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发展关键时期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2024-12-17 00:00原倩
中国商论 2024年23期

摘 要: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也是大国崛起的普遍规律。本文从统一大市场建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及城市化建设、收入分配、对外开放、宏观政策以及市场竞争秩序七个方面,全面分析美国1870—1910年实现飞速发展的关键40年间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的主要举措,分析其内在的经济机理和现实成效,并从加强统一大市场建设、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发挥国际经济循环对国内经济循环的促进作用等方面,提出了美国相关做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内经济循环;国际经济循环;美国;大国崛起;统一大市场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2(a)--05

从大国崛起的历史走向看,从葡萄牙、西班牙称霸全球,到荷兰“海上马车夫”成为全球商业和航运中心,到英国成为全球霸权国,再到美国实现发展崛起,霸权国家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是一个普遍规律,成功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是推动大国更替的重要动力。美国与英国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国内市场广阔,能否用好国内统一大市场、进而有效调动经济资源培育产业体系,是决定其能否取英国而代之的关键。美国从南北战争结束后的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10年,是成功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并据此崛起为世界经济霸主的“黄金四十年”。其间,美国GDP规模从占英国的97.8%、全球第二,跃升为英国的2.3倍、全球第一,从蒸汽时代的技术边缘国跃升为电力时代的核心国,为成为“基辛格定律”所预示新的百年全球大国成功奠基。这一时期美国着力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不但在营商环境、法治体系等“软件”以及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等“硬件”角度做出一些探索,而且注意发挥国际经济循环对国内经济循环的促进作用,重视收入分配、货币制度等政策调控,很多做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 美国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的背景和内外部条件

基辛格在其著作《大外交》中提出,世界每隔百年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全球性大国。从历史上看,1815年,英国击败拿破仑领导的法国,成为全球霸主,主导全球事务达一个世纪之久,尤其是从1837—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是英国的全盛期。然而,在1870年以后,美国作为一个新的潜在全球大国开始进入上升通道,为实现“基辛格定律”所说的新的大国崛起准备条件。其中,成功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是美国推动实现“基辛格定律”中的关键一步,为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一跃成为新的全球大国奠定了最坚实的经济基础。当时的美国面临如下历史条件。

从发展阶段来看,1860年南北战争爆发前,美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战争后国内市场重新凝聚,工业化呈加速发展之势,催生出对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的强大渴求。

从技术革命周期来看,继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4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1870年前后以电力、内燃机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拉开序幕,各国围绕钢铁、石油、汽车、电力、电话等展开激烈角逐,全球技术竞争格局从蒸汽时代的英国“一家独大”向电力时代的英美德“三足鼎立”转变。

从外部经贸环境来看,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斗争趋于白热化。德、法、意、俄等一众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加强保护,仅剩英、荷等少数国家艰难维持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

从崛起国与守成国关系看,1820—1870年美国以4.2%的GDP年均增速追赶增速仅为2.05%的英国,至1870年,英国仍以占世界9.1%的GDP占据霸主宝座,但疲态已现;美国则以占世界8.9%的GDP紧随其后,且势头正盛。根据“基辛格定律”的判断,涌现出新的全球大国的条件正在成熟。

从地缘政治格局看,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维系西方世界逾半个世纪的维也纳体系走向瓦解,德国迅速崛起并建立大陆联盟体系,将英法俄日等国牵涉其中,新的地缘博弈隐然已现,为地缘政治大变局准备了条件。

2 美国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的主要做法

美国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不是采用“单打一”的做法,而是从统一市场、基础设施、收入分配、开放合作、宏观调控等各个领域入手,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2.1 发挥最高法院独特作用,统一国内大市场

美国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面临的首要的制度障碍就是州际分割,而国内统一市场的政治结构则由美国最高法院一手缔造。作为最高司法机构,联邦法院与总统、国会相比,受民意和地方利益的左右程度最低,能够依据宪法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其主要做法有两点。

一是围绕“双重主权”,合理划分并实时调整联邦和州的管理权限。最高法院规定,联邦政府对州际商务拥有独一无二管理权限,地方政府拥有对本地区商务活动专属控制权。例如在酒类生产领域,最高法院裁决,酒类酿造的管理权在各州,而当酒类产品进入第二个州,并且保持原始包装,则属联邦管辖的州际商务事权。

二是打击市场分割、地域歧视等地方主义行为。例如,从商品市场看,联邦法院19世纪末驳回了得克萨斯州免除本州酒类酿造商所产红酒和啤酒的高额税负、对州外酿造商采取歧视性待遇的法律规定,驳回了1880年前后弗吉尼亚州对州外生产公司正在授权许可费用并对州内公司予以免除的规定。从要素市场看,联邦法院驳回了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来纳州等在1891年前后对绵羊饲养人员、佃农等劳动力跨州流动的税收规定。据不完全统计,在1877—1900年间,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州际商务条款部分或全部废除了19个州的涉及地方主义的法律规章。

2.2 依托大市场做好欧洲新技术革命成果的商业转化,打造“美国体系”实现制造业扩张

内战后美国制造业的崛起速度非常快,其崛起离不开两个方面的支撑。

一方面,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欧洲开花美国香”。1875—1917年是钢铁、电力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周期,美国成功实现了从科技革命边缘国向核心国的转变,其秘诀就是依托大市场,实现对先进科技成果的成功商业化。19世纪80年代两项革命性科技就是电力和内燃机,世界上第一节电池是意大利人亚历山德罗·伏打发明的,磁石发电机是英国人焦耳发明的,内燃机和汽车是德国人本茨发明的,但美国却是将这些通用技术推广到日常生活中的领军国。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成功在于:一是能把伟大的发明做成更便于用户使用的产品,二是能让把新发明商业化的企业成长壮大,三是能用新的手段使企业经营获得成功。

另一方面,打造生产标准化、零件可替换的“美国体系”。美国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体系的改进,标准化与零件可替换成为美国制造的核心特征,主要内容包括:产品标准化,零件可替换化,劳动分工专业化,工作方式统一化。这一特征使美国制造业依托大市场开展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并且不断简化产品设计流程,大大降低制造业规模扩张的难度。

2.3 推动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城市化加速发展

1870年的美国仍然是一个“大农村”,落后的交通通信设施和分散的市场网络是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面临的重要障碍。

一是加强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870—1910年,美国铁路以每天1英里的速度快速扩张,至1917年铁路总里程增至1870年的5倍。据测算,1890年铁路运输1吨货物1英里的成本仅0.875美分,大大低于24.5美分的马车运输成本。

图2 历史上美国的城市化与铁路建设进程

数据来源:美国历史统计数据。

二是畅通邮政、电报、电话网络等信息传输网络。推动信息传输网络建设是美国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举措,现实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邮政服务建设成为全世界最庞大、最有效率的邮政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全美电报体系,并不断降低电报价格。19世纪末,美国电话网络迅速扩张,1880年,美国家庭每年户均通话10次,到1899年增长125次,至1929年进一步增至800次。信息网络建设为便利美国经济要素流动和商业信息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推动城市化加速发展。通过持续的城市化建设,美国城镇人口从1860年的622.6万人、占总人口的19.8%猛增至1910年的4203.1万人、占总人口的45.7%。城市化大踏步发展为美国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立下汗马功劳。

2.4 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状况,建设消费型社会

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是美国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的关键,促进社会收入分配改善是重要前提。

一是提高退伍老兵等重点人群收入。1879年出台《养老金拖欠法案》,为伤兵、残疾人和老年人提供养老金。1890年出台《军人家属养老金法案》,再次扩大养老金收益范围和支出金额。19世纪90年代,美国养老金支出占联邦支出近40%,对消费产生巨大刺激和托底作用。

二是打造全球最富裕的工人阶级群体。美国注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截至1914年,美国人均收入为346美元,明显高于同期英国244美元、德国184美元、法国153美元、意大利108美元的水平。如图3所示,1870—1910年美国在发达国家中收入分配最为公平。

三是保持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著名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在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企业蓬勃发展的市场因素时指出,“美国市场不但比其他国家的市场更大、发展更快,而且具有更高的同质性。美国的收入分配看来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平均。市场的阶级界线不像欧洲那样明显”。

2.5 打造高关税的“开放型经济体”,支撑和服务国内经济循环

1870年前后的世界是关税战“战火纷飞”的世界,各国纷纷高筑关税壁垒成为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如1879年德国俾斯麦政府出台农业和工业保护政策,法国在19世纪80~90年代两次提高关税,瑞典1888年重新恢复农业保护政策,意大利1878年和1887年两次提高关税,俄国1877年、1885年和1891年三次提高工业品关税。只有英国以及荷兰、比利时等少数国家维持了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因此,就这一阶段的历史环境而言,美国实施“高关税”与打造“开放型经济”是不矛盾的。

在处理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面对当时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激烈斗争,美国一方面以高关税保护国内制造业,另一方面以高度开放“大声地吮吸”欧洲的劳动力和资本,享受经济全球化和开放经济的红利。

一是高筑关税壁垒。在全球关税保护博弈中,美国毫不示弱、一马当先。1865年,在为内战融资诉求的推动下,美国关税平均水平达到48%。1890年《麦金利关税法案》扩大关税清单,并将关税保护的平均水平提高到50%。在短暂的下调后,1897年的《丁力法案》再次将关税水平提至50%。1900年后,虽然美国工业已经十分成熟,但降低关税的努力依然难见成效,1909年的《佩恩—奥尔德里奇法案》维持了原有的高关税,延续了严格的关税保护。如图所示,1870—1910年是美国近20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高关税时期。

二是对全球优质要素高度开放。高筑关税壁垒并未使美国退回封闭经济,而是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方面保持高度自由流动。如图4所示,1870—1910年美国接收移民和利用外资都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在制度和规则上,美国始终与欧洲等发达国家看齐。

2.6 实施以金本位为核心的货币政策,实现40年“通缩中的繁荣”

1870年后美国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是在紧缩的货币环境中完成的。从历史背景看,1860年代的美国内战迫使联邦政府发行了大量“绿背纸钞”,物价高涨。内战结束后,美国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经过短暂的缓冲期,迅速调整宏观政策,转向偏紧缩的货币政策并始终坚持。

一是持续紧缩货币数量。内战结束后,战争带来的巨额债务和天量货币成为经济恢复面临的首要问题。为筹措资金,联邦政府1861年暂停金属币支付,1864年发行了4.15亿绿背美钞,1865年发行1.46亿以政府公债为保证金的国家银行货币,货币供给从1860年的4.42亿美元增至1865年的11.8亿美元,推动物价大幅上涨。战争结束后,美国立即整顿金融秩序,对绿背纸钞设定3.82亿美元上限,1875年颁布《恢复硬币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在1879年1月前回收市场上“绿背”纸币,促使美元价格恢复到20.67美元等价于1盎司黄金的战前水平。如图5所示,这一时期美国尽管拥有近4%的经济增速,但通胀水平却在0附近,比英法德等国都低。

二是坚定实施金本位制。在紧缩纸币发行的同时,美国坚定回归金本位制,期间虽遭到通货膨胀派、白银支持派的多次反对,但方向不改。1875年,美国财政部决定于1879年1月恢复黄金偿付,这是在暂停十五年后的再次恢复。1900年,国会通过《通货法》或称《金本位法案》,从法律上规定了美国采取纯金本位制,并设立1.5亿美元金币的储备,作为绿背纸钞和1890年国库券的最终偿付手段。从结果来看,金本位制虽然限制了政府的货币发行权,但对美国而言有三大益处。一是稳定住了货币政策和市场预期,避免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二是稳定住了汇率和欧洲对美投资信心,促进投资收益留在美国。三是金本位及其带来的通货紧缩有利于东北部工商业阶层,变相促进,产业群体的崛起。一方面,该阶层多是债权人,金本位制带来的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金本位制有利于出口和获得欧洲资本输入,这些都对东北部工商业阶层有利。另一方面,南部农场主群体对出口增长与否并不敏感,但长期以来受流通手段不足困扰,并且一直存在高额的债务,因此普遍希望货币贬值,金本位制显然与此背道而驰。从后果来看,金本位制显然损害了南部以农场主为主体的债务人的利益,变相补贴东北部制造业群体,客观上产生了支持工业生产崛起的产业政策的效果。如图5所示,1870—1910年金本位制下的美国呈现出繁荣与通缩并存的局面。

2.7 坚决反对垄断,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1870—1910年,美国进入产业组织大变革时期,技术进步、制造业发展和市场规模扩大导致产业集中度空前提高,垄断、卡特尔、托拉斯等不正当竞争问题日益严重。1880年,农业器具行业前4家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65%,1890年铜业前4家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75%,1879年炼油业中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1家产能占全行业的90%。为此,美国政府大力加强反垄断工作,为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奠定基本秩序和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反垄断立法工作。1890年颁布第一部联邦反托拉斯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规定任何限制交易的合约、联合、共谋等皆为非法。在此基础上,美国1914年先后制定了《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和《克莱顿法》,加强对特定类型的价格歧视、收购竞争性公司股票进行合并等行为的监管。

二是加强反垄断机制建设。根据1887年颁布的《州际商务法》成立州际商务委员会(ICC),严格监管铁路公司非法歧视性定价行为,成为美国行政系统中首个专门的管制机构。

三是加大垄断制裁力度。1905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大力加强打击垄断力度,1911年最高法院将美国烟草公司一分为四,将标准石油公司拆散为33家公司。

3 美国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的若干启示与建议

经过40年的努力,美国取得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成绩。一是实现40年中高速增长。1870—1913年,美国经济平均增速为3.94%,明显高于英国1.9%、德国2.83%、法国1.63%以及世界2.11%的水平,崛起为世界经济霸主。二是打造为创新驱动的制造业强国。利用1870—1910年新技术革命契机,美国成功实现了从技术革命边缘国向核心国的转变,仅1860—1890年便涌现出50万份新发明专利,远超全球其他国家。1869年美国农业、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的比例还是53%、33%和14%,到1899年发生逆转,三类产业的比重变为33%、53%和14%。1870—1910年,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占比从23.3%提升至35.3%,英国则从31.8%降至14.7%。三是成为20世纪大变局的最大赢家。依托成功畅通的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尤其是体量庞大的国内经济循环,美国度过1929年“大萧条”,顶住德日等法西斯主义的蔓延,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坐收渔利提供战略定力,最终在英法德日对耗中崛起为世界霸主。

通过畅通和壮大国内经济循环,美国成功实现了大国崛起,其做法和经验具有如下启示。

3.1 加强统一大市场建设

一方面,美国研究出台统一国内市场的专门性法律和文件,规范各地以税费、补贴等方式开展竞争的做法,维护全国市场统一。另一方面,美国十分重视反垄断工作,推动反垄断长期化、常态化、法治化。美国经验带来如下启示。一是借鉴相关经验,进一步规范地方保护、行业保护、市场分割等行为,防范招商引资等领域无序竞争,充分释放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和统一大市场的红利。二是做好反垄断工作长期化常态化准备。研究制定优化竞争环境有关措施,不断完善有序竞争、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积极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3.2 多措并举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美国采取相对稳健的政策,不断扩张国内需求。一是提升重点人群收入水平,不但有效缓解社会矛盾,而且推动供需实现良性循环。二是实施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一时期,凯恩斯主义尚未问世,主张政府大规模开支拉动经济的政策思路尚未系统提出。但美联储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在当时全球多数主要经济体都采用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也积极采用该制度,实现了货币政策的稳定,有效保障了工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为经济增长营造了比较平稳的外部环境。三是推动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启动内需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美国经验带来如下启示。一是有效加大财政投入,稳步提高退伍军人、贫困人口、残疾人以及科技工作者收入,推动打造全球最大规模、最富裕的中产阶级群体。二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更好保护制造业发展,避免金融化、“钱生钱”等问题侵蚀实体经济。三是推动基础设施,尤其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释放国内需求的广阔潜力,打造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3.3 有效发挥国际经济循环对国内经济循环的促进作用

1870—1910年,美国的对外开放带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着力开展科技开放合作。美国积极利用自身大市场优势,吸纳全球科技革命成果,使自己成功跻身新一轮科技革命策源地之一。这是美国崛起的重要秘诀。二是推动“制度型开放”。尽管当时美国并未提出“制度型开放”的概念,但其做法却带有制度型开放的典型特征。美国一方面在国际高关税背景下积极以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另一方面却在技术、规则、标准、人才等各方面加强与欧洲的联系,吸收先进成果和经验。因此,美国的发展经验带来如下启示。一是要立足国内大市场不断吸引全球科技成果,推动“全球创新、中国制造”,跻身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国。二是统筹好应对经国际贸易摩擦与扩大开放的关系,建立反制裁政策体系,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参考文献

基辛格. 大外交[M].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12.

夏志青,初雨桐,宋歌. “双循环”背景下国内消费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J]. 全国流通经济, 2024(8): 4-7.

江静,张昭君.中国经济内循环: 来自多区域投入产出的演化证据[J]. 产经评论, 2024, 15(2): 92-110.

张洪胜,杜雨彤,张小龙.产业数字化与国内大循环[J]. 经济研究, 2024, 59(5): 97-115.

金官丽,吴洋.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国际循环测度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 科技和产业, 2024, 24(2): 58-63.

刘昉. 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统计测度[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3(12): 118-122.

张翱,孙久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与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J]. 社会科学文摘, 2023(9): 20-22.

曹俊文,曹玲娟.中国经济内外循环度演变及空间集聚[J]. 统计与决策, 2023, 39(8): 80-85.

薛村,陆江源,张铭慎. 国内国际循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解研究[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23, 39(2): 1-13.

田正.日本经济“双循环”发展: 演进历程、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2(6): 75-84.

王欠欠,田野.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测度及增长结构分解[J]. 经济学动态, 2022(11): 58-74.

覃淙治,石翠凡.逆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战略意义和实现路径[J]. 广西经济, 2022, 40(5): 50-53.

吕鲲,李北伟.国内大循环下双循环经济系统的有序性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2(9): 9-14.

汤铎铎.大国经济崛起与双循环: 国际经验[J]. 学习与探索, 2022(2): 83-94.

徐鹏,李自磊.主要国家经济循环的脉络梳理与特征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1(1): 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