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意蕴是提供物质保障作用、科技创新源动力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条件。在理论层面,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在实践路径层面,要完善宏观调控,谋划未来产业的战略布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数字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内在驱动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数字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12(a)--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及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如何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具体化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框架下的重要创新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中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发挥指南作用,成为推动高质量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对于这一课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学界纷纷聚焦于新质生产力进行理论辨析和实践探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其基本内涵、价值意蕴及生成机理等方面的探讨。在基本内涵方面,周文等(2023)[3]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在价值意蕴方面,张林(2023)[4]等提出,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形成竞争新优势,有助于积蓄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有助于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生成机理方面,李政等(2023)[5]指出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目前关于新质生产力形成了一系列较为丰富的原创理论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的学术探讨提供了参考依据,但结合不同领域和研究视角的探索较少。基于此,本文以新质生产力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存在的内在机理为创新视角,提出问题: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有何价值意蕴?缘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形成新质生产力?
1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1.1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物质保障作用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特征。从主体来看,共同富裕并不是某种形式的“偏私主体”,而是指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既要将提升收入与缩小收入差距作为重要考量,又要关注全体人民的共同需求。在进程上,共同富裕是强调在重点帮扶贫困人群和地区的过程中,由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分配制度作为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也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在内容上,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双重富裕,物质的富足和精神的充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因此,新的生产力需要在高效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力变革中诞生,这将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方向。新质生产力所遵循的新发展理念倡导“共享”观念,旨在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一致。这两者都是为了造福广大人民,发展成果也应由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提升产业体系的生产效率,确保社会财富持续增长,扩大总体社会财富。其次,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东西部地区差距较大的困境,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提供新途径。最后,为社会提供共享共富的新平台,为人民创造就业和创业的新机遇,促进企业交流信息资源和商业资源,推动平台经济迈向新阶段。概言之,新质生产力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社会物质基础。
1.2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技创新源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求,同时指出在推进这一进程中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所遵循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发展动力的关键要素,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相契合。尽管新质生产力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但当前科技创新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障碍,资源和人才流动受限,阻碍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二是传统产业因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同质化竞争导致产能过剩,陷入低附加值的困境。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薄弱,部分产业链依赖进口供应,对国际政治、贸易争端和供应商策略变化极为敏感。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机制不健全,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环节是科技创新的难点,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存在断层,高级人才流失也是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挑战。新质生产力作为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新解决方案,突破了传统的低效、高消耗的生产模式,以高效率和高质量为特点,体现了“新”与“质”的转变,其创新主导作用助推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质生产技术推动了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密集型的转变。在要素配置上,数据要素贯穿资本循环的全过程,数字时代的资本流动加速发展。其次,数字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动力,有助于保持经济的平衡发展。劳动者、资本、土地、技术及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新的生产要素“数字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释放出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支持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最后,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具有新技术、新动能和颠覆性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持续的源动力。
1.3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表明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征,而新型生产力本质上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遵循以“绿色”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注重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问题,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加快绿色发展的进程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在发展理念和方式上积极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为全球提供了深刻的生态文明实践示范。新质生产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仅关注环境,还惠及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通过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体系向绿色转型,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在绿色发展方面仍面临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短板,资源约束加剧、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和优美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强。因此,必须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发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一方面,新型生产力在探索绿色发展过程中促进了生产方式变革,使得绿色生产力摆脱了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缺陷,推动绿色科技、节能减排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使经济社会朝着绿色和低碳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言,新能源技术和绿色材料等依赖于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开辟市场新蓝海并释放发展潜力,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及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
2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新质生产力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从历史视角审视生产力理论的演变,可以发现,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各国不变的研究焦点。国内外众多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家与思想家均对生产力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可以依据经济学派和时间维度进行分类。在西方经济学领域,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著作《国富论》中提出,国民财富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他认为劳动分工能够促进技术进步、交换发展、投资增加,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6]。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派的代表学者让·巴蒂斯特·萨伊则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阐明财富如何被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简而言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实现资源的高效生产、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开创了现代生产力理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并初步探索了剩余价值理论或分配理论。在此基础上,萨伊、马尔萨斯和西尼尔等学者否定了劳动是唯一财务来源的观点,提出包括资本、劳动和土地在内的三要素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让渡利润论及节欲论等理论,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则引入了需求与供给两个维度分析均衡价格的概念。同时,法国经济学家利昂·瓦尔拉斯构建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探讨市场互相依赖的关系以及市场价格制度的运行和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总体来看,西方经济学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具有双重性:既反映了资本主义阶段剥削的本质与局限,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 新质生产力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马克思对西方学者研究中的不足进行了修正。他指出,“政治经济学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探讨人类社会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规律的科学”,明确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强调生产力的本质为“物质生产力”[7]。随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生产力贯穿于资本产生、流通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之中,并将生产力定义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进一步阐释了“社会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新形式[8]。物质生产力为社会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西方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马克思丰富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提出“劳动生产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人的平均技能水平、科学的发展程度及其在工艺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率,以及自然条件”,同时指出“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强调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自然条件等生产要素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理论的根源和基础。
2.3 新质生产力创新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9]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角度出发,习近平经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基于肥沃的理论生成条件,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概念应运而生;到2024年3月,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初步建立,涵盖其内涵、生产条件、表现特征及遵循理念。新质生产力源于技术革命的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其特征在于以创新为主导,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发展路径,具备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特点,符合“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可以说,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全新理念不仅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构建贡献了力量,同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与时代化的新境界。
3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3.1 完善宏观调控,谋划未来产业的战略布局
科学确定未来产业、超前谋划,既有助于中国在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形成竞争优势,也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各种产业协同发展[10]。发挥政府在产业布局的宏观调控功能有助于营造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优良环境,需要科学地超前谋划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推动未来产业。一是坚持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需要发挥国家统筹全局的引领作用,并优化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与基础产业的战略布局;畅通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与信息联动以及横向耦合的渠道;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营造公平合规的发展环境,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消除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落实税收优惠和专项补贴等措施。二是激发传统产业的潜能,培育新兴产业和推动未来产业。加快实现重大技术攻关,支持工业、农业、服务业及基础设施等传统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进行升级改造;加快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瓶颈,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产业焕新投入,加快新赛道、新产业布局;利用科技力量、巨头企业及重点实验室等顶尖创新资源,助力互联网服务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发展。三是不断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对于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造性突破的催化作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跨区域创新合作,加速人才、资源等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聚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11]。
3.2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动阐释了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一系列问题[12]。自然界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但自然资源会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同时,马克思批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来源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破坏了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致使其无法维持生态平衡。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传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绿色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观念摆脱了西方生态观的限制,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一是加快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践行产业绿色化。革新传统产业的制造工艺与基础设备,推动绿色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融合应用,包括能源、材料、生物、污染治理、资源回收和环境监测技术等领域,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绿色船舶制造、清洁能源产业等。二是要发挥绿色低碳经济的作用,推动新型生产力发展。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政策、环境保护税优惠、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等措施,形成市场主体和金融机构的双赢局面。三是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注重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生态修复与保护,保护珍稀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确保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
3.3 加强数字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的标志,是当今时代先进的生产力,也是质量型的生产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数字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了新的动能[13]。数字化是新型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它通过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推动跨界创新与融合,重塑全新的经济体系,并激活新的实践领域和应用场景。新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融合,形成数字产业集群,加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加强数字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需求。一是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打造全球最大的数据库资源库,强化数据传输通道,如5G网络和IPv6网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数据分析、计算和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二是要深度挖掘数据要素的作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开发与市场化,加速建立数据规则与规范,完善数据资源保障体系,强化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公共数据的开放数量与质量,同时鼓励领先企业开展数据要素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三是加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进度,创新性地将数字技术有机融入实体服务体系以进一步改良消费体验,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优化企业的生产流程以降本提效,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3.4 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内在驱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1],明确指明教育是培养新质人才的主要路径,为此,需要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科学的教育体制机制以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培育新质人才,激发内在驱动力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一是要发挥人才引领的优势,解决高质量人才匮乏的难题。一方面要深化人才引进机制改革,打造一个吸引世界顶尖技术人才的环境,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措施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包”包括事业平台、科研经费、团队支持、生活保障等。另一方面要深化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在评价人才的过程中强调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消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的不良倾向。二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础。立足于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通过产业和教育的紧密合作,重点培养一批专业技能突出的新质人才。推动产教供需双向联通,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设施,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以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和价值链的有机衔接,增强教育服务生产力发展的能力。三是激发新质人才的创新思维。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环境,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解决过程,注重实践教学,以及跨学科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23.
中国政府网.黑龙江: 变硬核科技为新质生产力[EB/OL].(2023-09-20)[2024-08-06].https://www.gov.cn/lianbo/difang/202309/content_6905025.htm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6):137-148.
李政,廖晓东.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生成逻辑、原创价值与实践路径[J].江海学刊,2023(6):91-98.
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658.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8:143.
马克思.资本论[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18:1701.
人民网.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EB/OL].(2017-05-22)[2024-08-0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522/c40531-29290098.html
保虎.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OL].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2024-08-06].
王森浩.数字乡村建设与中国式农业产业链现代化: 内在机制与经验证据[J/OL].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3[2024-08-06].
纪璇,林晶.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阐释[J].人民论坛,2019(8):102-103.
任保平,王子月.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7(6):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