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家国情怀 深怀育人理想:探索开创地方性农业类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创新新局面

2024-12-25 00:00:00施欣方博宇
科学导报 2024年86期

高校思政课教育与教学是培养、造育新时代“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大学生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亿万学生健康成长”,思政课的课程要讲深、讲透、讲活,不搞满堂灌和一刀切;高校思政课课程与课堂,是培育、输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乃至优秀建设者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政课的实施者和传授者——专任教师(包括专职辅导员),是培植和推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合格乃至优秀接班人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实施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思政课创新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保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与政治责任,学习和运用、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学说是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科研者的神圣职责和庄严承诺,根本目的在于让党的各项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后备力量、储备人才和智力支撑。因此,全国所有大学设置或者开办的思政课一般都是必修课,被誉为在校大学生的“第一课程”和“第一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被称为“第一学院”。高校设立和开展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既要教给当代大学生以做事的方法与处事的本领,更要涵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个人能力,提升其道德修为、锤炼其做人品行、锻造其政治素养,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与此同时,要为他们系好学业、事业和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行稳致远、走好未来每一步路;要为他们把好“思想关”“政治关”这两个“总开关”,才能学有所成、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一、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加强思政课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题》《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6号令)》和广东省“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相关系列文件精神,要在学习中体会、在学习中感受、在学习中实践、在学习中提高,边学边悟边悟边做、边做边总结、边总结边淬炼、边淬炼边进步。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相关论述及讲话精神,切实把握各级教育会议及各项文件精神实质和理论精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学说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思政课教育思想要学深悟透、学思践行,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笃志立德育人、潜心铸魂追梦。不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不能雨过地皮、浅尝则之,既不深入也不深刻、既不身入也不心入;不能流于表面、敷衍塞责、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做天和尚撞天钟。二要按照上级有关部门“深学细照、笃行实干”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安排,学习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言一行作为学生的表率,一举一动成为学生的榜样,真正做到“学以铸魂、学以提能、学以增智、学以自信”,真正做到“学以有用、学以能用、学以好用、学以致用”;学习要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以优秀的表现、高尚的情操、真实的才干、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涵养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起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良好形象,让他们“亲其师而信其教”,切实做到“口能言之、心能信之、身能行之”,切实做到“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和知行合一”,切实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扎扎实实的教育素质和教学能力,将新教育理念、新教育思维、新教育范式、新教育模式干在实处、落到实地、见到实效。

二、科学规划、合理制订独具地方性农业高校特色的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根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结合广东省情、广东高等教育实情、学校校情(包括充分考虑学校发展历史),立足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资源禀赋、符合农业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合理制订独具地方性农业类高校特色的新时代思政理论课创新与改革、提质与增效的实施方案,并就实施方案的若干细节细则进行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和创造,持续优化学校“大思政课构建”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成绩登录、绩效考核、教学实践、质量监督与测评等环节的内容。

三、探索建设具有仲恺鲜明特色的“三农+思政课课程体系”和“互联网+思政教学”的创新体系。结合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实际实情、遵循高等农业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利用易班、优课、学习通、学习强国等网络教学平台及思政教育APP,让思政课堂随时随地可感觉、让思政课程每时每刻能触及,让“线上”自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相补充,形成思政教育教学“全天候”场景。积极尝试“混合式教学模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两种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思路,运用好先进的教学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让高校思想课既“活”起来也“火”起来,避免枯燥乏味的灌输、避免听者寥寥的落寞。同时要坚持服务“三农”方针、把牢“三全育人”方向、立足“知行结合、德美渗透”教学特色,抓紧抓牢广东大力开展“乡村振兴”的契机,积极整合课程资源,探索创新教研模式,促使立德育人、铸魂树人取得成效。

四、齐抓共管、协同发力,举全校之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从人员编制、人才引进、教研经费、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全面的支持,吸引大量优势高层次人才(教授、海外博士)从事思政课相关工作,使得招才引智工作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特别要注重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使用,为思政课提供源源不断的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支思政课“拿得出手、叫得出名”的专业人才队伍,在科研、教学与课题、竞赛当中脱颖而出。举全校之力为思政课改革与创新服好务、铺好路、开好局,大力推进“三全育人”新教育思维及范式,化解改创矛盾、突破发展窒碍,大胆进行思维及观念创新、理论及方法创新、手段及路径创新,切实解决好思政课创新与改革的难言之隐及后顾之忧,切实将“三全育人”工作全面铺开和推进。

五、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优势,聚全校之优办好思政课。一要充分考虑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厚重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农学特色优势,用好用足廖仲恺、何香凝、孙中山、邓小平、王震、叶剑英、廖承志等著名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元素,传承、弘扬和活化、利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革命基因以及历史基因。二要改革创新,思政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践性和理论性均很强,绝不仅仅是一个学院一批教师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必须“大家共同来做”,需全校师生共同关心、各职能部门(院系)齐抓共管,形成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全体师生齐心协力的良好局面。三要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是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和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最好的营养剂。抓牢党史学习这个牛鼻子,在党史学习中实现思政课及思政课教师的自我升华,不断提升教学、科研及管理的能力水平;从党的辉煌历史中汲取营养,凝聚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将党史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实际能力,真正做到学懂、弄通、践行,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四要大力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党的纪律教育专项活动,认认真真学习党的纪律、老老实实遵守党的规章,心中有戒尺、脑里有敬畏。

六、打造政治性、时代性、理论性及创新性的思政“金”课。要多创设“金课”、要杜绝“水课”,提高思政课课程的含金量。一要强化政治站位,坚持政治引领。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将思政课理论改革创新上升到关系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高度,把党的教育思想装进大学生的脑子里去,推进思政课教学科研深入改革、大胆创新。高校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广东省“四个走在前列”培养一代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二要突出理论属性,坚持理论引领。思政课教学科研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辨性和学术性,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理论的力度、思考的深度、情感的温度和专业的跨度,以渊博的学识吸引学生、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以高尚的情操鼓舞学生,让他们在教师口传身授的讲授、声情并茂的演示之中被感染、被信服、被追随,切不可自说自话、孤芳自赏,切不可照搬照抄、照本宣科,避免说教式、灌输式的填鸭教学,力戒干巴巴、硬生生的空洞说教。三要富有时代特性,坚持时代引领。思政课思维要新颖、眼界要宽广,具备全球视野、国际视野,将思政课融入世界历史、置于全球视域下去观察思考。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思考,大胆创新思政课传授方式方法,积极探索APP小程序、VR技术、MOOC慕课、微电影、小视频等先进技术用于思政课教学。四要彰显涉农特色,坚持特色引领。要擦亮近百年历程校史、深怀统战底蕴(广东省统一战线教育基地)的地方性农业高校这一独特的品牌,突出马克思主义学院“守正创新、铸魂育人”特色,凸显时代精神、彰显仲恺精神,秉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校园文化特质,让大学精神滋润学子、将大学价值传播出去。

七、打造学术造诣深、道德修养高、行为举止优的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担负铸魂育人崇高使命,是“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关键力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课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看”在大学生的眼里、“记”在大学生的心里,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用人格魅力打动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要用“品格教育为大思政课浇灌源头活水”。

一要深入思考“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根本问题,牢记思政课专任教师的初心与使命:为党和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造育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合格接班人;为国家储备人才、为社会谋划未来、为学生考虑长远,确保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二要具备一定的思想境界。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育才理想、学术追求、人生境界,必须具备正确的“三观”,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努力成为人格正派、水平高超、纪律严明、言传身教的经师人师。三要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新的历史方位,放在世界百年大变局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拓宽视野和格局、理清思路与措施、明晰任务与方向,把握大局大势、积极主动作为,立足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思政课改革与创新要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不断满足新时代新要求。

八、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全员思政”格局。积极构建“大思政”新格局,认真落实“新农科教育”理念,培养思政课“大先生”,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打造仲恺鲜明特色的“思政大课堂”和“思政大讲堂”,真正做到“教学绵绵用力、育人久久为功。”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不断“出新”又“走心”。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思政课资源、积极调动其他一切有利于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积极因素,做到时时有思政、事事有思政、处处有思政,将思政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贯穿大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全过程,将思想的引导、品行的提升、育人的细节落实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提高教书育人水准和学术研究能力,通过“大思政课”教育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核心旨趣是“挖掘与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弥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短板,合力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际的效果”。

九、以高质量的学校党建促进高质量的思政课发展。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唯有高质量的党建、高标准的党建工作才能保障地方性农业类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亦唯有抓好“党建引领”工作这个“牛鼻子”才能促进区域性知名涉农高校各项事业迈入快车道。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不折不扣落实好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在科研创新能力、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实效,以高质量学校党建锻造有体系、有灵魂、有质量、有实效的思政课,探索一条符合仲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争取走在前列,作出榜样示范。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希望所在,是中国精神和文化自信的传承者、发扬者和践行者。当代大学的历史使命、教育使命、文化使命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一代代“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的长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主体责任,要为全体在校大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等院校的“第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高等院校的“第一学科”、马克思主义思政课专任教师作为高校的“第一梯队”,必须在思政课改革与创新中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必须做实做细、做好做优思政课改革与创新这堂必修课。

总之,高校思政课是解决当代数千万在校大学生思想和信仰根本问题的专业化、系统化、理论化、学术化的课程体系和学业系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今天,不能让社会主义国家悉心培养的大学生精神上缺钙、信仰上滑坡,这本身对思政课课程以及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均提出了较高的标准。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习总书记关于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思政课课堂教学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示精神,具有“国之大者”教育情怀,牢记“教书”与“育人”双重使命,深化对做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各项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增强做好思政课改革创新工作的底气和信心,以“思政课改革创新是全校的工作必须全校重视大家共同来做”的思想开启涉农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新局面。

(作者单位: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施欣1 ;2.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方博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