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促进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结构化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文章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探讨了结构化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一、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结构化教学是一种将数学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组织和呈现,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厘清知识脉络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旨在帮助学生建构数学认知结构。
(一)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实施结构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通过将零散的数学知识整合为结构化的体系,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并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小学数学知识往往抽象且枯燥,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教师采用结构化教学方法,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符号和概念,并引导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知识进行系统性梳理,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实施结构化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避免无目的和重复性的活动,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与成效,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结构化教学方法,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并明确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概括性等特征。学生学习和思考数学知识,能逐步形成数学思维,这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大有裨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结构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方式,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知识体系的结构化构建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结构化教学方法时,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出数学知识的主线和分支,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下是“几何图形的认识”相关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这些知识点。”
学生:“好的。”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教师利用PPT向学生展示以下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2.我们学过哪些角?在放大镜下看角,它的角度大小会变化吗?3.关于三角形,你知道些什么?4.关于平行四边形,你有哪些了解?5.圆与三角形、四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1:“第一个问题,三者的联系是它们都是直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端点个数不同,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
学生2:“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从是否可以测量来看,只有线段是可以测量的,直线和射线因为没有端点,所以不能测量。”
学生3:“第二个问题,我们学过的角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教师:“判断这些角的依据是什么?这些角的角度范围分别是多少呢?”
学生4:“锐角大于0°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小于180°,平角等于180°,周角等于360°。”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知识点记得比较清楚。下面,请大家拿出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锐角、直角和钝角,看放大之后它们的角度大小有没有变化。”
(学生拿着放大镜观察)
学生5:“老师,没有任何变化。”
教师:“为什么没有变化呢?那么角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2:“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应该和两边的开合程度有关系。”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
学生1:“我知道。三角形可以根据角的不同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学生4:“如果按照边的长短来分,还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教师:“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5:“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加起来等于180°;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60°;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90°,其余两个角的和是90°。”
教师:“其他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
学生3:“相比其他图形,三角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学生2:“我们也可以说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棒。接着看第四个问题。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高应该怎么画?”
学生4:“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从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同学们将知识点总结得比较到位。下面,请看第五个问题。”
学生1:“圆和三角形、四边形不一样的地方是,圆是由曲线围成的,而三角形和四边形是由直线围成的,他们的内角和也有所区别。”
教师:“不错。同学们在总结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够结合之前所学,纵向构建知识体系。”
在以上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图形知识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总结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难度等级的数学知识,并领悟分类总结的数学思想。这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
(二)教学过程的结构化设计
教师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过程中,应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按照知识的逻辑结构逐步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结构。
以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中第一节“7的乘法口诀”为例。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并掌握7的乘法运算公式的生成过程;学生能熟练背诵并运用7的乘法口诀,了解每个口诀所代表的数字含义;引导学生将7的乘法运算公式应用于实际情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轻快的语调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要进入奇妙的数字世界了。请看大屏幕,数字7正在跳着欢快的舞蹈,它将要带领我们进入它的乘法口诀世界。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然后,教师可以利用PPT展示7的乘法口诀表(图1),并让学生使用七巧板摆一摆、拼一拼,以直观了解7的乘法口诀。以下是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你们先动手摆出第一个图案,然后想一想,拼板的块数是几个?”
学生1:“老师,我摆成了这样的图形(图2),发现用了7块板,也就是1个7,如果写成乘法算式就是1×7=7或7×1=7,用口诀写就是‘一七得七’。”
学生2:“老师,我摆成了两个这样的图形,发现用了14块板,也就是2个7。如果写成乘法算式就是2×7=14或7×2=14,用口诀表示就是‘二七十四’。”
教师:“同学们很棒!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发现7的乘法口诀有一定的规律,即每增加一个七巧板图形,就会按照口诀增加相应的拼板数。那么,以此类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得到完整的7的乘法口诀了?下面,请同学们动手填一填表格。”(学生认真地填写表格)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问题:小明有7本小说,如果他每周都想买相同数量的小说,7个星期以后,他会有多少本小说?”
学生1:“我根据乘法口诀计算是7×7=49(本)。”
学生2:“我查阅口诀卡片,算出来也是49本。”
学生3:“课本上有乘法口诀表,我也能算出是49本。”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利用7的乘法口诀表,我们既可以迅速、正确地求出答案,又可以在解题过程中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和乘法运算技能。我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起来。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场景可以运用乘法口诀呢?”
学生:“我们学过的诗歌有的是七言绝句,有的是七言律诗,我们可以运用乘法口诀来计算诗歌的字数。”
学生2:“一周有7天,可以运用乘法口诀推算出某个月份有几周。”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以学习目标为教学指南,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对7的乘法口诀从简单到复杂形成了结构化的认知。首先,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7的乘法口诀。其次,教师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理解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去运用它。最后,教师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总结7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运用,使知识的运用从简单到复杂,从而让学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三)学习方法的结构化指导
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等,帮助学生开展结构化学习。这有助于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结构化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中第二节“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将计算结果与标准答案进行对比。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要应引导学生将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和总结,从而使学生掌握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养成反思习惯,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和总结课堂所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方法,并将这些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