。有时还会提供“政治问答本”,士兵们既可以在上面写出自己的困惑,也可以回答他人的问题。除此之外,如若条件允许,列宁室内还会布置一些展览。展览的摆件通常有革命纪念品、教育用品等,都是具有教育意义和政治意义的物品。还有一些照片、家书、棉鞋等私人物品,这些物品都是来自参加过各大战役的红军战士,尤其是已经英勇就义的烈士们。红军一旦进入列宁室的空间之内,这种直观地蕴含着革命文化的物品和展览,就会在他们头脑中逐渐形成“土地革命”“无产阶级”“苏维埃”等观念意识。而革命斗争中的英雄事迹与日常生活中的楷模事例也会成为“会说话的先生”,使红军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对革命道路的信仰和追求。
(二)以下沉的课程模式加强理论认同
鉴于当时苏区红军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如果是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一旦稍显深度便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各种灵活机动、下沉性很强的文娱活动反而在加强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列宁室内开展的活动,例如文化娱乐节目、识字活动、读报活动、各种研究讨论会等,通常是有趣且有用的。这些活动并不是随意组合与安排的,而是由各小组负责人先了解士兵的基本情况,再根据他们的情况去组织编排,强调互动交流。比如文化性稍强的活动,如识字、读报、研究讨论,通常是按照士兵的文化程度分为不同的小组,再规律性地开展活动。而娱乐性稍强的活动,较为常见的如演讲、唱歌、比赛、猜谜、讲笑话、讲故事等,都带有强烈的政治内涵。演讲的主题一般与军队纪律、政治时事、革命理论有关,唱歌的内容一般与红军参军、投身革命等相关,比赛一般有军事问答、政治问答等,猜谜、讲笑话、讲故事的内容都是围绕革命见闻、部队生活。列宁室活动的下沉性,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对红军进行思政工作时,始终要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将抽象的、较为高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红军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语言,从他们的所见所闻入手,引导他们所知所感。
(三)以共同的生活经验深化情感认同
高度的情感认同对于思政教育来说不仅是催化剂,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中央苏区时期,红军部队中经常举办各种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尤其是在革命纪念日或者是每场战役胜利之后,只要条件允许,列宁室都会举行纪念大会或是祝捷大会,以增强士兵们的情感认同。
此类大会与列宁室的其他文娱活动相比,特点在于规模极其“盛大”。不仅参加的人群十分广泛,而且表演的内容多彩丰富。此类大会的气氛通常热闹非凡,比如唱歌跳舞的环节,如果没有乐队伴奏,士兵们就会自发以掌声代替节拍;在问答比赛的环节,士兵们也会积极参与,不管是高级的干部还是普通的士兵都一视同仁,答对都有奖励,答错都有惩罚;如若正好碰上过年,按照惯例还有专门的回忆晚会,通常由部队中资历较深的战士们开展,先是回忆并分享战士亲身经历的一些战斗故事或是战友们的英雄事迹,然后定下新年计划,表达为革命、为苏维埃奉献的决心。
列宁室举办的这些活动,不但能帮助红军战士开拓视野,将目光从自身小我投射到整个革命进程、苏维埃建设中,增强革命的信心和勇气,产生见贤思齐的自觉;而且能促使红军战士相互进行更深层次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互相交换信息,沟通情感,以达到让每一位红军战士都发自内心地认同革命理论和道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特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训令第二号——关于建立和健全俱乐部的组织和工作[R].1933年6月5日.录自赣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2]张挚,张玉龙.中央苏区教育史料汇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255.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中央苏区思政工作对‘大思政课’建设的启示研究”(SZ231009)。
(作者系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