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交给学生

2024-12-23 00:00:00丁卫军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记事作文课日记

很多一线教师认为作文课难以驾驭,有极强的生成性。蔡果老师执教的“学会记事”一课,让我们眼前一亮,启迪良多。

我始终认为一节好的作文课,一定是教与学看得见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变化看得见,学生的进步看得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蔡老师的这一节课是成功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们先来看教师“教”了什么。①带着学生一起明确了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②提供了一篇不成功的日记,让学生指出存在的不足;③引导学生研读教材上的“学会记事”,教师归纳出写好记事作文的三大要求;④重温经典中的名家记事策略,提供莫怀戚《散步》的行文脉络表格;⑤提供《秋天的怀念》改文与原文;⑥归纳写好记事作文的策略;⑦提供不完整的“学会记事”评价量表,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量表的“评价指标”具体内容;⑧整合形成完整的评价量表;⑨组织学生对照评价量表进行日记修改;⑩组织学生展示修改后的日记,利用评价量表进行点评。

我们再看学生“做”了什么。①齐读教学目标;②研读病文,指出不足;③研读教材知识短文,圈画批注要点;④根据老师提供的表格,梳理莫怀戚《散步》的行文脉络,习得记事策略(抓要素,写清脉络);⑤比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原文和改文,交流记事策略(融入情感、还原细节、锤炼语言);⑥小组合作,完成“学会记事”评价量表“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⑦集中展示完成的评价量表;⑧对照合作完成的评价量表,修改先前的日记,小组交流修改的日记;⑨展示修改后的日记,集中交流;⑩再次修改,再次展示。

通过这样的梳理和比较,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到了教师“教”的轨迹、学生“学”的脉络,也不难看到课堂上教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在课前,教师主要是明确了本节课要学什么,准备了学习的材料,设置了课堂教学的程序,预设了学习的轨道。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适时地评价归纳,为学生点拨思路,实际上就是按需提供帮助,引导学生更好地学。

学生呢?整节课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处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自主阅读、批注,小组合作、互动,集中展示、交流。

通览本节课,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其一,读写融合,以读促写。这样的作文课似乎并不鲜见,有教师会不以为然地认为,不就是跟着课文学写作嘛。问题是,很多教师把“跟着课文学写作”简单化地做成了“跟着课文学技法”。写作文当然需要技法,但是,我反对单纯地教技法。长期的技法训练,不仅无法转变作文课耗时多效率低的窘况,而且会极大地消磨学生的写作兴趣,导致套路作文、应试作文盛行。蔡果老师精准地把脉到学生作文的病灶,精准地把握住教材要“教什么”,以及教材里“有什么”。这样,蔡老师极为准确地找到学生写作需求、教材要求、经典文本之间的关联点,三者有机融合,实现了读写融合。借用经典也是冒险的,一不小心就让写作课滑向阅读课的情况也不少见。作为一名资深语文名师,蔡老师在“用教材”“用阅读”教写作上很好地把握住“阅读”的度,合理取舍,要的是为写作所用,给后续的写作(修改)活动搭建支架,让学生有抓手,实现以读促写的目的。

其二,学生为本,以教促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初心所在。在当下日常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依然牢牢地把控着课堂的话语权,强势左右着学生的学。从这一节课上,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活泼泼的课堂生态。一是手里有法,懂得如何学。语文课无非就是听说读写,但怎么读,怎么说,都有考究。在梳理《散步》行文脉络时,蔡老师提供了表格,学生在读课文填表格过程中,习得了怎么去抓要素,抓什么要素,怎样才是做到了“写清楚”。二是有抓手。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学,都有实实在在的媒介,让学生把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选段改文与原文进行比读,指向明确。三是有进阶。蔡老师设计的学生活动是有台阶、有梯度的,有着鲜明的思维进阶。从向经典学方法,到评价量表的制作,再到对照量表修改展示,我们看到学生通过这样的进阶训练,思维不断激活,表达愈加活跃。四是有成果。无论是完成行文脉络表格,还是补全评价量表,还是最后的习作修改,蔡老师心中都有着强烈的成果意识、以终为始的意识,这就提醒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而且要让学生清晰地知道学到什么样。正因为蔡老师做到了有方法、有抓手、有进阶、有成果,才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学习“看得见”。

其三,课程先导,以改促教。新课标带来了许多新理念,为师者必须站在课程的高度反思当下的教学,保持定力,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守住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回归语用,把握住语文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创新就是要努力践行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做课程、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蔡老师践行新课标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将评价量表引入课堂。不仅如此,蔡老师还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评价量表:一是让学生不仅做评价量表的使用者,还成为评价量表的制作者。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会记事”评价量表里“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很好地调动了已有的阅读经验,结合课堂上对经典的重温,完成了量表的制作。二是发挥了评价量表的评价功能和指导功能。学生对照量表完成日记修改,对照量表评价,再改再评,才让最后呈现的作品精彩纷呈。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一节好的作文课一定是有过程、学生有提高、教师有作用的。这样看蔡老师的这节作文课无疑是一节好的作文课。当然,从更高要求看,蔡老师的这节课还有优化的空间。我想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修改上做得更充分。让学生针对病文先改起来,然后交流,相机穿插经典文本,可能更聚焦,更有针对性。另一个问题是,这是一篇日记的修改,在强调“抓元素,写清楚;融感情,写真切;炼语言,写生动”三大要求时,还要关心生活的实际,关注生活的真实,如果用力过猛,容易把真的写假了。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警惕的。

(点评人为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南通市政府“园丁奖”获得者,任教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猜你喜欢
记事作文课日记
《安徽记事》
记事中的“情节”
一堂有趣的作文课
马老师上作文课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新体育(2016年9期)2016-09-07 10:11:42
成长日记
记事
家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2-28 02:23:07
成长日记
Why Men Never Remember Anything
英语学习(2015年10期)2015-02-01 09: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