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深入推广,教师越来越认识到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师将游戏融入教育,能使游戏拥有更多可能性,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当下,如何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已经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教师应依托现有的研究成果,深化对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理解,并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聚焦幼儿所需的关键经验和核心素养,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来开展各类游戏,为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提供恰当的教育支持。
一、界定相关概念,明确教育方向
(一)可能性
可能性是指客观事物潜在的多种发展趋势,每个事物都蕴含着多种可能性。可能性与现实性是事物或现象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基本阶段,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然而,可能性并不仅代表不确定性。许多事物都可以被赋予可能性,如空间、材料、游戏、学习等。实际上,可能性既代表不确定性,又是一种深入学习的方式,它蕴含着无限的生机,象征着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深度学习
有学者认为,深度学习是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发生的,它以问题为中心,旨在提高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幼儿高阶思维的发展,并增强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考虑到幼儿的特性,该学者对幼儿深度学习作了如下定义:幼儿深度学习是指幼儿在兴趣和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其认知、情感和个性,提高其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一定义不仅保留了深度学习的普遍特征,还体现了其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幼儿深度学习是由兴趣、问题等内在动机所驱动的;二是幼儿在深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经历能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方面的成长。深度学习既是过程又是成果。众多研究表明,深度学习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还能促进其情感、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对幼儿来说,这种促进作用更为直接、全面和深远。
二、倾听幼儿心声,给予自主选择
当幼儿意识到自己受到尊重并被认真倾听,会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担忧或寻求帮助,从而获得安全感。教师需要探究幼儿表达的可能性,并确保他们的声音能被听见。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学习方式,营造轻松且有益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自主性。集体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将幼儿集中起来灌输知识,而是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探索、思考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在活动中提高自主能力,在自主选择和操作中积累经验。同时,活动设计应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活动内容应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兴趣适时调整,以动态的方式生成新的活动内容。
三、提供多样材料,探索多种玩法
多样性的材料能为幼儿提供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并允许他们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探索。《纲要》提出,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如果感官互动代表了幼儿与环境的被动互动,那么材料互动就体现了幼儿与环境的主动互动。材料不仅是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优秀媒介,还是他们与环境互动的有效工具。通过探究材料的特性,幼儿能将材料应用于进一步的探索,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情感共鸣,并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深度学习便由此产生。
材料的投放应遵循层次性原则,以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发展需求。玩法应多样且层次分明,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以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例如,在益智区,“桃花朵朵开”这一游戏的玩法可以是点数,也可以是点数对应或数字排序。同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种类繁多的开放性材料,鼓励幼儿自主思考,根据自己对材料的不同理解,结合个人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探索材料的多种玩法,并与之进行有效互动。教师可以投放松果、叶子、树枝、果壳、贝壳、石头等材料,为幼儿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幼儿玩出新花样,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班级微主题活动“南瓜”中,笔者在建构区投放了南瓜、纽扣、毛根等材料,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他们通过绘制设计图,分组合作,运用垒高、架空、拼接等建构技巧,共同搭建了“南瓜城堡”。在幼儿搭建过程中,笔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关注幼儿的自主操作,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材料拓展游戏主题,并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建构,玩出新花样。
四、及时反馈指导,促进深度学习
观察是指导的前提。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活动的进程,并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介入指导的时机,然后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协助,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糖到哪里去了”中,由于溶解过程需要时间,一些幼儿会显得急躁,并声称“糖没有消失”。这时,笔者适时介入,重新激发幼儿的兴趣,并鼓励他们耐心等待,仔细观察。
又如,笔者所在班级开展了以果园为主题的项目活动。在清理果园的时候,幼儿发现了一些独特的叶子。他们认为这些与众不同的叶子很神奇。于是,笔者根据幼儿当前的兴趣,组织幼儿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科学区,笔者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叶子的纹理;在美工区,笔者鼓励他们尝试将这些神奇的叶子画下来。在此过程中,有些幼儿产生了制作叶脉书签的想法。对此,笔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深入探索,并灵活调整了项目活动的内容。在后续活动中,笔者引导幼儿查阅了相关资料,让他们尝试制作叶脉书签,并将项目活动延伸至阅读区,引导他们进行深度学习。
再如,毛毛与她的伙伴正齐心协力地搭建轨道(图1),她们正热烈讨论如何让小火车有序地行驶。针对幼儿遇到的问题,笔者间接介入,通过事后讲评环节介绍了搭建轨道的技巧,并强调了经验的迁移,这提高了她们的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了她们思维的发展。瑶瑶在美工区精心制作一条项链(图2)。起初,她随意搭配颜色,但随着串联技巧的掌握,她开始按照“红—蓝—红—蓝”的顺序进行搭配。笔者鼓励她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深入探索,发现并尝试更多搭配。
上述案例表明,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及时回应幼儿的发现,支持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索,并帮助他们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以促进幼儿的成长。
五、作出有效回应,丰富幼儿经验
深度学习所追求的价值和目标,体现在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自我、教师、同伴、学习内容、情境等方面进行的互动体验上。幼儿的深度学习是在丰富多样的互动中逐步形成并持续发展的。
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的探究行为往往表现出随意性,他们的深度学习通常需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因此,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提出开放式问题,以丰富幼儿看待问题的视角,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拓展他们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还应多提出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基于他们原有经验的真问题,避免问题脱离幼儿的生活实际。
此外,深度学习强调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表达机会,让他们描述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以深化他们对新知识的认知。教师还应给予幼儿充分的应答时间,鼓励他们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和动手操作,为幼儿提供主动理解新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的机会,从而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
结语
每名幼儿都拥有无限的潜能,教育正是激发这些潜能的过程。教师应以包容的心态接纳这些潜能,并努力挖掘这些潜能。面对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安与焦虑,教师要为幼儿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教师的角色应从权威的指导者转变为幼儿的伙伴、观察者和支持者,赋予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利。教师还应倾听幼儿的心声,营造鼓励表达、促进交流的良好氛围,使幼儿能勇敢地、愉快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并给予其及时的反馈与帮助,让幼儿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