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慢性病患者的护理工作难以在短期内完成,这不仅需要患者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还需要相关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持续的跟踪随访。通过随访工作,既可以加强对患者的慢性病管理宣传和教育,又能够为患者制定灵活且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然而,传统随访方式存在效率低、针对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患者长期、有效的护理需求。智能随访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创新的随访手段,不仅能够有效规避传统随访方式的弊端,还可以显著提升慢病患者的护理水平,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文章简要总结了当前传统随访方式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智能随访信息系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优势,并探讨了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护理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关键词:智能随访信息系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互联网;护理;延续护理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35-0036-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引言
医疗领域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以提升患者护理质量和效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护理对传统随访方式提出了挑战,智能随访信息系统应运而生。然而,传统随访方式存在人工成本高、随访效率低、信息搜集精准度差、随访信息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护理质量的提升。智能随访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随访模式,并与HIS系统相关模块(如住院医生站、住院护士站等)实现高度集成,从而实现随访的智能化、个性化和高效化。医护工作者可以实时采集并分析患者数据,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患者也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沟通渠道随时随地获得专业护理指导。智能随访信息系统有效弥补了传统随访的不足,为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1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开展随访的重要性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做好随访工作至关重要。加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随访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并培养其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定期随访可以提醒患者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避免漏服或错服,确保药物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随访人员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帮助患者控制饮食,避免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同时,随访工作能够加强对患者的运动指导,鼓励其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提高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控制血糖。
此外,定期随访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调整患者的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在随访过程中,医护人员能够充分了解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随访还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如视力模糊、手脚麻木、皮肤瘙痒等,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最后,定期随访能够促进医患沟通,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医护人员可以通过随访为患者答疑解惑,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减轻心理负担。然而,随着传统人工随访弊端的逐渐显现,这些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2传统方式的不足
2.1人工成本高,随访效率低
传统随访主要通过人工方式进行,包括家庭随访、电话随访、电子邮件随访等。然而,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通常会产生较高的通信和交通成本,从长期来看经济负担较重。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糖尿病患病率上升,医护人员的随访工作量显著增加,导致人力成本高昂。此外,在人工随访过程中,医护人员的随访工作经常被其他事务打断,随访效率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电话随访中,由于患者人数众多,医护人员往往难以覆盖到每一位患者,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患者,导致随访服务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最后,由于随访人员访谈技术水平的差异,可能导致患者不愿继续接受随访,从而进一步降低随访效率。
2.2信息搜集精准度低,信息管理不够完善
传统随访的信息收集易受到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从而影响随访效果。人工随访反馈存在滞后性且准确率较低,难以及时为医护人员提供有效参考,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效果。此外,由于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医护人员和患者无法及时了解随访结果及治疗建议的执行情况,随访策略和流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随访工作断断续续,患者病情变化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完整的数据也限制了统计分析和医学研究的开展,难以准确评估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2.3宣传效果欠佳,不利于患者自我管理
传统随访方式主要依赖简单的口头宣教,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导致宣教效果不佳,难以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患者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然而,传统随访方式往往使患者容易遗忘复诊时间或忽视随访工作,不利于疾病的后续治疗和护理。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随访教育水平,不仅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其对生活习惯的改善和血糖的自我检测,还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意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4数据缺乏实时性,患者依从性差异大
传统的人工随访方式难以高效获取患者的相关信息,加之患者对人工随访的依从性存在差异,导致随访工作无法发挥预期作用,不利于保障护理质量。人工随访周期较长,在获取随访数据时难以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可能错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病情管理的关键期,从而延误治疗。此外,由于患者对人工随访的依从性差异较大,不仅加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还影响随访工作的效率,最终导致随访效果不理想。
3智能随访信息系统的应用优势
3.1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护理周期较长,需要长期随访以提供延续护理。传统随访方式包括家庭随访、电话随访、电子邮件随访等,旨在动态掌握患者康复情况。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传统随访方式效率低、成本高,给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挑战。有研究数据显示,智能随访信息系统所具备的人工智能语音随访功能,不仅具有与传统随访方式相当的接通率,还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提醒患者复诊的任务,使更多患者能够按时复诊[1]。此外,智能随访信息系统还能提供电话、移动端应用及微信集成等多样化的随访方式,大大提高随访成功率。
智能随访信息系统能够协助医护人员完成更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院外随访工作,从而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专注于专业技术和临床技能的发挥,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医护,把医护还给患者”的理念。在节约医疗资源和人力成本的同时,智能随访信息系统也保证了随访工作的高效性[2]。
3.2提高信息精准度,完善信息管理
目前,智能随访信息系统的信息采集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从HIS系统中获取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门诊/住院号、就诊科室、主治医生等;二是通过患者关注医院的微信小程序后绑定的患者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门诊/住院号、电话等。智能随访信息系统能够准确、快速地收集和记录随访信息,减少人工录入数据的过程,从而降低数据失误率,提升信息管理效率。
此外,智能随访信息系统还能够落实三级随访制度:一级随访由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进行自主随访;二级随访由行风监督人员对本科室患者进行抽查回访;三级随访由医院对科室随访情况进行再抽查。这种分级随访模式确保了随访工作能够全面落实到位,从而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提高随访工作的规范性和效率。
3.3促进患者自我管理,提升护理水平
智能随访信息系统能够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间接控制患者血糖具有积极意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持续的医疗护理和患者积极的自我管理,包括低糖饮食、按医嘱服药、自我血糖监测、加强锻炼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研究表明,98%的糖尿病患者的延续护理依赖于患者自身持续性的自我管理[3]。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随访周期较长,许多患者常常遗忘复诊时间或忽视随访工作。通过智能随访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有效提醒患者随访时间,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语音技术让患者快速了解随访目的,并告知患者到院复诊的具体时间段及需携带的物品等,从而增强患者的随访积极性和就医依从性。
3.4动态监测信息,保证随访效果
智能随访信息系统可实现对患者信息的动态监测,能够实时跟踪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等健康数据。当患者的健康数据超出正常范围时,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干预。相较于传统随访方式,智能随访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操作,不仅可以自动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推送消息给患者,还能够在电话接通失败后自动重拨或发送短信提醒,从而有效提高随访电话接听率和信息获取效率。
此外,智能随访信息系统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及复诊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动态监测和及时干预,该系统为患者提供了更高效、更精准的护理支持,显著提升了随访工作的效率。
4智能随访信息系统的应用策略
4.1组建专业团队,保障随访工作有序开展
最大化发挥智能随访信息系统的作用与优势,成立专业的信息化随访团队是必要条件。专业化、高素质的随访团队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访计划,并将该计划录入随访系统,同时制定科学的随访内容,确保健康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到位,并及时处理患者反馈的信息,促进医患沟通与交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访团队由眼科专业主任、内分泌专业主任、护士长、眼科专科护士、眼科医生及信息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团队成员团结协作、互相配合,有助于提升患者对随访工作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4.2协调人力资源,加强医患互动
为了有效提高智能随访信息系统的利用率,需要充分发挥系统中的医患互动模块,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反馈,使患者能够详细说明自身病情、表达需求,同时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护理需求[4],从而不断提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护理质量。
为此,应安排专人负责协调智能随访系统的医患互动模块工作。例如,可避免安排夜班或连班的医护人员参与医患互动工作,而由门诊或手术负担较轻的医护人员轮流负责,以便及时为患者解答疑惑。同时,可制定激励机制,例如开通付费在线问诊或在线护理功能,并设置患者评价系统,使患者在每次服务后能够对医护人员的服务进行评价。若患者给出差评,可能会对医护人员的收入产生一定影响。此举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方便患者咨询相关服务,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4.3开发对话式语音系统,提高适用性
由于大多数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且存在视力问题,很难通过移动终端享受服务。尽管前期引入了关怀版移动终端“(带颜色大字版”)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效果不佳。为此,后期积极引入语音版智能随访系统,患者只须讲话,系统便能自动识别并针对性地反馈,最终帮助患者获得所需服务。此外,系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内容会实时记录在患者个人档案中,便于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和治疗服务。
4.4结合智能与人工随访,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
智能随访信息系统在提高复诊率、减轻医护人员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仍需结合传统人工随访。医护人员在使用智能随访信息系统时,应坚持以人为本,扬长避短。一方面,可以利用智能随访信息系统制定分层化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访计划:针对复诊意识较强、自理能力较好的患者,可采用人工智能语音随访;针对复诊意识较弱、出行不便的患者,则可实施人工随访,必要时通过在线视频问诊为其提供便利的复诊服务。另一方面,应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智能语音随访功能,例如邀请开发者在智能语音随访中设置人工答疑选项,以满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从而有效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5]。
5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随访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患者的后续服务和治疗。而智能随访信息系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具有降低人工随访成本、提高随访效率、提升信息搜集精准度、完善随访信息管理以及间接培养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等多方面优势。目前,智能随访信息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医院的慢病管理工作中,能够满足日常随访需求。
未来,为了确保智能随访信息系统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协调医护人力资源,加强医患互动模块的应用;挖掘对话式语音系统的潜能,提高系统适用性;满足患者多样化服务需求等。通过这些举措,不断提升随访效率和水平,满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多样化的护理需求,进一步加强友好、可持续的医患关系,为医疗护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信息化保障。
参考文献:
[1]朱烨,朱立颖,杜瑞,等.人工智能语音随访系统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2023,23(7):28-31.
[2]GEOGHEGANL,SCARBOROUGHA,WORMALDJCR,etal.Automatedconversationalagentsforpost-interventionfollowup:asystematicreview[J].BJSOpen,2021,5(4):zrab070.
[3]TOLJAMOM,HENTINENM.Adherencetoself-careandgly⁃caemiccontrolamongpeoplewith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J].JournalofAdvancedNursing,2001,34(6):780-786.
[4]陈静,陈玉婷,邓玲,等.基于人工智能的院外随访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江西医药,2023,58(5):640-644.
[5]龚兴媛,李玉玲,陈爱玲,等.人工智能随访系统在出院患者自我行为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23,45(12):1154-1156.
【通联编辑:唐一东】
基金项目:基于互联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延续护理模式的构建研究(No.CI2021A0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