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分析了当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教学方式、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加强课外实践和家校社联动的策略。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和强化多方协作,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深度和实践能力,为民族团结与国家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各民族紧密团结、凝心聚力、共同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保障。初中历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人文学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为各个族群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归属、认同以及价值观念的共鸣。这一概念涵盖了众多民族在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基础上,逐步构建起来的命运共同体,它是确保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关键思想支撑。
从历史共创的角度来看各民族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例如,唐代的盛唐气象,不仅得益于汉族文化的繁荣,更融入了少数民族的智慧与贡献,如吐蕃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元朝时期的统一,更是多民族共同努力的成果。通过这些历史事实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一体性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今天的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在文化、语言、信仰等方面相互交融。例如,契丹文字、西夏文字等在汉字的基础上改造创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这一意识还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材中多处体现了国家统一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例如,隋朝的统一展示了结束分裂、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意义;唐代的治国措施则突出了安史之乱后多民族国家如何稳固统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则通过具体事件激发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这些内容强化了学生对国家统一历史发展脉络的认知,培养其大局观念。
教材通过彰显各民族在文化创造上的显著成就,激励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唐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这对双方的文化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元时代,科技进步与国际交往强调了四大发明对全球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此类资料使得学生明白,中华文化并非某一民族独有的成果,而是众多民族共同努力的成果,这样可以提升他们对于民族的自豪感。
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贯穿整个历史教材,例如,唐代的民族政策中提到的“开明政策”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辽夏金元时期展示了多民族政权并立与融合的特点。这些内容展现了中华民族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融,共同推动国家发展。
历史教材通过以上维度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融入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并不陌生,但更多停留在对表面定义的理解,未能深入探讨其内涵。比如,学生能够简单描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历史交往,但对这些交往如何促进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缺乏深刻认知。尤其是在“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思想的理解上学生对“多元”的丰富性和“一体”的团结性往往未能系统化地把握。这种认知局限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有很大关联,学生习惯了“接受式”学习方式,较少有机会主动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历史逻辑。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偏好遵循传统的讲授模式,以课本为主导,重视知识点的记忆,却忽略了情感的融入和互动体验的培养。此类教学方式虽能助力学生迅速掌握知识,然而却难以唤起学生对民族团结历史的情感共鸣。例如,在阐述唐朝的国际文化交流时,教师可能会更加注重展现文化成就,却忽视了通过互动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民族融合之意。
要在历史课堂中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需创新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例如,运用纪录片、历史地图等多媒体工具,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民族交往和历史发展轨迹。通过历史故事讲述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各民族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共同推动国家发展,这种生动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认同。
课堂之外,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至关重要。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或者开展民族文化主题活动,能让学生更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融合性。
学校需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鼓励家长参与民族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社区也可以通过举办民族团结宣传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中华文化的机会。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加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达成德育目标的关键策略。创新的教学方法、对教材深度挖掘以及实践活动的拓展,能够为民族复兴打造坚强的人才储备。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