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交融,高效教学

2024-12-13 00:00:00殷晓婷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2期
关键词:跨学科法治道德

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的多种实践策略。通过语文交融,以文化育人;数理相辅,强化逻辑思维;艺术熏陶,提升审美情感以及信息技术的高效助力,实现了多学科融合的高效教学模式。这些策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了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跨学科融合不仅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48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的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跨学科教学这种创新型教育方法正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和法治意识的基础。该课程亟需与时俱进,探索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全面高效的教学。“多方交融,高效教学”不仅代表一种教学理念,更体现了对高质量教育的不懈追求。跨学科教学能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由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本文将深入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旨在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贡献力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

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植根于教育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和课程理论。首先,从教育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跨学科教学与教育学所倡导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通过道德与法治的跨学科教学,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把握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及法律制度的深层含义,由此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其次,认知心理学理论同样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该理论强调,学生通过整合与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有效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认知能力。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此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深刻理解道德和法治问题,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至关重要。再者,课程理论所强调的“整体性”“多元化”以及“交叉性”,也为道德与法治的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将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巧妙融入其他学科,不仅能打破传统学科间的界限,更能构建一个有机、整体的课程体系,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二、跨学科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跨学科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学科课程的内在意义,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首先,通过跨学科教学,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进而促成学生深刻而全面的理解知识。其次,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还提升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道德与法治的跨学科探究,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进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最后,跨学科教学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道德与法治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内容相融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课堂参与度。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

1.语文交融,以文载道

道德与法治课程和语文课程都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两者之间的跨学科融合,特别是通过语文教学来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语文课程中丰富的文本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以文载道”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与法治的熏陶,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以五年级上册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一课为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它与《推翻帝制民族觉醒》在主题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这篇课文来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法治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带领他们走进周恩来少年时代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感人故事,从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穿插讲解辛亥革命和民族觉醒的历史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振兴中华的愿望。此外,教师应当结合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和语句,启发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意义。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口号,不仅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还强调了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再者,教师还可以巧妙利用这篇课文的情境,设计与《推翻帝制民族觉醒》紧密相关的讨论话题。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想象自己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会如何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否会效仿课文中的主人公,为国家的振兴而努力学习。这样的讨论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推翻帝制民族觉醒》这一主题进行创作性写作,比如写一篇想象自己穿越回那个时代的文章,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描绘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这样的写作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和道德与法治理念的理解。

2.数理相辅,明理守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特别是数理相辅、明理守法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至关重要。这种策略旨在通过数学与科学的理性思维,来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抽象概念和原则的理解。同时,它强调了明理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法律条文,更能从内心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

在数学课上,我们不仅可以教授学生基础的算术和几何知识,还可以通过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法律法规。例如,在教授“比例”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入“购物打折”的情境,让学生计算打折后的价格,并讨论商家在打折活动中可能存在的欺诈行为,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同样,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引入数学元素来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公平交易”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用数轴表示价格变化,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和商家的影响,进而明白公平交易的原则和意义。

以四年级下册第15课《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为例,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达低碳生活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可以引用具体的数学数据,例如,展示碳排放量的年度统计和对比数据,将这些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从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高碳排放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深刻认识到低碳生活的紧迫性。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科学实验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例如,通过实际测量不同交通工具的碳排放,或者模拟不同生活方式的碳足迹,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更为深入地理解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法律知识的融入也是极为必要的。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与环保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等,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进而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引导他们守法。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比如“低碳生活一周挑战”,鼓励学生亲身体验低碳生活。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将在一段时间内努力减少碳排放,并记录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艺术熏陶,以美化德

艺术熏陶,以美化德,作为一种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其核心在于利用艺术形式的美感和表现力来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艺术具有直观、感性和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在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通过这种策略,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审美情趣,还能在艺术的熏陶下形成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

以五年级上册第14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展示多元化的艺术作品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例如,非洲部落的原始艺术、欧洲的经典油画以及中国的水墨画等,这些都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艺术的丰富多彩。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每种艺术风格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艺术创作。比如,请学生挑选各自感兴趣的文化元素,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一幅艺术作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手工。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艺术的独特魅力,还能促使他们深入研究所选文化的深层含义和特质。除了视觉艺术,音乐和舞蹈也是极佳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可以播放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风格的独特韵味;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基础的民族舞蹈动作,使他们在舞蹈的律动中更直观地感受文化的多样性。最后,教师还可以巧妙地通过编排关于文化冲突和法律调解的小故事,并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又能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传授相关的法律知识。

4.社会实践,身体力行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跨学科教学能够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社会实践和身体力行是实施这一策略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社会现象,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以致用。

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这一单元整体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多元化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教师可以策划“环保小卫士”活动,将学生分组并分配特定区域,如校园内的花园或邻近的公园,进行定期的环境维护,如清理垃圾和修剪花木。这样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拓展课程中,教师可以融入环境监测的实践内容。利用简单的监测工具,如空气质量检测仪和噪声检测仪,指导学生进行校园或社区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进而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绿色生活”手抄报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搜集和整理环保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也深化了他们对环保理念的理解。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环保的感性认识,模拟联合国环保大会的角色扮演活动也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学生可以通过扮演不同国家的代表,就环保议题展开辩论与协商,这种互动式的活动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思辨能力,也能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全球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5.信息助力,科技引法

信息助力,科技引法,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科技手段相结合,以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多媒体、交互式学习平台等科技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

以五年级下册第4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案例,如交通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借助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学生将能够直观地理解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应用,以及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的法律条文和具体案例。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主题,如《网络安全法》或《环境保护法》,随后指导他们在网上搜索相关法律条文和真实案例,以便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法律环境,教师还可以运用先进的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一个沉浸式的法治教育场景。例如,设计一个VR模拟法庭,让学生在模拟的法庭环境中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通过亲身体验法律程序的执行过程,从而更深刻地领会法律的威严和权威。最后,教师还可以将法治教育与编程教育巧妙结合,指导学生编写简单的法律知识问答游戏。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使他们在编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和掌握法律知识。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探索与实践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多方融合所带来的教育价值。跨学科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跨学科教学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孤岛,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知识海洋的大门。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在未来的教育领域中,跨学科教学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我们坚信,随着跨学科融合教学的不断推进与完善,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将得到更为全面的培养,进而为他们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具备法治精神的现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我们期待这种教学模式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应用与推广,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爱芹《〈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文理导航》2024年第5期。

[2]杨书琴《主题统领,小学道德与法治开展跨学科教学整合策略》,《家长》2024年第6期。

[3]郭喆《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研究》,《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跨学科法治道德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2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知识产权(2016年4期)2016-12-01 06: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