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以及新《课标》在教学中的落实,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已成为当前的教育关键词,也是我国义务教育教学的重要育人目标。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明确学生认知、促进能力发展、提高道德素养的作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贯彻新《课标》教学要求,运用大单元整合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本文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导向,阐述了小学道法课堂中大单元整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法课堂大单元整合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45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道法新《课标》)为学科教学指明方向,其中,课程理念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同时,课程目标也说明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学段目标中说明“小学中学段学生要初步感知基本国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掌握交往礼仪,尊敬父母;具有规则意识,学会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知道生命的可贵”。教师要从学科教学出发,根据章节或者单元不同知识点,以核心素养为背景整合内容,充分利用契合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掌握,推动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发展,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法课堂中大单元整合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大单元整合教学是以学科目标深化理解为根本,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大单元整合教学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增加,同时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也有更高要求,在大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传统道法课堂中,教师往往会对一个知识点、一个章节进行单独讲解,没有将整本教材中有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大单元整合教学能够有效弥补以往教学中不足,教师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会有更为清晰的了解,然后再选择更契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道法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在大单元整合教学模式运用中,教师会围绕学科教材内容明确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而在当前道法新《课标》的实施中,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会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尤其是在道法课堂中,更要注重展示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学生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充分说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十分必要。大单元整合重视实践教学,道法学科本身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那么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实践以及课下实践的机会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促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形成政治认同感、法治观念和法制意识。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法课堂中大单元整合教学的策略
(一)立足核心素养,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大单元教学目标设定是大单元教学的根本,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理论知识较多,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贴合,对于认知能力发展并不完善的小学生来说,如果缺乏教学目标,那么学习很容易陷入误区。因此,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需要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此外,教师也要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设定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以目标为方向,使得大单元教学能够有序开展。
以《我们一家人》(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是本学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第一个单元,学生经过四年多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也为大单元教学实施和探究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道法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获得孝敬父母、懂得感恩、能够为父母分忧解难的能力,促进自身成长与进步。那么本单元教学目标可做如下制定:
1.引导学生懂得用心体会家人的爱,理性面对问题,主动与家人交流沟通。
2.懂得家庭中的责任分担与民主协商,逐渐形成主人翁意识。
3.了解并理解家风背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精神,懂得家风对个人成长、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并借助各种形式宣传优秀的家风。
其中教学重难点为:
1.学会理解家人各种爱的方式,体会背后浓浓的爱意,理解家人的心。学会以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方法,主动沟通并化解矛盾。感受家庭的美好和幸福,形成家庭责任感。
2.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关心和帮助家人的方法,真正做到学习并践行家风,促进自身成长。
3.帮助学生体会优秀家风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理解优秀家风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础,从思想上形成学习和传承家风的自觉意识。
此外,本单元是本学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学生大单元学习的第一步,那么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就要为学生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可应用探讨交流、教学情境、实践活动、课堂游戏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教学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探究分析整合,重构单元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会依据教材安排,逐步实施教学,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较为零散,会导致学生无法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在大单元整合教学下,教师就可以探究分析单元知识内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整合,将有联系性的部分放在一起同步教学,如此既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接受完整性、系统性的知识,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大单元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助力核心素养培养。
以《我们的公共生活》(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共有大家的“朋友”、生活离不开规则、爱心的传递者几部分内容,那么大单元整合教学模式运用下,教师就要重构教学内容。
《大家的“朋友”》一课中的第一节为认识我的“朋友”,其中介绍了小区、村庄、街头、公园中,许多为人类生活默默做出贡献的设施,有躺椅、垃圾桶、公用电话、街道指示牌、公厕、路灯等,教师可以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应图片,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入手,明确这一部分教学的重要性。然后借助问题:“既然这些设施都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么我们是不是要保护它们不受到伤害呢?”引入《生活离不开规则》中第一部分“生活处处有规则”,使学生思考这些公共设施是否有管理措施。例如,公园的花坛中,有爱护绿化禁止采摘的标语,休息长椅上也有不随意毁坏的标语,草丛中也有注意卫生、爱护设施的标语。
探究分析单元教材内容之后,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其重构、整合,能够让大单元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以及学习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参与学科学习的积极兴趣。
(三)聚焦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是2022版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中强调的内容。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等因素,在大单元整合教学的开展实施中,教师要秉持以生为本原则,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设计启发性学习任务,指引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我们一家人》的单元教学中,本单元以家庭生活为主题,设计了三个章节内容,不仅聚焦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也逐渐引入了理解、践行和谐家庭的几大要素,最终以优秀家风的传承为总结。本单元学习中,学生能着眼家庭,心系国家,有助于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为了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学习任务将分为导学任务和探索任务。
导学任务在预习环节发布,具体为:
1.认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了解自己与家人不同的处理问题方法,理解不同形式的爱,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处理家人之间的矛盾。
2.从自己的家庭入手,思考能为家庭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家人,关心家人,学会责任共担。
3.查阅资料,了解不同时期的家风,理解优秀的家风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分析优秀家风对于个人成长、社会风气的影响。
探索任务在课堂教学发布,具体为:
1.相互理解,体会家人之间的爱。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借鉴四心沟通法,建构和谐的家庭关系,分析、理解家人之间无法言说的爱。
2.交流反思,承担家庭责任。以“家庭民主生活会”为主题,引导全班学生交流,明确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同时设计几个常见的家庭问题,协商寻找解决方案。
任务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推动力,大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学习任务,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强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
(四)设计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学习体验
大单元整合教学强调教学实践性,而且探究性学习、实践性教学也不能局限于课堂中,围绕着核心素养的内涵意义,大单元教学也应当围绕任务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实践基础上,走进社会生活,在课外实践体验中,提高自身的能力以及核心素养。
以《让生活多一些绿色》(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实践教学为例,教师以“白色污染”为主题,在课堂中开展了“塑料制品具有极强的污染性,但是也给生产、生活了便利,塑料制品的运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的辩论实践活动,正方为塑料制品的运用利大于弊,反方为塑料制品的运用弊大于利。
首先,学生可进行为期2分钟的讨论交流,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自己的座位,正方在教室左边的位置,反方在教室右边的位置,之后,以5分钟为时间限,总结整理自己的观点。正方学生先阐述自己的观点:生活中塑料制品随处可见,虽然对于环境污染性较大,但是塑料具有很好的阻电作用,所以电线电缆外皮都是塑料,而且它的包容性也很强,因此我们食品外包装一般都是用塑料制成的。
反方学生开始反驳:正方辩手,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废弃塑料需要一百年到两百年的时间才能降解,而且塑料降解过程中要被掩埋,也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由于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导致海洋中遍布塑料垃圾,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
你来我往、不甘示弱的观点阐述也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辩论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引导,避免出现思维跑偏、辩论内容不契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情况出现。
辩论活动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本单元知识,在课后实践活动中,教师可运用调查的方式设计区域内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环境污染调查、变废为宝等多元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走进生活、走入社会开展实践调查,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实现知行合一,也能够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真实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情境中形成正确的学科认知,探究学科知识。以大单元为中心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也能够建立单元问题体系。教师需要在情境中设计阶梯性教学问题,通过真实的教学情境以及阶梯性教学问题,学生能够跟随教师引导,在问题分析、解决中,一步一步走入单元知识学习中。同时,真实化的教学情境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也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例如,在《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之前设计了两个问题:“你知道哪些风俗呢?”“你知道的这些风俗都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意愿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陷入了思考,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很快说出生活中以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风俗,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简单说出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想法,而大部分学生对此不是很清楚。
然后,教师播放了一段关于小孩抓周的视频,为学生创建了一个教学情境,然后设计问题:“帮助我们成长的风俗都有哪些呢?”那么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就可思考这个问题,学生在讨论交流后得出:这些都是与我们成长有关的风俗,也体现出了长辈对于晚辈的关爱,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问题的提出以及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充满了兴趣,随后教师运用课件展示了鼠、牛、虎、兔等十二生肖的图片,并将学生分为适合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与十二属相相关的故事、传说、风俗,然后每个小组进行依次的展示发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小知识。学生在了解十二生肖之后,教师展示问题:“你家中是怎样给老人祝寿的呢?”引出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通过举手发言自主表达的方式,说一说自己在家中是怎样尊老敬老的。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要明确大单元整合教学具有的意义,然后立足核心素养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探究分析整合的方式,重构大单元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设计实践性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对大单元教学展开深入研究,探索更为高效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凤《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探索》,《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
[2]庞慧、魏晨曦《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大概念教学实践研究》,《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年第1期。
[3]王树君、刘伟琰《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单元整合教学实施路径探析》,《山东教育》2023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