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工科背景下,为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工科类课程教学需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文章以Linux操作系统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手段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改革策略。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整合实用性项目案例以及构建多元化分层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升Linux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达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新工科;Linux操作系统管理;项目驱动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35-0128-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引言
20世纪初期,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及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促进了项目教学法的形成与发展。对“项目式学习”的认识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WilliamHeardKilpatrick于1918年在《设计教学法》中提出[1],为项目教学法构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至90年代,项目教学法在各类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涵盖了从实地项目研究到网络支持下的远程协作项目。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践中心,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研究表明,项目教学法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待加强,研究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在新工科背景下,强化项目驱动实践教学对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推动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Linux操作系统在企业中应用日益广泛,掌握其管理技能已成为许多行业对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Linux操作系统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2],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占据核心地位,也是影响学生实习就业的重要课程[3]。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时,尝试在传统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元素,利用课程资源网站和开源软件等信息化技术手段,结合实际项目和技术发展,调整课程定位,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项目实践能力,并提升学习成效和教学氛围[4]。项目教学能够模拟真实场景,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评估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1新工科背景下高职Linux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困境
Linux课程教学内容较理论化,操作实践性有待提升,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偏向理论化,课堂实操环节较少,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练习时长不够充分,较难以将对理论的理解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场景之间未建立起紧密的联系,Linux操作系统教学亟须与最新的技术趋势相接轨,以满足学生能够掌握符合企业实际操作需求的知识与技能。其次,教师教学手段有限,课堂趣味性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的讲课模式较为局限,较注重于组织学生纯听讲授的方式,易忽略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融合,单方面地主导教学进程,以告知性的方式推进课程,压缩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部分教师可能未能充分认识到课堂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包括不同学生在Linux学科背景、兴趣及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较难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于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课程评价体系单一,考核科学性有待增强,表现在传统的Linux考核一方面较依赖于单一的评价体系,主要以理论知识的考查为主,未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给予足够重视,这种评价方式失之偏颇,缺少全面、客观和持续性,较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仅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较难以全面涵盖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非知识性技能,同时也易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进步和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整体、客观评价不够充分。
2新工科背景下高职Linux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索
2.1Linux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Linux课程教学改革应设计紧贴行业案例,强化项目实操技术能力。教师应保持课程内容的新颖性,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课程内容,将实际工作环境中的项目和问题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5],同时应保持项目案例内容的时效性,由于Linux操作系统领域的技术、概念和趋势发展迅速,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以反映最新的行业动态,对于新的技术、概念和趋势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介绍,紧跟时代步伐。除课堂讲授和实验外,可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习、技能竞赛、项目研发等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摸索和反思。其次,应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利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建设和优化Linux教学素材库,包括课件、视频教程、在线题库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方便其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6],定期更新教学资源库内容,保持与行业动态同步。随着Linux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版本的推出,教学资源库需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最新的技术资料、案例分析和前沿趋势,确保学生获取最新信息。此外,应构建在线学习平台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交流与学生间的协作,设立在线论坛、讨论区、实时答疑系统等,鼓励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问,促进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与反馈,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全面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2.2课前准备阶段、课中实施阶段、课后拓展阶段“一体化”项目驱动教学案例
2.2.1明确教学目标
项目知识目标为学生需熟悉Linux文件系统结构,理解用户与组的概念、NFS和Samba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能目标为学生应掌握Linux环境下文件服务器的基本配置与管理技能,包括操作系统安装、网络配置、用户权限管理及文件共享服务部署;思政目标为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的责任,培养其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用户隐私的职业操守。为实现该目标,在课前准备阶段,围绕“项目设计、任务推送、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四方面展开,对本节课命令知识点进行预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教师设计Linux文件服务器案例,并利用超星课前任务推送的方式发布,根据学习计划布置学生自主浏览课程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等,介绍Linux文件服务器的基本概念、安装与配置方法、Linux文件系统结构、NFS/Samba配置流程,并完成基础配置作业和测验。所提问题需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预习内容并对文件服务器产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2.2.2分解教学任务
项目可分解为三个任务:1)安装Linux操作系统并配置网络连接,选择合适的Linux发行版(如Rocky9.0、UbuntuServer),并使用虚拟机软件(如VM⁃ware或VirtualBox)进行安装,配置虚拟机网络,确保Linux服务器能够访问外部网络,设置静态IP地址,再验证网络连接,最后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连接状态;2)设置用户权限和管理用户账户,使用useradd和passwd命令创建系统管理员账户和普通用户账户,使用groupadd配置用户组,并使用usermod-aG命令将用户添加到相应组中,运用chmod和chown命令设置文件和目录的访问权限,保证用户只能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文件;3)安装和配置文件共享服务(以NFS为例),使用apt-getinstallnfs-kernel-server(Ubuntu)等命令安装NFS服务及其依赖包,并配置NFS共享目录,编辑/etc/exports文件,指定哪些目录可以共享以及谁可以访问,使用systemctlstartnfs-server命令并启动NFS服务,设置开机自启,使用mount命令在客户端机器上安装NFS客户端,并挂载NFS共享目录。
2.2.3实施教学步骤
在课中实施阶段,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角,而教师作为配角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引导学生搭建虚拟机环境,讲授并演示主要命令,学生基于这些命令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指定的任务。其次进行项目需求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件服务器的需求,包括需要支持的文件类型、用户数量、访问速度等,确定合适的Linux发行版和文件共享协议。接着进行团队组建与任务分配,学生按照项目要求,每2~3人一组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包含不同水平梯度的学生,每组从任务列表中随机选择一个任务或多个任务并共同完成,组长负责任务分配和进度跟踪。学生在虚拟机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查阅相关教材或在线资源解决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教师对学生遇到的疑问进行指导并及时记录项目完成率和答辩情况,并在项目完成后给予项目评估,对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提出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2.2.4制定评价标准
制定多元化评价标准,包括Linux文件服务器的项目完成度、学生自主学习态度和表现、操作熟练度、组内团结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教师检查各项任务是否按要求完成,功能是否实现,组员间的协作情况,任务分工是否合理,与同学沟通是否顺畅,上台表达是否流利,是否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或扩展功能等。
2.2.5注重巩固提升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课后拓展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学资源平台里提供实际的企业项目案例,包括翔实的教学视频、在线教程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实际项目的运作流程和技术细节,并布置企业的真实项目教学作业,案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操作,在线平台实时更新学习进度和成绩,助于学生针对性地展开自主训练。除了线上的自主学习外,采用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在线下实训室体验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学习体验。
3构建高职Linux课程多元化分层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作为提供宝贵的教学反馈,为后续教学、辅导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存在诸多问题,较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操作能力,由此针对Linux课程特点,构建一个多元化分层考核评价结构,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素质能力评价三个部分,形成完整的注重过程性考核、以项目实践为主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诊断性评价在教学起始阶段进行,了解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需求,为后续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主要为在线成绩,包含作业、测验、课后拓展题等,占比10%;期中、期考采用上机操作形式进行,主要参考题型为命令填空题、脚本编程题、项目操作题等,占比50%;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采用观察学生学习过程、记录学生学习表现等方法,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为教师提供反馈。在分析学生的反馈后,教师重新设计课程内容,调整学习目标和教学活动,确保更贴合学生真实需求和期望。这样的反馈机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更为课程的持续改进和优化注入动力,评分标准主要以课堂自主学习、项目完成率为主,组内协作、表达能力为辅,如果能够成功完成任务,则获得满分;如果未能完成任务,则根据完成率等情况计算成绩,共占比35%;素质能力评价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为课后拓展提升解决问题,注重创新能力,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4结论
在新工科背景下,对Linux操作系统管理课程进行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整合教学内容、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设计一体化实践环节、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发展需求。在未来,Linux课程教学改革应深入融合在线学习平台,应用虚拟化技术,打造个性化的实验环境,并进一步强化与开源社区的合作与交流,以构建更加开放、灵活且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婷,胡萍萍.项目教学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基础教育研究,2020(17):20-23.
[2]李哲,房胜,黄玲.任务+项目驱动的Linux应用开发课程模式探索[J].软件,2020,41(4):271-274.
[3]曾丛.基于项目驱动的《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办公自动化,2023,28(1):25-27.
[4]魏鹏.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26):165-167.
[5]李芳,师伟展“.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22,19(2):159-160.
[6]黄孝.新工科背景下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5):166-168.
【通联编辑:王力】
基金项目: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新工科背景下项目驱动法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Linux操作系统管理”为例》(立项编号:GSB202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