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疗愈与新时代群众文化的双向赋能

2024-12-19 00:00:00王雅慧
群文天地 2024年6期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音乐

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从以前的“有没有”向现在的“精不精”转变。新时代文化馆的职能也从传统的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挖掘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逐渐转型升级,更加注重以多元融合的发展模式,面向群众开展全民艺术普及、人民美育教育、沉浸式文化体验等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渗透到百姓的精神生活中,在文化上解渴、精神上解忧、心理上解压,所以也被称为群众的“精神调节剂”。因此,从心理学和艺术学的视角看,群众文化中声乐、舞蹈、器乐、美术、书法等多个艺术门类都具有提供情绪价值、释放精神压力、提高创造想象力等功能,对人们的情感调节、认知发展、自我表达等方面都具有疗愈作用。本文就从艺术疗愈的概念、在群众文化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路径探析等方面,结合具体案例进一步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助力艺术疗愈实践,从而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为新时代群众文化发展注入更多精神内涵和创新活力。

一、什么是艺术疗愈

“医生能治愈创伤,艺术家同样能抚平伤痕。”偶然间阅读到的这句话,不禁引发了笔者的注意和思考。“艺术”与“疗愈”两个看似无关的词汇,却能够横跨艺术学和心理学两个专业,巧妙地相辅相成,碰撞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艺术疗愈,又称为艺术治疗。近年来,艺术疗愈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和康复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一种利用艺术创作(如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文学创作等)和艺术作品来促进个人情感、认知和身体整合的治疗方法。

在现代汉语中,“疗”的本义就是医治,是治疗的过程;“愈”的本义是病情好转,是康复的过程,再将“疗愈”与“艺术”相结合,从而达到帮助参与者促进心理成长与康复的作用。简而言之,艺术疗愈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情感宣泄、自我表达、认知重构和社交互动。人们通过艺术创作,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冲突以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探索自身的感受,处理内心的情感冲突、创伤和压力,重新审视自己,重构认知模式,提高自我认同,促进心理成长。

二、艺术疗愈在群众文化中的应用与作用

在当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日益增多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多的人群受到如情绪焦虑、迷茫恐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困扰。而艺术疗愈作为一种新兴的全民艺术普及和人民美育教育形式,正逐渐融入群众文化之中,与其相互交融、双向赋能,为人们带来独特的体验和积极的影响,在提升群众心理健康、提振文化自信、增强精神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艺术疗愈在群众文化中的应用形式

一是绘画疗愈。绘画是一种直观且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通过开展绘画课堂、采风创作、笔会交流、美术展览等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让参与者自由地进行美术创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将内心的情感和愿望投射到画面中,达到情感宣泄和自我探索的目的。同时,疗愈师也可以通过分析画作的内容、色彩、构图等,了解参与者的情感状态、内心冲突和心理需求。例如,赣州市文化馆开展的“探索自己遇见未来”绘画疗愈活动,就是先通过冥想放松,再将参与者的思维方式、世界观和当时的心情落在画作之中,以此作为内心感受的影射与表达,之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勇敢地进行作品分享,在自我分析的过程中探索心灵,找到真实的自己。再如,上海市嘉定区文化馆举办的“心知画语”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艺术疗愈展,就是聚焦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把孩子们的艺术作品分为“小小画家”“有话对你说”“成长弹性”等版块,加入“语言转化”“多彩生命树”“专属情绪邮寄”等互动环节,通过非语言表达的方式巧妙打开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灵沟通之门,以便于他们进行情绪调整和缓解释放。还有,珠海市金湾区文化馆举办的“色彩与健康”主题展,就是通过清凉、温暖、积极、愉悦、安全、助眠等12个不同主题,诠释色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让人们在视觉感官中沉浸式体验“色彩的组合与应用”带给人们的疗愈作用。

二是音乐疗愈。群众文化中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如音乐演奏会、声乐表演、合唱比赛等,凭借音乐的强大感染力和情感共鸣力,能够帮助参与者舒缓情绪、放松身心。不同的音乐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舒缓的音乐可以帮助焦虑者放松身心;富有活力的音乐能够激发抑郁者积极的情感。参与者通过聆听、演唱、器乐演奏、音乐创作等多种方式可以调节心理、减轻压力,从而达到促进个体情感表达和自我认同的作用。例如,浙江省文化馆开展的“颂钵自然音乐会”就是通过乐器发出的音调和模拟雨声、海浪声等,为现场观众提供心灵与身体双重疗愈的体验。颂钵发出的声音和振动,与身体器官产生共振,可以让参与者回归到放松稳定的情绪状态。再如,在武汉市江汉区文化馆举办的“阳光心语——音乐下午茶”音乐疗愈活动,是由武汉市江汉区青年爱乐交响乐团的志愿者们开展的助残志愿服务项目,通过音乐鉴赏、音乐吟诵、“八音筒”学习演奏等,为现场参与的残疾人消除紧张压抑的不良情绪,通过音乐互动,激发大脑灵感,分泌多巴胺,从而达到较好的疗愈效果。

三是舞蹈疗愈。舞蹈是一种身体语言的表达艺术。群众文化中的各类舞蹈活动,如广场舞、民族舞等,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帮助参与者通过肢体动作来诠释情感和释放能量,增强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例如,浙江省文化馆推出的“莲花与淤泥”舞动疗愈工作坊,是让参与者运用意象法进入冥想世界,疏通人体气息,释放积存在体内的负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从而获得滋养与净化,通过舞蹈解锁身心自由的密码。再如,南京市雨花台区文化馆开办的“倾听身体之歌”舞蹈疗愈活动,围绕“身体”主题,透过动作、空间、张力等元素,让参与者通过肢体舞动和即兴创作,体会非语言沟通,感受身心的互动,了解身体需要,舞出内心的愿景与展望。

四是戏剧疗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多有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戏剧曲艺演出,诸多曲艺社团、戏剧表演社都为参与者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参与者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深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立场,从而拓宽心理视野,增强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比如,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联合崇外街道文化志愿者服务站共同打造的“崇尚空间”剧场,推出的“一人一故事”素人心理舞剧《再·见自己》,就是以即兴表演的方式,在演员和观众间的互动中,讲述着不同人的不同故事。演员用肢体动作表达内心情感,有幸福的诠释,有生活的不易,有相悦的欢喜,也有矛盾的冲突。虽然没有绚丽的舞台,没有高超的舞技,但通过一个个精心排演的舞段,让参与者呈现、释放,探寻真实的内心和情感表达的出口。还有东莞市文化馆推出的心灵奇旅体验活动,以自我探索为核心,通过情绪管理、自我关怀等10余期不同主题所创作的心理剧,帮助参与者深度探索内心世界,发现心理需求,汲取心灵力量,实现个人成长。

(二)不同群体在群众文化中的艺术疗愈作用体现

一是针对老龄群体,通过艺术学习,实现老有所乐。现如今,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日益受到关注,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面临社交圈子缩小、身体机能下降、内心感到孤独等问题。群众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外出社交、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例如文化馆组织的广场舞活动,可以让老年人们在欢快的音乐中强身健体,增进彼此间的交流与互动;老年合唱团的演出,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展歌喉的舞台,抒发内心情感,重拾自信与快乐;老年大学的绘画、书法课程,能够帮助他们舒缓情绪,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老龄群体的业余生活,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与温暖,为他们的老年生活注入活力。

二是针对特殊群体,寻找艺术之“钥”,打开情绪枷锁。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或因身体残疾而行动受限,或因孤独症等障碍而在社交与沟通的世界里艰难前行,虽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困难,但丰富的群众文化体验为他们打开了疗愈和希望之门。当残疾人拿起画笔时,身体不再被局限和束缚,笔下肆意挥洒的线条和色彩都是他们在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从而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对于有音乐天赋的残疾人,学习演奏乐器也是展现才华、实现价值的途径,他们在弹奏钢琴、拉小提琴等过程中寻找自我,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于孤独症患者来说,艺术疗愈更是打开封闭世界的“心灵钥匙”,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成为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桥梁,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交力、沟通力和自信心,通过艺术进行自我表达,让周围的人更好地理解他们。

三是针对年轻群体,沉浸解压体验,寻找心灵绿洲。现代的快节奏生活,让年轻群体面临着学业的压力、职业的迷茫、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各种未知的挑战,容易引发他们的失落感、孤独感和焦虑感,催生精神内耗。对于当代年轻群体而言,艺术疗愈类的沉浸式体验就像是一片宁静的心灵绿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舒缓压力、探索自我、治愈心灵的独立空间。比如在忙碌的学习或工作之余,戴上耳机沉浸在音乐的世界,可以让旋律带走疲惫与焦虑,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舞蹈中能够尽情释放能量,展现青春的活力与激情,提升自信心和表现力;通过诗歌创作让他们用简洁且深刻的语言诠释内心的情感;用手中的相机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通过手工制作感受专注于创作的过程,获得成就感。所以,在心理亚健康普遍存在的当下,形式多样的群文活动体验也可以变成年轻群体的“心灵”良药。

四是针对病患群体,缓解身体痛苦,点亮希望之光。病患群体往往经历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考验,疾病带来的痛苦、恐惧与不确定性,如沉重的阴霾笼罩着他们的生活。而艺术疗愈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可以为病患群体带来慰藉、希望与力量。例如,音乐疗法能够舒缓病患紧张的神经,可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选择适合的音乐类型和节奏,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减轻疼痛和焦虑,促进睡眠,提高免疫力。有时,艺术的力量可以陪伴病患群体走过艰难的康复之路。

三、群众文化携手艺术疗愈的实践案例分析

如今,新时代文化馆正在向着精准化、品质化服务转型发展。在我们身边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都能捕捉到艺术疗愈的“影子”,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笔者择几个案例简要列举如下:

(一)失明少年在音乐世界中疗愈

盲人能行云流水般地弹奏钢琴?乍一听像是痴人说梦。但当17岁的铭铭在城市音乐会客厅的群众文化惠民演出中,用手边88个黑白琴键弹奏出五彩斑斓的音乐时,令在场的所有观众都为之震撼。这名来自青海患有先天性视力残疾的少年,用指尖跳跃的音符诠释着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命运的捉弄虽让他自小失去了看见世界的能力,但从9岁开始接触钢琴的他逐渐摆脱了孤独自闭,逐渐变得阳光自信起来。虽然要克服识谱、练指等诸多困难,但铭铭却在其中找到了乐趣和属于自己的未来。钢琴就像是他最亲密的朋友,每天在悠悠琴声中诉说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一首首乐曲中疗愈着自我。经过不懈的练习,这名优秀的少年取得了中央音乐学院校外音乐水平十级证书,并经常活跃在各类群众文化演出的舞台上,更是在省内外钢琴比赛中屡获奖项。正如他所说,音乐成了他的眼睛,正带他领略着这个世界的精彩。

(二)抗癌合唱团唱出生命的希望

在青海省文化馆的排练厅里,经常有这样一支特殊的文艺团队排练合唱的身影,这支名叫“生命绿洲”的合唱团,由几十名癌症康复患者组成,他们一起排练演出,互相交流打气。合唱团由文化馆声乐专业技术干部授课,为团员们提供音乐理论、声乐演唱、舞台经验提升等多方面的学习平台。为了能给团员们创造更多交流、展示的机会,他们从社区到乡村,从校园到军营,常年活跃在大小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上,致力于为社会奉献正能量。癌症患者经过治疗后虽已解除了生命威胁,但疾病会给他们带来激烈的心理反应,如暴躁、恐惧、担忧等。大家因合唱团而相聚,以乐会友、相互鼓励、互助交流,在抒情的歌声和病友间的关心中走出阴霾,以积极向上、勇敢自信的形象回馈着社会,这种精神状态的变化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对患者的康复有所帮助。

(三)方舱舞蹈直播课助力病患康复

在一次以“新时代文化馆广场舞创编”为主题的讲座中,河南省文化馆的研究馆员、著名舞蹈编导赵力民讲述的一个“以艺战疫”的案例令笔者记忆犹新。2020年,在新冠疫情期间,赵力民在方舱医院医护人员的邀请下,在抖音直播平台开设了“方舱舞蹈课堂”,通过网络直播教授方舱医院的患者舞蹈。由他创编的手势舞蹈《人在青山在》《众志成城》《云中的眼睛》等作品陆续在直播课中亮相,这些舞蹈不仅可以以站姿、坐姿去跳,甚至连躺着也能跳,舞蹈动作简单易学,便于患者肺功能的恢复,促进对药物的吸收,还可以调节患者的心理压力,传递正能量,提振士气。赵力民介绍,当时每天的直播课都有上千人来参加,除了方舱医院的患者,还有广大舞友们,大家把直播课当作以舞会友、加油鼓劲的交流窗口,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编织起了一张充满爱与希望的网,将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们紧紧相连,为他们提振了精气神,也注入了更多温暖和力量。

四、群众文化与艺术疗愈双向奔赴的发展路径思考

当下,群众文化与艺术疗愈正以独特的方式跨界融合、交互赋能。一方面,群众文化为艺术疗愈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为艺术疗愈的推广和实践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艺术疗愈也开拓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型空间和形式,为群众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价值。两者之间的融合会为公共文化带来什么样的新服务、新体验?笔者立足工作实际,结合“五力”为艺术疗愈与群众文化双向赋能、同频共振积极探索发展路径。

(一)蓄力:强化普及宣传

当前,艺术疗愈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群众对艺术疗愈还缺乏了解,其价值尚未被大众充分认识,尤其是在笔者所在的西北地区,艺术疗愈与群众文化相结合所开发的项目实践案例更是少之又少,这就迫切需要加大艺术疗愈在群众中的宣传普及力度。各级文旅部门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鼓励文化馆开展包含艺术疗愈项目的群众文化活动,面向群众增加宣传普及推广;依托当地丰富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如刺绣、剪纸、皮影等,设计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疗愈方案;利用全媒体矩阵和数字化技术,制作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视音频、动画等宣传资料,在文化馆官方宣传平台打造艺术疗愈专题网页或开设社交媒体账号进行发布。通过特色案例的宣传,引导群众接受和理解艺术疗愈的概念和作用,鼓励他们在日常的群众文化生活中去尝试、去感受。

(二)致力:培养专业人才

想要在群众文化领域内专业且有效地实施艺术疗愈项目,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笔者认为,一是要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与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开设涵盖艺术理论、心理学基础、疗愈技法等多方面内容的艺术疗愈专业课程;二是要加大跨学科人才的培养,艺术疗愈涉及艺术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所以要培养出既懂艺术创作又精通心理学的人才,并与其他学科联动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使艺术疗愈更具针对性,更贴合社会实际;三是要在文化馆开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彩绘、插花、泥塑等丰富多元的群文活动让专业人员有机会在实际场景中与群众互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疗愈案例中,积累实践经验。

(三)聚力:开发新型空间

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已经难以充分满足群众不断升级的文化需求所带来的新变化,人们不仅关注活动内容本身,还注重场馆环境、设施设备等条件。因此,文化馆可根据自身场馆条件,以新思路盘活旧资源、用新内容填充旧空间,借助艺术疗愈的特点进行设计,开发、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服务业态,为群众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如开设“嵌入式”“融合式”“场景式”互动性强的文化创意和艺术疗愈空间,引入沉浸解压、互动剧目、音乐放松等新型项目,从而加大场馆利用率、提供高质量群众文化服务、推进全民艺术普及,提高广大群众认同感和参与度,让更多人走进文化馆、拥抱文化馆。

(四)发力:创新美育路径

文化馆应聚焦“人民终身的美育学校”的发展定位,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协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馆美育项目建设之中,通过实现项目主体、运营方式、经费支持的多元化,尝试开设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类型的美育教育课程,以艺术疗愈为翼,创新美育形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美育道路。具体体现在,文化馆可根据不同的美育项目,在保证基本服务可持续性的同时,打造一批普惠性非基本美育服务项目,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和深度,将多元化、高品质的美育资源和服务提供给群众,从而满足差异化文化需求。另外,随着人们“情绪优先、愉悦至上”的消费态势,可尝试在群众文化场景中拓展“美育+悦己”的新模式,引入新兴科技手段和创意元素,开设故事绘画、舞台剧体验、园艺设计、陶艺手作、摄影游学等兼具趣味性、新鲜感的美育课程,通过解锁不一样美育“新玩法”,为群众提供有情绪价值的产品链接、情感链接,在激发新的消费趋势同时,为丰富人民美好生活增添精神养料。

(五)合力:跨界融合发展

当前,艺术疗愈正以独特且具有潜力的群众文化实践方式,逐渐与诸多领域展开跨界融合。文化馆可以尝试向着“乡村振兴+”“非遗元素+”“银发经济+”等多领域、多触手延伸,形成共识、共建、共享、共生的良好发展态势。例如,在艺术疗愈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可将文化馆的服务阵地延伸至以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底蕴深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村落中,开设“乡村绿植治愈工坊”,通过绿色种植、花艺设计等园艺活动吸引游客,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或在乡村的自然美景中设置“冥想空间”,开办瑜伽、冥想课堂,让人们徜徉在自然美景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达到疗愈效果。又如,在艺术疗愈与非遗结合方面,文化馆可以将地方特色的非遗资源作为媒介,在保护、传承非遗的同时,为疗愈参与者提供情感表达和释放的渠道。以非遗项目剪纸为例,文化馆可以开设“非遗手工疗愈坊”,让舞动的指尖解锁情绪的奥秘,在纸张的折叠和剪裁中,实现参与者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用剪纸表达情绪、讲述故事,也可以在方寸间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体验非遗的无限魅力。再如,在艺术疗愈巧妙融入银发经济方面,可以举办“禅意舞蹈”“旅行写生”等适应于老龄群体的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情感、社交等方面的支持和更具价值感、幸福感的生活体验。

五、结语

艺术疗愈在群众文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价值。目前,它正以一种温暖而细腻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帮助参与者实现心灵的康复和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笔者建议,各级文化馆要积极行动起来,精准定位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资源,推动艺术疗愈在群众文化中的广泛应用和创新发展,用艺术点亮心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提案提要)[N].人民日报,2024-06-27(18).

[2]刘彤,齐波.文化兴则国家兴[N].人民政协报,2024-03-27(12).

[3]滕健,何平,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音乐治疗临床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J].医学与哲学,2021,42(21):41-44.

(作者单位:青海省文化馆编辑部)

猜你喜欢
文化馆群众音乐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12-01 23:23:32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章堰文化馆
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 05:37:28
大爱有光
大众文艺(2020年8期)2020-04-21 11:22:06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大众文艺(2018年16期)2018-09-05 11:48:40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