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河津市灰陶琉璃:古韵新生 传统工艺绽放新光彩

2024-12-25 00:00:00隋萌
科学导报 2024年86期

中国琉璃数山西,山西琉璃看河津。在山西省运城河津市,一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津窑灰陶琉璃的保护传承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11月13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河津市龙门灰陶琉璃文化产业园,深入了解这一传统技艺的历史与现状,并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探索其未来发展之路。

灰陶琉璃产业是河津市传统文化产业。灰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是具有独特黄土高原民间艺术风格的民族手工艺。琉璃始于宋金时期,是汉族传统陶瓷文化和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河津市被称为“中国灰陶琉璃文化之乡”,“琉璃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运城市乃至山西省灰陶琉璃产业国家级“金字招牌”,河津灰陶琉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还被用于文物古迹修复和民居建筑上。北京故宫、太原晋祠、芮城永乐宫、解州关帝庙、洛阳少林寺等建筑,都有河津琉璃的身影。特别是山西的晋商大院,更是灰陶制品的结晶,这些制品以其工艺独特、造型古朴大方、寓意深刻而备受欢迎。

为有效发挥灰陶琉璃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津市政府规划建设了河津市龙门灰陶琉璃文化产业园,以“古中国文化”为主题,秉承“产业与文化、产品与艺术”融合发展理念,以吕氏璃为龙头、灰陶砖雕为支撑,打造集文化旅游艺术、研发体验展览、生产物流施工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园区。

走进产业园,一股古朴而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各式各样的灰陶琉璃制品琳琅满目,从传统的瓦件、脊兽到现代的文创产品,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

灰陶琉璃文化产业园占地38.8公顷,布局结构为“一心闪耀、一带贯穿、两区联动”的空间结构。“一心闪耀”即灰陶琉璃文化展示中心及配套服务,紧邻龙门大道布局;“一带贯穿”即沿煤灰路两侧布局灰陶琉璃生产加工企业,形成产业贯穿发展带;“两区联动”规划南北两片灰陶琉璃生产区,形成两大片区联动发展的态势。

“目前河津市灰陶琉璃企业共13家,其中入园企业10家、开发区企业1家、西窑头老村2家,从业人员1000余名,年生产能力2亿件,产值2亿元以上。”园区工作人员赵丹介绍,“今年我们又投资4500万元在园区内建设了河津窑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包括一座研发中心和一座大师体验中心,建成以后将通过展示、体验、多媒体传播等方式,宣传河津灰陶琉璃文化。”

作为非遗传承的核心和灵魂,乡村本土文化人才承载着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精湛的技艺,是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力量。马红斌作为吕氏琉璃烧制技艺的第十代传人,对灰陶琉璃文化的传承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2023年,他的企业入驻灰陶琉璃文化产业园,谈及入园以来的感受,他说:“灰陶琉璃文化产业园不仅是一个生产基地,更是一个文化旅游和艺术体验的胜地。产业园通过举办展览、演出、体验活动等方式,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灰陶琉璃文化的魅力。产业园内的文化旅游和艺术体验项目不仅丰富了河津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提升了灰陶琉璃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灰陶琉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赵丹表示:“接下来我们将挖掘和培养一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让非遗传承人‘挑大梁’,群策群力,创造更多时代气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琉璃作品。同时,我们将开发特色项目,注重品牌效应,坚持传承和发展并行,注重传统文化活动创新,保持农村群众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要依托现有琉璃文化展览馆,积极扶持非遗队伍壮大,借助数字技术推广非遗传承,为灰陶琉璃文化传承、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古老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然而,在河津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河津窑灰陶琉璃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河津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传承中,河津市深入挖掘其独特价值,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让这一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