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跨学科协同育人正逐渐成为现阶段教学领域的一个新常态。跨学科融合实境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跨学科育人的可行路径,能统整多学科知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形成正确价值观。它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学科融合与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活动设计与核心素养培育相统一,价值辨析与价值引领指向相统一。
关键词
跨学科 融合 实境教学 道德与法治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一大亮点,体现了跨学科协同育人的课改新走向。这一新走向要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积极寻找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之道。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我们认为,跨学科主题下的实境教学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实现跨学科育人的可行路径。
跨学科融合实境教学统整多学科知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形成正确价值观。教师将课堂开设在实境场所,如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革命纪念地、法院、检察院等,引导学生与社会建立真实联系,在真实情境中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自主建构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我们认为,跨学科融合实境教学需实现学科融合与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活动设计与核心素养培育相统一,价值辨析与价值引领指向相统一。
一、学科融合与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强调学生自主发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探究者。融合是为了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依托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设计教学。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发展诉求和学科特点,制定融合方案,精心选择实境教学地点,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学科融合和主体建构的氛围中自由学习和成长。
例如,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上)“共圆中国梦”一课时,教师以大运河的过去、现在、未来为教学主线。为了让学生深刻感知大运河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将该学科与历史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带领学生走进大运河博物馆,参观上千件历史文物,研读一系列历史资料,欣赏历史画作、仿真人物,伫立在“模拟运河之旅船舱”中,实现历史跨越,来到热闹的古运河边,看人来人往,感受运河的繁华。学生通过实境体验,激发了学习探究的热情;在师生的共同合作探究中,深刻感知古运河的强大功能;在一首首诗歌的诵读中,立体多元地感受古运河的魅力,形成了对古运河的深厚情感,增强了认同感,燃起了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对未来运河重焕新颜的信心,立志做自信的中国人。
二、活动设计与核心素养培育相统一
跨学科融合教学不是为融合而融合,而是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着眼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标强调活动体验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应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他们仍倾向于通过亲身经历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和事物。跨学科融合实境教学发生在真实情境中,以主题为引领,以教学活动化为特征,通过系列活动承载学习任务,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探究、分享,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上)“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时,教师共设置了三个实境活动,三个活动前后贯穿、相互联系,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活动线。活动一:赏运河风采,师生参观古渡船闸,进行船闸探索和历史探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古渡船闸直观感受其工作原理及瓜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活动二:品明月韵味,参观张若虚艺术馆,朗诵、赏析、古筝弹奏《春江花月夜》。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诗词、音乐的方式感受家乡独特的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活动三:扬古渡自信,学生站在瓜洲泵站,遥望镇江美景的同时,思考如何再现瓜洲古镇的繁华盛景。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对建设家乡的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三、价值辨析与价值引领指向相统一
道德与法治学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辨析、批判,使学生在思想价值观的冲突中充分体验自主价值辨析,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例如,教师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上)“让家更美好”一课前,基于家风记载材料大部分为文言文的情况,找到道德与法治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点,设计融合教学。道德与法治和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扬州市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探访毓贤街,在场馆中寻找家书,感受家风,体悟家庭美德、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为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教师聚焦当下热点话题设计辩题,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有人认为,古代的家规家训太严厉,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你怎么看?学生们通过思想交锋,最终形成共识:虽然社会环境变了,但古代家规家训中传递出的做人做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仍适用于现代社会,能够指引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辨析,实现了价值引领。
综上所述,跨学科主题下的实境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实境体验,不断丰富、拓展与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运河思政’:跨学科协同育人实践探索”(课题编号:DHA20220505)、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年度重点资助课题“价值辨析与价值引领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范式研究”(课题编号:2021JY14-ZA1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