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CSR带动江苏制造业绿色创新的路径研究

2024-12-17 00:00:00王英钰刘逢孙紫莹徐慧慧魏颖
中国商论 2024年23期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探究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对绿色创新和员工绿色行为的影响,同时检验绿色组织认同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本文基于江苏制造业357份有效样本发现:(1)CSR对绿色创新具有正向影响;(2)CSR对员工绿色行为具有正向影响;(3)绿色组织认同在CSR和员工绿色行为、CSR和绿色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CSR对于企业有着深刻深远的影响,揭示了CSR对企业绿色创新和员工绿色行为的作用机制,并验证了绿色组织认同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绿色创新;绿色组织认同;员工绿色行为;双碳

中图分类号:F279.23;S77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2(a)--04

1 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伴随高污染、高耗能、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普遍存在[1]。江苏是我国重要制造大省,拥有十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居全国第一。在实现“双碳目标”这条道路上,江苏制造业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打破部分行业企业现有的粗放式生产模式,助力经济实现绿色化发展,本文以江苏制造业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SR)如何带动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策略,得出创新型的管理建议,帮助企业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绿色创新能力,改善生活方式提升绿色行为,打破经济与环境“非此即彼”的局面,推进双碳减排工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2024年3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李强总理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24年5月,国务院发布《2024—2025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文件明确指出“节能降碳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企业作为经营活动的主要参与方,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许多负面影响。CSR是企业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2],但目前学术界多是从宏观角度探究关于CSR对“双碳”目标的影响机制。本文在学术理论层面,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和员工行为的影响将会弥补微观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碳减排方面的文献。

CSR可以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很多。本文以绿色创新为结果变量,是因为近年来虽然对于制造业绿色创新路径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CSR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员工绿色行为的影响缺乏实证研究。绿色创新能够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提升企业名誉并使员工向心力增加等。绿色创新推动企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员工绿色行为提升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因此,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机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员工绿色行为是指组织中员工展现的一系列旨在保护自然环境、降低个人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员工是构成企业的基本单位,组织为实现环境可持续而采取相关措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员工个人的行为。因此,员工绿色行为也可被视为一种亲环境的组织公民行为,员工绿色行为是组织为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和实现永续目标而采取的战略之一[3]。目前,企业员工绿色行为的成果研究有很多,但这些成果少有涉及CSR对于制造业绿色行为的影响。因此,研究CSR是否会影响以及如何促进员工绿色行为有着独特的时代意义。

在探索CSR及其结果时,考虑员工的环保意识以及与公司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的关系指标为绿色组织认同。本文试图通过CSR提升员工绿色行为和绿色创新,并探索其间的微观心理机制(绿色组织认同)。

综上所述,本文将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CSR如何影响制造业绿色创新与员工绿色行为,检验绿色组织认同的中介效应。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可追溯到1953年哈佛研究者Howard Bowen提出商人社会责任的概念。国内学者认为,CSR是企业对员工、客户、商业伙伴、社区及国家履行的各种积极义务和责任[4];国外学者Carroll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企业社会责任能够通过企业发展策略影响其具体道德行为,进而为其策略决策及策略实施对社会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负责[5]。CSR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至今仍没有形成共识,所以本研究中的CSR任选择引用较多的定义,即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考虑到利益相关者期望和经济、社会、环境三重绩效的组织活动和组织政策[6]。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组织被看作由不同的支持者(员工、客户、供应商、经理、股东、社区等)组成,所有这些人在组织中都有合法的战略和道德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应该服务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利益相关者关系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2.1 CSR与绿色创新

Chen等通过研究,将绿色创新定义为“与绿色产品或流程相关的硬件或软件创新,包括节能、污染预防、废物回收、绿色产品设计或企业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面对近年来国内和国际上的巨大环境压力,企业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刻不容缓,而绿色创新正是其关键途径。根据组织认同理论,当员工意识到企业对环境负责时,会对企业更加认同,他们往往会积极做出保护环境和绿色创新的行为,以维持与企业关系的稳定,从而增强其绿色创新的能力。此外,有学者认为,CSR实践的所有维度都通过积极影响环境平稳健康发展而间接对绿色创新产生积极影响[7],这表明了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有助于推动企业绿色创新。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CSR对绿色创新具有正向影响。

2.2 CSR与绿色行为

员工绿色行为是指员工实施的一系列旨在减少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有助于环境改善的行为。因为员工是组成企业的基本单位,所以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环境可持续而采取相关措施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员工个人的行为。同样,员工的个人行为反过来也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绿色行为与绿色创新相似,都遵循社会认同理论。此外,De Roeck 和Farooq研究显示:由于CSR包括环境责任,员工在企业环境中会提升环保意识,对CSR的看法会影响工作环境中的表现,继而影响参与环保行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提升进一步促进员工绿色行为。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CSR对绿色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2.3 绿色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

绿色组织认同是指组织成员在行为和观点的许多方面与其所加入的组织具有一致性,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这有助于员工建立与企业相关联的观念,将企业绿色创新中的环保意识融于日常工作中。作为驱动企业绿色创新的因素之一,绿色组织认同能使企业成员了解环境管理,激励员工整合和利用绿色创新相关的知识和想法,进而积极参与致力于满足消费者环境需求的绿色行为。潘楚林和田虹的一项研究发现,绿色组织认同对企业环保行为具有积极作用,内部所形成的情感联系有助于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绿色创新行为。CSR会增强绿色组织认同,绿色组织认同影响了企业的绿色创新和员工绿色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3:绿色组织认同在CSR和绿色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

假设4:绿色组织认同在CSR和绿色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图1 理论框架

3 研究设计和方法

3.1 研究参与者和数据

本文以江苏制造业企业在职人员为研究对象,选取的企业规模标准为100人以上,通常在企业规模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企业才有资源投入CSR建设。问卷的制作与发放主要采用问卷星,最终回收607份样本,去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357份。采用七点尺度量表衡量不同变项(其中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示认可程度越高)。

3.2 措施

为了避免共同方法变异的问题,本文在问卷设计前采用了匿名调查法、适当的项目排序法、简明的问题文本和问题意义隐藏法。同时,被调查者被明确告知,该调查是匿名进行的,以有效减少被调查者的个人角色期望、个人偏见和防御性的影响。事后调查使用了Harman’s的单因素测试。所有问卷项目的未旋转主成分因子分析显示,第一因子的变异仅为33.634%,低于50%的标准,表明常用方法变异不明显。

3.2.1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在Turker(2009)[8]开发的CSR量表的基础上,采用何显富等(2010)[9]开发的19个项目进行测量的。企业社会责任量表适合中国的情况。Cronbach's α是0.904。题目例如:“你的公司在管理过程中优先考虑员工的需求和期望”。

3.2.2 绿色组织认同

参考Chang(2013)[10]开发的6个项目进行测量。Cronbach’s α是0.751。题目例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员工都为公司在环境管理和保护方面的历史感到自豪。”

3.2.3 绿色创新

本文使用Song 和 Yu(2018)[11]开发的6个项目进行衡量。Cronbach’s α是0.8。题目例如:“我们的组织选择污染最少的产品材料进行产品(服务)开发或设计。”

3.2.4 员工绿色行为

使用Robertson和Barling(2013)开发的6个项目来衡量员工的绿色行为。Cronbach’s α是0.729。题目例如:“我尽可能打印双面”。

使用SPSS24进行描述性统计,并用皮尔逊相关检验双变量关系。最后,使用AMOS25测试直接影响(假设1,假设2),并测试绿色组织认同在CSR与绿色创新和CSR与员工绿色行为的中介作用(假设3,假设4)。

4 数据分析和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

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所有项目的因子负荷都在0.5以上。综合信度(CR)都在0.70(0.729-0.904)以上,代表了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此外,AVE都超过了建议的阈值0.50(0.52-0.843),表明这四个变量的收敛效度是可以接受的。

经数据分析后得出,对角线元素(AVE的平方根)大于非对角线元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表明区别效度是合理的。由于GI的AVE平方根(= 0.748)略小于GI的相关系数(=0.750),GB的AVE平方根(=0.727)略小于GH的相关系数(=0.800)。本研究使用方差膨胀因子(VIF)来验证共线性。CSR(VIF = 2.284)和GI (VIF = 2.284)的膨胀因子(VIF)均小于10,CSR(VIF = 2.090)和GB (VIF = 2.090)的膨胀因子(VIF)均小于10,因此本研究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如Hair等(2010)所建议的,假设模型更好地拟合了数据:卡方/df = 4.830,p < 0.001,CFI = 0.98,TLI = 0.878;RMSEA =0.03;RMR =0.069。

4.2 假设检验

4.2.1 直接影响

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绿色创新正相关(B = 0.84,p < 0.001),支持假设1。此外,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绿色行为正相关(B = 0.87,p < 0.001),因此假设2得到了支持。

4.2.2 间接影响

为了检验绿色组织认同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绿色创新(假设3)、企业社会责任与绿色行为(假设4)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使用AMOS25软件的BOOTSTRAP标准化信赖区间法接续进行中介效果分析,其方法是用BOOTSTRAP信赖区间法中的Bias-corrected percentile method,检验信赖区间是否包含0,如果包含0,即表示效果不存在,如果不包含0,即表示效果存在。结果总结在表1中。所有z值都大于1.96;95%的置信区间表明所有的值都不包含零。因此,假设3和假设4得到支持。

绿色组织认同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绿色创新(假设3)、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绿色行为(假设4)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假设3和假设4得到支持。

5 结语

本文通过整合CSR的文献,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发现CSR与绿色创新和绿色行为皆成正相关。绿色组织认同在CSR与绿色创新、绿色行为之间扮演了中介角色。

首先,根据研究结果,CSR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好处(组织认同、绿色创新、员工绿色行为等)。(1)企业可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体系,制定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和行动计划。(2)关爱员工权益和职业发展,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3)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减少企业运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的绿色创新实践体系的建设。企业是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主体,推动其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绿色创新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绿色创新体系的形成,最终实现绿色创新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将绿色创新技术作为管理人员晋升加薪的渠道,从而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技术发展。而对于政府,则是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奖励、惩戒和评价机制,响应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双碳”战略。

最后,绿色组织认同在CSR与绿色创新和员工绿色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企业可以通过提升绿色组织认同来促进绿色行为。具体而言,企业可以通过培养绿色文化、提供环保培训、建立激励机制以及实施实际的绿色实践来提升员工的绿色组织认同意识。通过高层领导的示范作用和与社区的合作来提升绿色组织认同,从而促进企业绿色行为。

参考文献

吕越,陈泳昌.上游服务业开放与制造业企业的环境污染[J].财贸经济,2022,43(6):114-127.

孙娜,曲卫华.企业社会责任、碳减排与低碳经济增长: 基于多部门DSGE模型的数值分析[J].金融与经济,2024(4):1-14.

Ahmed, M., Zehou, S., Raza, S. A., Qureshi, M. A., & Yousufi, S. Q. Impact of CSR and environmental triggers on employee green behavior: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employee well‐be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20,27(5): 2225-2239.

屈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性行为反应的互动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3(5):13-16.

Kang,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4(1): 94–109.

Aguinis, H., & Glavas, A. What we know and don’t know abou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38(4): 932–968.

Eiadat, Y., Kelly, A., Roche, F., & Eyadat, H. Green and competitive?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strategy.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8,43(2): 131-145.

Turker D. How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luence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 89(2): 189–204.

何显富,蒲云,朱玉霞,等.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量表的修正与信效度检验[J].软科学,2010,24(12):106-110.

Chang, C. H., & Chen, Y. S. Green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green innovation. Management Decision,2013,51(5): 1056-1070.

Song, W., & Yu, H. Green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green innovation: The roles of green creativity and green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8,25(2): 13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