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南方谈话虽然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但其蕴含的精神对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重要现实启示。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这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邓小平虽然并没有直接指出党的建设有多么重要,但其力量却是深沉的,能够让听者明白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老一辈革命家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大部分是中国人民可靠的公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市场经济追求利益的缺陷逐渐凸显,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易受到个人主义思想的腐蚀;加之西方国家把和平演变的希望放在中国后几代接班人身上,这时候,能否建设好长期执政的执政党队伍就至关重要了。不可否认的是邓小平的话虽然有着当时的时代背景,但其对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也是一个深刻的启发,这就是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中国共产党内部,因为这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由此可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否则,就很有可能犯下像苏联一样的颠覆性错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还给出了跳出治乱兴衰的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这些内容既体现了时代特点,也是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如“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等。当今时代,为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领会其精髓要义并结合实际和时代的发展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正是对南方谈话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是对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它不仅强调了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又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与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与灵魂,更是我们构筑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石。这一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还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和灵感源泉。因此,我们应大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丰富思想理念和科学思维方法。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民本思想中汲取营养,进一步滋养和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此外,我们可巧妙地将“天人合一”等古老智慧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在秉承“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前瞻性理念时,我们应着力提升敏锐洞察事物发展整体态势与方向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我们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前瞻性,还能确保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时,我们能够迅速作出更为精准的决策……由此可见,善于用好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并将其精华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结合起来,能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撑。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要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与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言外之意就是要求我们要尊重人才、科学、技术、知识与创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强调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的主导作用,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它要求摆脱传统的人力和资源能源驱动型增长模式,强调高效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服务国家的教育事业。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工程之一,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没有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事业,就难以培养大量高素质高精尖人才。因此,必须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具体来说,首先是要优化学前教育的质量,这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其次是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升,这有助于减少教育不公,确保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到基本的教育,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再者是要大力发展高中教育,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更深层次的知识与技能,为他们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是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及职业教育架构,这不仅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用的职业技能与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二是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保护。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能够带来创新,提升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并且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国家的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是衡量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保护,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使国家在全球舞台上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可见,培养和保护人才的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具体来说,培养和保护人才,首先是发展好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事业。其次是在全社会弘扬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创造的风尚,这样的风尚有助于激发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最后是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保护人才、留住人才,通过政策引导,可以优化人才结构,吸引和培养更多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并且能够让人才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的良好氛围以及充足的发展空间,最终有利于推动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三是要重视科学技术,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地位。具体来说,首先,应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科研投资。其次是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制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最后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换言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还要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拥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能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丰润的道德滋养以及良好的文化条件。
新时代培育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需从多方面协同发力。一是在宣传教育方面。我们应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二是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应大力发展高质量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培养优秀艺术家和文化人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文化设施的普及率和服务水平。同时,还要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文化需求。三是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诚信、友善、公正、奉献的道德风尚,引领社会风尚向善向上。四是在心理健康方面,我们应加强心理健康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满足人民的心理健康需求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服务。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针对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认为其充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他指出,改革开放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不要急于否定,要靠实践检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增添新力量、注入新活力。南方谈话中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问题也十分重视,并强调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在新时代的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当前,我们正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移,这一转变是中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和现代化建设,也表明了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诚然,当今与那时的机遇与挑战已有了很大不同,但深化改革、对外开放是没有错的。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环境,机遇不断增多,但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也不断增多,过去能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当今不一定能继续奏效,只有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此外,历史的经验充分说明了“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当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同时也受到了单边主义、逆全球化等错误思潮的冲击,但我们坚定奉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出了要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践行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共同发展、合作共赢。这些战略部署与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精神是不谋而合的。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