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普遍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常常借助作者的语言自由地翱翔于想象的天空。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常呈现出多变的特征,这给许多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提高应变能力,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如因势利导、幽默启发、设置悬念、坦诚交流等,为学生营造自由、包容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因势利导,有效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等存在差异,每名学生的思维都可能与教师的预期产生偏差,这并非教师单方面能控制的。然而,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紧跟学生的步伐,根据他们学习方向的变化进行适时的引导。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处于形成阶段,独立判断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采用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此外,“因势利导”策略中的“势”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学生在展现思维个性时并不能保证其思维的正确性,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学生的想法正确,教师可以引导其深入探究;如果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教师可以将这种错误的“势”转化为正确引导的契机,从而有效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为例。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王葆与奶奶约定:“奶奶每逢要求我干什么,就得给我讲个故事。”这个约定自然地引出了“宝葫芦的故事”。“宝葫芦的故事”每次都不相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概括这些故事内容。例如,有名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概括出:“张三偶然遇见一位神仙,获得了一个宝葫芦,他想吃水蜜桃,立刻就得到了一盘。李四去远足旅行,游到龙宫,得到了一个宝葫芦,他希望有一条大黄狗,立刻就出现了一条冲他摇尾巴的狗。王五因为听奶奶的话,得到了一个宝葫芦。赵六在挖地时挖出了一个宝葫芦。他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学生概括结束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些故事吗?”如果多数学生回答“喜欢”,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故事,根据已有内容创作新故事。如果学生回答“不喜欢”,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此时,有学生可能会说:“因为这些故事都不完整,没有说明是如何获得宝葫芦及如何使用宝葫芦的。”对此,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你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我们可以发挥想象,让这些故事变得完整。请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主人公,为他们编写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强迫或诱导学生按照预设的答案回答,而应以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为出发点,灵活应对、顺势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回到既定的轨道上。
二、幽默启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容易神经紧绷,面对难题和困惑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幽默是解决课堂矛盾的有效工具,也是帮助学生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良策。在学生犯错或遇到难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幽默启发的方法,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教学过程变得愉快而有效。与责备、批评的教育方式相比,这种方法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维护学生的尊严,同时树立教师的威信,展现教师的个人智慧和魅力。
仍以《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为例,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前言和课后练习都涉及创编故事的学习任务。然而,创编故事需要充分的准备,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理解故事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和用途,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编活动。学生在选定故事主人公后,可能会陷入沉思,不知如何开始。此时,教师可以先介绍多种开篇方法,并以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选择的是张三,张三为什么需要宝葫芦?他是如何找到宝葫芦的?他找到的宝葫芦是什么样的?”关于“张三为什么需要宝葫芦”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会根据课文回答:“张三想吃水蜜桃,因此他需要宝葫芦。”至于张三如何找到宝葫芦的,学生也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张三劈面撞见了一位神仙,得到了一个宝葫芦。”但关于宝葫芦是什么样的,许多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回答。为了帮助学生放松心情、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幽默启发的方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可以说:“看来,我们大家还没有得到宝葫芦。”听完这句话,学生可能会哄堂大笑。教师可以继续启发:“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宝葫芦是什么样的。”这种幽默的启发能调节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他们自然地进入想象状态,从而描绘出自己心中宝葫芦的样子,如“画满了各种颜色的花朵”“镶有宝石”“缀满珍珠”等。教师可以接着说:“通过你们简单的描述,我还是无法清晰地想象出那是怎样的葫芦,请你们在纸上画出宝葫芦吧。”此时,学生会大胆想象,设计自己心目中的宝葫芦,进而为创编故事奠定内容基础。
当然,幽默要适度。在发现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幽默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化解尴尬,促使他们继续思考。一旦学生开始思考,教师便要引导学生重新回到学习的轨道上。
三、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课堂氛围往往显得沉闷,部分学生因此感到疲惫。那么,教师应如何积极应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通常,教师会提高音量以提醒学生集中注意。然而,小学生缺乏足够的意志力,难以自主调整行为。对此,教师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策略,在学生精神不振、注意分散之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以张天翼的童话《宝葫芦的秘密》为例,作者的原意是向读者传达“不劳而获,不是幸福”这一道理,但在教材中,编者仅选取了其中一段,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独立创作童话故事。由于选取的段落不完整,学生容易感到困惑。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奶奶讲述了宝葫芦的故事,故事中的张三、李四、王五、赵六都因宝葫芦过上了幸福生活。因此,听故事的王葆也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宝葫芦。若得到了宝葫芦,王葆会用它来做什么呢?文中三次提到王葆幻想得到宝葫芦的情景,请大家找出来并分享。”由于学生未深入阅读课文,他们会对王葆的三次幻想感到好奇,这便构成了一个小小的悬念。有的学生在第二次阅读后给出如下回答:“第一次,王葆在做算术题时因为不知如何列式而幻想得到宝葫芦;第二次,在与同学比赛种植向日葵时,王葆因自己的向日葵长得瘦弱而幻想得到宝葫芦;第三次,王葆在与科学小组的同学发生争执时,幻想得到宝葫芦。”学生回答完后,悬念随之解开。此时,学生因长时间思考而显出疲态,教师可以继续运用设置悬念的技巧,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例如,教师可以提问:“第一次,王葆希望宝葫芦帮他解决算术难题;第二次,王葆希望宝葫芦能给他一棵长得最好的向日葵;那么第三次呢,王葆又希望宝葫芦帮他做什么?”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重新深入思考。关于上述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如果我有一个那样的宝葫芦,我和科学小组的同学就能和好如初,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在分享想法的过程中,学生为王葆的第三次幻想补充内容,这能为他们理解童话故事的主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坦诚交流,广纳学生建议
在课堂上遇到无法立即解决的突发事件时,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应对。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学生便会产生对教师的敬仰之情,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面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和知识性错误,教师可以灵活调整教学方法,通过坦诚交流的方式,广泛采纳学生的建议,进而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仍以《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为例。在教师的建议下,许多学生可能会粗略地阅读全文,意识到依赖宝葫芦不劳而获并不会带来幸福,反而会带来烦恼。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在此环节,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如果宝葫芦能帮助人们解决许多问题,那么拥有宝葫芦是一件幸福的事吗?”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提问,教师可以坦诚地承认自己未曾考虑过这个问题,并诚实地表达目前无法给出答案:“我必须向大家道歉,这个问题我之前未曾思考过,现在还无法给出答案。”为了不打击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的热情,教师可以将问题抛给学生,鼓励他们提出建议:“我相信,有此疑问的同学不止一个,你们是否找到了答案?请大家畅所欲言。”随后,学生可能会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教师坦诚交流的结果。试想,如果教师敷衍了事或故意忽视,就不会有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课堂将失去许多可能性。
当然,除了突发事件,教师也可能遇到知识性错误的尴尬局面。例如,在教授“矩”这个字时,为了强调读音,教师可能会说:“你们上课要守规矩(jǔ)。”此时,可能有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老师,当‘规矩’二字连读时,‘矩’应读轻声。”对此,教师可能会感到被动和尴尬,但不能强词夺理或故意忽视,而应勇于承认错误,并解释这样做的初衷:“这名同学说得对,‘规矩’二字连读时,‘矩’应读轻声。我刚才读错了,这名同学能指出错误,说明他学习非常用心,我们应该为他鼓掌,向他学习。但需要注意的是,当‘矩’单独出现或组成‘矩尺’‘矩形’等词时,它应读作三声。”
教师的坦率和真诚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同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结语
变化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面对的常态,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克服的挑战。那么,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呢?“以不变应万变”并非良策,只有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并巧妙地利用这些变化,教学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因势利导、幽默启发、设置悬念、坦诚交流等策略,掌控课堂节奏,及时纠正偏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区七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