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结合阅读提示,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作者基本观点,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2.反复阅读文本,揣摩重要语句,体会说理散文的特点,感知罗素的高尚灵魂。
3.联系阅读经验、生活体验,初步建立并尝试表达自己的生命观。
【课堂实录】
一、借助“阅读提示”,初步梳理文篇结构
师: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慨叹生命之短暂。既然人生短暂,那人到底为什么而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素的一篇哲理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篇自读文,大家来说说,我们该如何学习自读性文本呢?
生:借助“旁批”。
生:看“阅读提示”。
师:“阅读提示”和“旁批”是编者为我们准备的“学习支架”,那本文的“阅读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阅读提示”告诉我们,课文首段介绍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
师:请提取信息,说说罗素一生的三大追求。
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苦难的同情。
师:文章末段写了什么呢?
生: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师: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生:总结。
师:所以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生:总—分—总。
师:“总—分—总”的构成形式,使文章结构严谨有序。
二、揣摩关键语句,深入品味语言意蕴
师:文章最后一段,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旁批,请大家回到文中找一下,并说说罗素觉得人生值得的理由。
生:他得到了爱情。
师:罗素为什么要寻求爱情?
生:爱情带来狂喜,解除孤寂;在爱情中可以看到仙境。
师:罗素是如何描绘没有爱情时内心的孤寂的?请你(指向一名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好!朗读时,轻读了哪个词?重读了哪个词?
生:轻读“冰冷的死寂”,重读“深不可测”。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冰冷的死寂”是指深渊冰冷寂静,就像一个无声的黑洞一样,即使大吼一声,也会瞬间被黑暗吞没,所以我选择轻读。“深不可测”表示程度深,可加重一些朗读。
师:此时,如果你站在世界边缘,俯望深不可测的黑洞,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恐惧、孤独。
师:在爱情中,罗素不再孤寂。他看到了诗人、圣人想象的仙境。你能想象并描绘一下仙境是什么样的吗?
生:是云雾缭绕的。
生:是自由的。
师:在仙境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美好。
生:惬意。
师:除了美好的爱情,还有什么让罗素觉得值得?
生:获得知识上的一些成就。
师:哪些成就呢?
生: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师:哪位同学能概括性地表述一下,这些分别是指什么知识?
生:人类心理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哲学知识。
师:不管是美好的爱情,还是对知识的追求,作者都用了诗意、生动的语言去描绘,这就是哲理散文的语言美。
师:既然对爱情、知识的追求都如此美好,那么,作者为什么会用“飓风”来形容自己的追求呢?让我们一起关注批注1,请这位同学(指向一名学生)朗读这个比喻句。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刚刚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飓风”“深深的”“肆意”可重读,“吹来吹去”可读得快一些。
师:说说理由。
生:“飓风”让我想到的是威力巨大的风,“深深的”写出了痛苦人生的深不可测,“肆意”让我感受到在这股风的席卷之下“我”的无助,所以这三个词要重读;加快速度读“吹来吹去”,可以加重“我”的无助感。
师:所以,这三种追求并不只是给“我”带来了快乐,还带来了什么?
生:无助。
生:绝望。
师:哪一个追求让“我”从天堂掉到了人间,有这样的无助感呢?
生: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师:人类的哪些苦难让“我”如此痛苦?
生:儿童饱受饥饿、人们被压迫、老人无助。
师: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关于苦难的描述。
(生齐读。)
师:读出了什么感觉?
生:我读出了沉重、压抑的感觉。
师:面对这些不幸,罗素多么渴望减轻它们,他做到了吗?
生:没有,他说“我无能为力”。
师:罗素是什么心情?
生:失望。
生:遗憾。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一句。
(生读。)
师:如果将这句话改成“我自己也深受其害,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我无能为力”,大家读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原文“我自己也深受其害”放在最后,强调了罗素的自身困境。修改后,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屏显罗素生平。)
师:是的,罗素的人生没有那么完美,多次遭遇不幸,但他始终追求美好,并且渴望减轻他人的不幸。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罗素?
生:慈悲。
生:博爱。
师:对,罗素是一个如“诗圣”杜甫一般身在苦难却心忧天下的人。
三、联系阅读体验,充分表达自身体悟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图片中的人物,结合他们的作品或生平,说说他们为什么而活,并谈谈你对生命价值的体悟。老师先做一个示范。
(屏显鲁迅、毛泽东、朱德等相关人物图片,教师选择人物进行示范。)
师:谁先来讲讲?
(生交流,教师点评。)
师:可能,今天的你们心中有一份悸动和波澜;可能,此时的我们只是刚刚在心间播下了善良的种子。但是,无论如何,让我们记住此刻,坚定地在人生之路上上下求索,探得生命的真谛,让那些古往今来深沉的文字浇灌我们的心灵,使那些种子在灵魂深处生根发芽。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可以是微如草芥的善行,也可以是舍身成仁的坚守,终了一生,无论我们是平凡抑或是伟大,愿我们,都能无愧于这个世界,做新时代的勇毅青年。
【教学反思】
本文选自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层进式推进阅读,发挥单篇教学的方法指导、类型示范作用,笔者做了以下思考和尝试。
结合单元提示,确立学习目标。统编版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情感哲理”,要求学生领会作品情思,丰富精神世界。本单元强调以下语文要素:反复品读,欣赏语言,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笔者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目标设置的层进性:整体感知,初步梳理;字斟句酌,朗读品鉴;拓展延伸,提升认知。这既符合哲理散文“入其内出其外”的阅读规律,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特点。
关照文本特征,确定引导路径。本文在单元中属于自读课,就文体而言,是哲理性散文,具有文采斐然、说理形象的散文化特点,还具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逻辑性。笔者借助旁批、阅读提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解构文本;用朗读、联想、事迹补充解码文本;最后,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联系阅读体验解读自身,寻求基于文本特征的引导路径的层进性。
注重阅读层次,提升核心素养。本课注重散文阅读方法的课内外迁移运用,注重核心素养的层进性发展,把语文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融入课堂,努力实现学生思维层次、审美能力、文化自信的提升。
本堂阅读指导课,从单元要求出发,结合文本特征,注重单篇文本的阅读目标设置、引导路径的层进性,让学生在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把他们从单篇阅读引向类文阅读,从课内带到课外,让他们从文本走向生活,从阅读步向社会,真正运用语文探索自我,探索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能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