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下文化领导权建设探究

2024-12-25 00:00:00张雨寒
科学导报 2024年86期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国与国之间在文化软实力层面的竞争与较量日益白热化,文化逐渐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精神命脉。文化领导权不仅包括文化的内容,还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要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人民意识、通过正面宣传,推进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构建。

一、文化领导权概念阐释

列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对伯恩施坦主义、机会主义、马赫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批判,并首次提出想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取得领导权的重要论断。在《怎么办?》中,列宁强调了革命理论的指导作用,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面对工人阶级自发开展罢工运动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情况,列宁分析得出在资本主义的统治环境之下,工人阶级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先进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学说。这就需要无产阶级要建立集中的、组织严密的、纪律严格的无产阶级政党,并且由党内先进的知识分子将革命理论由外向内地对工人阶级进行“灌输”,使工人阶级的运动由自发变成自觉。

葛兰西在吸收了列宁的领导权理论的背景下,首次正式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的理论。葛兰西在文化领导权理论中把国家划分为政治社会与公民社会,并通过警察、军队、法院等国家机关的政治领导权来实现国家对政治社会的领导。国家对于市民社会的领导则相反,市民社会主要强调市民的文化程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意识形态的构建。能否在市民社会形成统一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决定国家能否对市民社会进行有效领导,葛兰西主张通过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和引导,来增进统治阶级的文化认同。

二、全球化的发展为构建文化领导权所带来的挑战

全球多样文化涌入,意识形态构建遇到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多种策略来将他们所谓“普世价值”的价值思想渗透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产业、电影、快餐以及各种商品中。他们使用隐蔽而巧妙的方式来实现文化的控制与霸权,这些方式往往不易被察觉,却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削弱文化认同。全球化的发展增加了国内文化的多样性,隐藏的是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其根本目的在于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们国家的领导作用。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的多样性不断地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这种多元化不仅体现在不同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之间,更深刻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随着市场体系的日益成熟,市场主体对于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理解变得更加复杂,他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对于理想信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变得更加多元化,并带来了一些挑战,即各种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利己主义思潮开始蔓延。这些思潮的兴起,反映出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渴望,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平和集体利益的追求。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在网络中获取任何信息,这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但是在文化多样化的条件下,公众是否有吸收所有信息的能力,以及公众所吸收的信息是否符合主流意识形态都有待考究。若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许多民众可能会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出现偏离。这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巩固,还会削弱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公众要提高识别信息的能力,从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全球化视域下文化领导权构建路径

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列宁强调“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发挥自己进行革命冲击的全部威力。”要不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率作用和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一方面,党要对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进行创新,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实现民众对于无产阶级文化的进一步认同。另一方面,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构建应当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基础上,强化互联网领域的法律建设,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网络意识形态预警体系和问责制度,用法律的强制和强有力的执行力来约束网民的行为,对网络空间进行净化。

积极优化价值体系,体现人民意识。在全球化视域下,人民能够接触到各类价值体系,我们必须不断地优化价值体系,确保它能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与诉求。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能够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冲击,更应坚定不移地将人民性的原则贯彻到价值体系的建设中。这一原则是我们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核心所在,也是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广泛认同的基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并将其视为文化领导权构建的最高指导准则。

通过正面宣传,推进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构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影响力和生动性。逐步把网络武装成巩固和发展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的理论交流与互动平台,使群众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中接受党的意识形态教育。另一方面,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其影响力和生动性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把它视为巩固和发展党的意识形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通过建立起便捷的理论交流平台和互动渠道,让人民群众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网络环境中,接受党的意识形态教育,提高育人效能。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