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2024-12-23 00:00:00杜含荣
幸福家庭 2024年18期
关键词:人教版教师应图形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渗透美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美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在阅读中感受数学的表达美

数学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简明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数学语言的表达美(简洁美和韵律美),进而领略数学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感受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数学语言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时,教师应选择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开展教学。这样能有效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为例。在验算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类算式进行验算,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验算方法,并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简洁明了地进行表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给出了答案,如“可以将计算结果代入原式进行检验”“可以用除法的逆运算,即乘法进行验算”等。学生的回答虽然简短,但是蕴含数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牢固掌握相关知识,还能感受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有效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感受数学语言的韵律美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很多概念都有固定的数学语言表达形式。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数学语言,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数学语言的韵律美,以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将其中晦涩难懂的内容改编成儿歌、童谣等形式,引导学生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的韵律美。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中“比大小”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等符号的含义,教师可以采用创编儿歌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符号的运用法则,如“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这些儿歌歌词简单易记,朗朗上口,而且语句押韵,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又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凑十法”计算技巧,教师可以利用童谣“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帮助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运用这样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的韵律美。

二、在观察中体会数学的视觉美

(一)体会数字的形象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深入体会数字所展现出来的形象美。小学生对数字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数字形象化,赋予数字更加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感受数字的形象美的同时,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1~5的认识”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计数”的问题,并对学生说:“我们可以用联想记忆法计数,将数字与相应的物品或场景联系起来,如1像铅笔细长直,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随风飘,5像镰刀割青草。”这些形象化的比喻,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数字的书写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深刻感知数字的形象美。由此可见,基于感受和想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字的独特魅力。

(二)体会数学图形的对称美

数学图形的对称美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具有对称特性的图形,从而体现其美感。这种对称美不仅体现在数学图形的排列布局上,还体现在数学图形的大小、形状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并欣赏图形的对称美。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节“轴对称”为例。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如简单的对称图形、我国古代建筑、现代建筑等。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学生对简单的对称图形较为熟悉,但对古代建筑如乾清宫呈对称性不太理解。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建筑也要讲求对称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明白对称不仅能带给人们视觉享受,还蕴含数学原理。最后,教师可以开展拼图游戏、绘制简单对称图案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图形的对称美。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三、在探索中品味数学的创造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动手实践,发现和探索数学学习中的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开放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知数学学习中的创造美。

(一)在生活与数学教学中品味联系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品味生活中的数学美。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运用数学视角、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知识点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操场中的花坛,并提出问题:“学校要建造一个长5米、宽4米,且一面靠墙的花坛,那么其周长最少是多少米?请说出你的设计方案。”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花坛的建造方案。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长+宽)×2”,如果将长的一面靠墙,那么这个花坛的周长是“5+4×2=13(米)”;如果将宽的一面靠墙,那么其周长是“4+5×2=14(米)”。由于13<14,因此,为了节约材料和成本,应该让长方形的长边靠墙。

(二)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品味方法的运用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品味方法的运用美。为此,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简单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索,逐步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教授常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解题路径,掌握“一题多解”的技巧,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探索多种解题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会采用假设法,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解方程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与交流,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对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究欲,进而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在数学实验中品味思维美

数学实验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领略思维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思维美。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画一个多边形,然后将它裁剪成若干个三角形,并运用所学知识求解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探寻其中蕴含的规律,并通过认真思考,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不断操作、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学习。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成县西关小学)

猜你喜欢
人教版教师应图形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3
图形配对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