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针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优化相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使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激发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优化策略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50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以此作为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背景下,针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优化,教师可以有效把握当前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从而设置有效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形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深入探究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知识,推动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优化,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意义,不仅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目标,使道德与法治的育人功能能够有效体现出来,而且还进一步帮助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体验,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好相应的铺垫。
1.有利于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好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使学生对学科知识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优化,能够有利于教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将相关的学科知识高效输出,以此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打破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思维的禁锢,开辟新的道路,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帮助教师缓解相应的教学压力。
2.有利于拓展学生逻辑思维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帮助,让学生在其基础上逐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关联,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优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学生提供多种思维途径,让学生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高阶思维,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但影响了教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使教师的相关教育成效有所下降,而且还影响了学生道德与法治综合水平的提升,阻碍了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
1.教学方式单一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一些老旧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然而,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向学生输入大量学科知识的方式,旨在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更多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如此“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模式,不但限制了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而且还降低了教学的效率,由此无法让教师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2.缺少内容延伸
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其中涉及了各领域的知识。然而,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上,缺乏对相关内容的课外拓展,使学生们难以将所学的学科知识与当下时政进行关联,学生的逻辑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除此之外,这样的教学还容易让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较为浅显,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重要内涵,使得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无法进一步提高。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针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优化,教师需要采取相关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此深入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塑造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路标,能够引导教师朝着正确的教学方向开展相应的学科教学工作,同时也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给自己制定的预期目标。
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针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优化,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要求,围绕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这一主要目标,根据所教的学科知识,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由此能够让教学目标不偏离正确的教学方向,使教师的教学流程更加具有逻辑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难点,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
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全一册的教材中,当学习到第四单元“珍视生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教育任务,向学生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了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使学生在后续阶段的学习中,能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理解生命的重要性,形成爱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让学生形成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正向态度。
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以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相关的材料内容,即:在发生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时候,人们团结一心,及时向受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共同抵抗灾害,重建家园。就此让学生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引导学生对于“守护生命”进行深入思考。之后,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向学生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
第一,感受生命的可贵,培养守护生命的责任意识,同时形成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态度。
第二,养成关心身体状况的习惯,积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第三,了解挫折的概念,明白不同人对待挫折的不同情绪和行为。
第四,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敢于面对挫折的勇气,深入体会生命的韧性,形成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
最后,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展开后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逐一实现目标,帮助教师完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任务,使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由此可见,通过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明确教学方向,以此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从中明确生命的重要性,同时感知生命所蕴含的巨大力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创建趣味教学情境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尽管他们的思维逐渐成熟,但是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仍然难以形成相应的逻辑思维,从而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针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优化,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内容,创建趣味教学的情境,使学生可以将抽象性的道德与法治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从而优化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以此形成高效的学习效率,为学生的个人综合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全一册的教材中,当学习到第二单元“做情绪的主人”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创建相关的趣味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让学生深入探究影响情绪的因素,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可以正确认识和掌握自己的情绪,同时找到解决消极情绪的方法,学会调节情绪。除此之外,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情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不同情绪的图片,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分享自己产生相应情绪时的感受,体会情绪带来的变化。之后,教师通过微课的形式,为学生创建相关的情境:在一次模拟考试中,小明的成绩有所下降,他看到自己的分数时非常伤心,觉得自己平常的努力都没有用,当听到成绩单需要家长签字时,他感觉十分害怕,不想让自己的父母知道,于是他去公园散心,看到优美的环境,他觉得心情愉悦了很多。由此,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情绪的作用。
然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针对小明的情况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挫折,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向其他成员谈谈自己对于“挫折”的想法和感受,共同总结出克服挫折的方法。最后,教师让各个小组的组长轮流上台将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进行汇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自身综合思维的发展。
由此可见,通过创建趣味教学情境,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情绪和挫折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控制情绪和克服挫折的有效方法,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开展多样实践活动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注重理论方面的学习,还需要注重实践上的应用,由此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入探究,进而有效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针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优化,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内容,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从课堂走出去,到社会环境中去进行道德与法治方面的学习,从而使学生有效建立道德与法治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以此进一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综合发展。
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当学习到第三单元“积极奉献社会”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服务社会的重要意义,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社会奉献的正确认知,感受人生的价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做好相应的铺垫。
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以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社会活动,同时向学生们进行相应的提问:你们有参加过社会活动吗?从中你收获到了什么?由此引发学生对活动的深入思考。
之后,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为环卫工人送爱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即:帮助环卫工人清扫街边的垃圾;学生还可以选择“走进敬老院”的社会实践活动,即帮助敬老院的工作人员打扫老人们生活环境的卫生,陪伴老人们开展一些娱乐活动等。由此,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最后,教师让学生共同撰写一份实践活动的报告,同时以照片的形式,使学生对相关实践活动留下深刻印象,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由此可见,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教师能够让学生体会奉献社会的深层内涵,感受人生的真正意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4.优化教学评价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将成绩视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让学生无法掌握自己真实的学习情况,进而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针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优化,教师可以改善教学评价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深入剖析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情况,帮助学生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与法治综合水平,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一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拓宽教学评价的途径,使教学评价能够从不同角度展开,以此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动态,让教师能够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继而有效提高整体教学的成效。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评价方式纳入教学评价中,由此能够让教学评价更加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从而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让教师能够了解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注意评价的语言,应当以细致、积极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可以及时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领域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将会成为主流教育趋势。因此,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是教师顺应教育领域创新改革的必然结果,能够从多角度引导学生,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做好相应的铺垫。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一教学举措,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帮助教师构建高质量和高效率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郑丽芬《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学周刊》2024年第9期。
[2]魏红芳《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学周刊》2023年第31期。
[3]鲁宏璞《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学苑教育》2023年第22期。
[4]罗林霞《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3年第6期。
[5]王午婷《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析》,《试题与研究》202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