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振兴与农产品流通路径研究

2024-12-17 00:00:00潘磊盛承启
中国商论 2024年23期

摘 要: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已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内在本质出发,乡村振兴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属于生产力水平提升与人力资本高计划的融合过程。农产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流通效率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新质生产力在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与农产品流通方面紧密相联,是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分析新质生产力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农产品流通;经济发展;赋能模式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2(a)--04

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它不仅仅承载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更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乡村振兴与农产品流通紧密相联。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产品流通,是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与全面振兴的实践指南,因此,本文结合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的助力作用,阐述如何赋能农产品流通。

1 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振兴与农产品流通的现实困境

1.1 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有待提升

1.1.1 助力农产品流通的驱动力薄弱

产业技术,作为产业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其创新驱动作用对产业振兴至关重要。但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限制了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导致成果转化的不足,以及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影响了乡村振兴中最基础的内容——农产品流通。首先,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受限。在农业产业生产领域,2021年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为25.4%,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但“数字鸿沟”和“技术壁垒”使乡村农业产业的数字化创新空间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其次,产业技术成果转化不足。在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环节中,技术的加工转换不足。《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显示,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的转化率仅为67.5%,比发达国家低近18个百分点。同时,技术层面的“高投入、低产出”也制约了农产品流通的技术创新。最后,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是产业技术创新的“风向标”,但存在产业同质化现象,呈现“多乱杂”的发展状态。

1.1.2 缺乏支撑性的人才

在产业复兴的关键进程中,人才群体的短缺及其能力水平的局限性构成了显著的制约因素,影响了人才能力的提升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首先,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产业人才的严重短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乡村地区的年轻劳动力迁往城市,这不但加剧了乡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而且对乡村产业人才的补充构成了严峻挑战。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8004万,占总人口的19.8%。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了乡村产业人才的不足,并对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的人才供应构成了挑战。老年人和儿童的能力不足,无法从事农产品的销售工作,进一步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其次,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导致产业人才素养普遍偏低,人才结构失衡。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是产业复兴的关键方向,但目前乡村劳动力的数字能力素养普遍较低。根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农民的数字素养得分最低,仅为18.6分,约比全体人群平均值的43.6分低57%。同时,小农户更倾向于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忽视了新技术、新流通模式的认知,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失衡。

1.1.3 资金持续供给短板

为推动新型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经济的增长,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尤为重要。然而,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资本的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农产品流通所需的资本需求。一方面,产业投融资面临诸多挑战,金融资本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202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普惠金融领域的贷款余额已达26.52万亿元,但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仅为6.84万亿元,约占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的25%。这导致乡村产业在生产经营上的资金短缺,加之产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资金循环回流不畅。同时,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成熟以及市场投资环境待改善,也使得产业融资渠道亟须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社会资本的集体行动面临重重挑战,产业合作生产的积极性亟待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产业企业、合作社、村级组织和农户等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的不完善,缺乏集体行动的共识。

1.2 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滞后性

1.2.1 多元化产业结构模式融合不畅

为促进乡村产业的振兴并发挥新型生产力的正面影响,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提升,从而提高乡村产业的品质和效率。但是,农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产业融合度不高以及产业发展协同性不足,这些因素限制了乡村产业的深度整合。首先,农村的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而第二、第三产业的经济增值潜力需要进一步开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24%。从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分类来看,农林牧渔业、食用农林牧渔产品加工与制造、农林牧渔业及相关农产品流通服务的增加值规模位列前三,分别占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47.3%、20.7%、14.1%。农村第一产业的增加值规模最大,占比最高。乡村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较低,产业链条相对较弱。乡村的第一产业发展迅速,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需要提升。整个产业链条存在短链、断链、弱链的问题,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需要增强。产业经营体系尚不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的协同性不足,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新型产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和数量不足,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完善,产业联合发展与经营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1.2.2 城乡产业结构存在衔接脱节

生产活动本质上包含空间维度的意义,同时空间也具有生产特性。城乡产业空间的融合是推动产业兴旺的关键,它为提高产业生产效率提供了必需的物理条件。但是,目前城乡产业发展正面临要素流动不畅和空间布局失衡的双重难题,这阻碍了农产品流通的顺利进行。城乡产业要素的双向流动受到阻碍,导致要素间的匹配程度较低,农产品无法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这是最显著的特点。城乡产业结合的地区资源发展差异导致要素双向流动后的匹配度低,难以实现农业产业要素的协同效应。城乡产业空间布局的失衡使得农业优势产业的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新的生产力注重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但乡村产业技术基础薄弱,难以适应城市产业空间的转移和升级。

1.2.3 产业资源配置结构存在错位影响农产品流通

优化产业资源配置以增强产业活力,是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面对供需失衡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挑战,新质生产力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受到制约。第一,农业产业供需结构失衡,乡村农业数字化水平亟须提升。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及农业产业资源基础薄弱导致乡村产品种类单一,无法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乡村产品绿色科技附加值较低,市gBwBoCrTqyU2VY+mR+sKCToUuAO5aYgpif8pL7ylGWw=场品牌竞争力亟待增强。另一方面,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生产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的进展缓慢。2022年,中国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仅为10.5%,较上一年仅增长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均衡,资源配置和利用率较低。具体而言,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分别为29.2%、33.4%和19.1%。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具有产业发展优势,而西部地区因技术、人才、资金和政策等限制,现代农业发展滞后,且农产品流通受到阻碍。

1.3 农业产业布局的协调体系失衡

1.3.1 产业经济发展收益较低

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主要目的是提升乡村经济实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经营规模小、品牌意识薄弱和产业资源开发不足,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增收潜力。首先,众多小农户的存在和传统农业的分散性,使得与现代农业的融合更加困难。中国约有2.03亿小农户,占农业经营户总数的98.1%。这些小农户在产业转型中面临科技农业的不适应,影响了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乡村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识薄弱,科技创新不足,导致数字经济附加值低。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17万亿元,仅占全国网络零售总额的15.74%,这限制了市场渠道的拓展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乡村特色产业资源开发不足,导致产业要素闲置。

1.3.2 农业产业治理利益协调存在失衡

构建和谐有序的产业发展环境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然而,监管不力、多元利益冲突和社会帮扶不足,限制了产业治理功能的发挥。产业监管机制不完善,很多乡村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方面无法起到促进作用。由于对产业规划政策理解不深和监管缺失,一些乡村产业开发脱离实际,出现盲目开发和急于求成的问题,最终导致项目中止和资源浪费。滥用开发权还可能引发“执行异化”“私利共谋”“资金挪用”和“受贿贪腐”等问题,严重损害集体利益。乡村多元主体间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资源配置和利益共享不均。掌握信息和技术资源的主体在产业发展中占据优势,这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可能与其他主体产生利益冲突。

2 农业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

2.1 赋能要素:为农业产业提供强劲动力

2.1.1 赋能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

通过数字化创新,提高农业产业效率和品质,加强产品流通,关键在于技术革新,激发农村产业的内在增长潜力。首先,加强科技支持,改善乡村产业的基础建设。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计划,提升乡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增强乡村地区的5G、光纤、宽带和网络基站建设,以提升乡村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为产业数字化的转型与提升打下基础,实现农产品的快速流通。其次,建立技术平台,拓宽产业技术创新的传播渠道。通过建立农业产业数字化技术平台,促进农业技术资源共享与农产品的流通,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贡献度的提升。最后,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乡村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依据地方特色,优化产业配套政策。通过构建新型产业创新体系,连接“政产研学商”,形成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农产品流通合作联盟,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要求,完善产业技术联合研发和产业创新合作机制。

2.1.2 培养专业人才增强农村产业劳动的主体资源

乡村的振兴主要依赖于人才的振兴,是促进乡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首先,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吸引并保留乡村产业人才是至关重要的。青年人才的大量流失,已经成为限制产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扩大乡村产业的发展范围,增加本地就业机会和农业产业经济效益,进而改善产业环境,构建一个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工作的美丽乡村。其次,强化产业技能培训,塑造“新产业农民”。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之一,需要与产业科技部门合作,开展产业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掌握致富的产业技能。最后,持续推动“农业科技人才下乡”,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传授农业产业技能,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致富的产业人才队伍。

2.1.3 聚合发展资本,促进乡村产业要素统筹协调

激发新的生产力活力,增强产业资本的凝聚力,通过产业要素的统筹协调,确保产业的平稳发展。改进投资和融资机制,保护农业产业市场的经营秩序。鼓励各种市场主体进行投资,拓展融资途径,金融机构需加强对农业产业市场主体的信贷支持。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减税免税、提供优惠政策等手段,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乡村产业的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合作发展的共识。积极吸引社会组织力量参与产业发展,以乡村组织振兴促进集体行动的高效与协同。连接产业的多元生产主体,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促进乡村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优势产业群,构建合理的农产品流通联盟。

2.2 创新产业结构:开发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

2.2.1 优化创新产业流程

重塑生产流程,加强乡村产业创新的弹性与新质生产力,全面支持乡村产业的生产过程,为创新业态、完善经营体系和提升产业链条提供创新动力。首先,发展多元化的业态,推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产业,并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村,总结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产业发展经验,以减少地域间的产业差异。其次,完善经营体系,促进产业的协同创新。释放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提升乡村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技术创新,吸引同类农业企业向集中区域聚集,形成技术共享、资源互补的产业集群,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推动产业发展。最后,完善乡村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乡村资源,以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为支撑,升级生产模式,进一步扩展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

2.2.2 城乡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空间

打破城乡二元对立,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科技与资本的流动,以及劳动力的双向交流,有助于发展新的生产力,并增强乡村产业的生产效率,缩小城乡发展差异。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标准,并鼓励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扩展。增加农村公共服务的种类,包括农业产业生产领域,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服务。推动科技支持农业和资本助农。提高城市农业科技推广的价值和资本下乡助农的作用,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要素流动链,使城市技术和资本要素深入农村农业发展,形成城市带动乡村、协调发展的模式。

2.2.3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乡村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增强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促进产业的集聚与整合,实现产业资源的高效配置。改善产业生产要素,激发产业集聚的生产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进而提升乡村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一方面,产业集聚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适度规模的经营能够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产业生产向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减少生产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可以促进产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通过技术创新的扩散和生产知识的共享,实现产业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增加产量和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改善地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均衡发展。依据区域内生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协调区域产业的发展,引导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对接,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乡村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3 提升新特性:提升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效率

2.3.1 构建绿色产业模式

新质生产力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重视乡村的生态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实践乡村生态文明。以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生产观念为指导,坚持乡村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为产业振兴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改进农业产业的生产方式。加强绿色科技创新,推广绿色生产装备的应用。联合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研究绿色农业产业技术,研发并推广地力提升、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生物防治、高效收割等绿色农业设施装备,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升新质生产力对产业振兴的生态效益。

2.3.2 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实现乡村共同繁荣

借助创新的生产力,增强乡村产业的振兴,为乡村共同富裕指引方向。发展适度规模的经营,建立农业产业集群。通过集中连片的方式建设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精品农业示范区”和“产业示范园”“电商产业园区”。通过吸引涉农企业和农户,提升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促进产品流通,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实现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根据消费市场需求,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2.3.3 共同构建有序体系,提升乡村社会整体管理效能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打造一个和谐有序的产业生态系统。此举旨在进一步激发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治理中的潜力,提高治理效率,需加强乡村产业项目的监管,以避免经营风险。这包括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权力监督,促进部门间的合作与协调,合理分配项目资金,并确保产业红利的公平分配,从而营造一个公正的产业发展环境。同时,建立风险预防机制,通过增强农业保险和信贷等金融服务,为产业经营风险提供保障。联合多种经营主体,构建利益共享机制。这涉及建立和完善农户与各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产业利益的共同享有,实现农产品的优化流通。

3 结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深化全面改革新蓝图,标志着历史性的里程碑,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核心任务,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重点在于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基于国家和农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特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钟垚鑫.新质生产力活化传统农产品营销生态逻辑研析: 评《农村电商新思维——农业创新营销模式设计》[J].商业经济研究,2024(19):2.

吴合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质生产力何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J].安徽乡村振兴研究,2024(10):1-12.

张众.浅议新质生产力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4(9):38-42.

张怀承,黄文胜.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之现实诉求及实践载体[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60(5):23-33.

黄音,黄湘霓,陈苡蔚,等.农产品流通视角下湖南省县域快递网络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J].经济地理,2024(10):1-14.

邢娜,巨晨曦.基于DEA-Tobit模型的西北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测度分析[J].时代经贸,2024,21(9):26-28.

吕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产品流通发展模式研究[J].时代经贸,2024,21(9):44-46.

张珂,杜英.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农产品流通效率测算研究[J].物流科技,2024,47(18):134-137+146.

关颖,王闻环,王娟.短链化农产品供应链及优化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农业装备,2024,45(4):74-78.

赵海霞.流通效率、平台发展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机制: 基于调节和门槛模型的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4(16):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