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式课堂教学通过“情境引入,发掘优势”“个性分工,放大优势”“平台展示,提升能力”的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增强自信,收获能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激发学生潜能。教师在合作式课堂中要活用各种教学策略,创设“挑战式”任务,引导学生参与;设计“沉浸式”活动,引导学生互动切磋;鼓励“融合式”评价,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优势成长。
关键词:优势成长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30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合作式课堂的目的是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以此实现学生成长的课堂模式。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合作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笔者从学习的合作性维度入手,通过构建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凸显主体,开放心灵,张扬个性,释放潜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发展,促进学生优势成长。
一、合作式课堂教学对学生优势成长的价值分析
为实现优势成长,需要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恰当运用学生的优势,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优势,提升学生的能力。合作式课堂作为一种注重学生间互助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共同学习、探索和成长的平台,从而促进学生在多个方面的优势发展。剖析合作式课堂教学对学生优势成长的价值,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合作式课堂。
(一)激发兴趣,主动参与
合作式课堂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成为他们持续学习和优势成长的重要动力。合作式课堂促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有助于建立更加平等和互动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二)增强自信,收获能力
合作式课堂教学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收获多样的能力:通过分工合作、相互支持,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寻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贡献被重视,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三)提供平台,助力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和优势,合作式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合作任务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角色和工作,这不仅能够发挥他们的优势,还能够鼓励他们进一步发掘自己的潜能。
二、促进学生优势成长的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合作式课堂教学对学生优势成长的价值进行分析,我们以合作学习为基础,依据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结合优势成长理论,创设了促进学生优势成长的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合作式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个人优势,主要由以下三个板块组成。
(一)情境引入,发掘优势
在课堂伊始或布置课堂学习任务之前,教师创设与现实生活或学科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个人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
(二)个性分工,放大优势
在合作式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或教学活动,运用观察、测试、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优势评估。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合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发掘和放大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能够学习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三)平台展示,提升能力
在合作学习之后,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提升能力的平台,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实现优势成长的目的。
三、促进学生优势成长的合作式课堂教学策略
结合“发掘优势-放大优势-提升能力”的课堂模式,我们在合作式课堂中可以活用各种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优势成长。
(一)“挑战式”任务,人人参与
在合作式课堂中,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识别自己的优势,挑战自我,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1.依据目标,设计任务
教师要学会思考,钻研教材文本,吃透课文内容,确定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对自己的学生要有所了解,充分分析学情,明确教学重难点。聚焦文本,应关注重点,击破难点,明确小组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可以围绕课堂的主问题进行研究,以此来确定小组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明确课堂目标后,再根据这些目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2.细致分工,明确任务
合作式课堂中,学生需要细致分工,各司其职,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引导者至关重要。教师要善于培养“指挥者”,也就是小组长。小组长不仅要具备合作学习能力,还必须有充足的团队意识,能够引导同组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长作为一个“观察者”,要观察组内伙伴的情况,确保所有组员参与讨论。其次,组长要成为“组织者”,善于根据组内同学的优势,分配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最后,组长还是合作学习中的“协调者”,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或是矛盾,此时组长需要协调组内成员关系,处理各种矛盾,让合作学习有序开展。当然,组长并不是固定的,否则,其他组员的能力无法得到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组成员之间渐生默契,这时可以观察并选择其他组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都很喜欢当组长。在引导组员,担起重任的过程中,学生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实现优势成长。
在合作学习时,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任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思考问题,养成合作学习好习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
如在教学语文三下《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合作学习任务:(1)组内合作,认识生字词;(2)组长安排,选择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组员互助,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三个小任务,明确且清晰地展示了合作学习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知道要做什么,从而有目的地去完成,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3.过程监控,调整任务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任务进度和完成情况。通过巡视等过程监控的范式,了解学生在任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任务安排,根据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适当提高要求或是降低标准。
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贴近学生,学会弯下腰倾听,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应该观察并对学生的讨论并进行及时指导,加强师生互动,指导并不是告诉答案,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在小组分享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成为“旁观者”,也要参与到学生的分享之中,可以适当指导并补充。
(二)“沉浸式”活动,互动切磋
在合作式课堂中,教师要创设真实、情境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沉浸式”地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和深度,让学生在互动切磋中放大自己的优势,运用自己的优势,实现优势成长。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在合作式课堂中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创设情境首先需要明确情境的主题,确保它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情境要来源于生活,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好奇心。在确定了情境主题后,教师应设计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任务。
如教学德法三下《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时,本课目标是通过寻找校园里的足迹,体会在学校生活、活动、学习的快乐,提升幸福感;通过观察与记录,发现他人与自身的闪光点,意识到优势成长的重要性。根据目标,结合本课教学主题,笔者创设了跟着龙狮娃逛校园的情境,将课堂中的话题与我校的校园文化“龙狮精神”结合起来。在话题三“我是龙狮精神推荐人”的教学中,为引出学习任务,笔者创设了情境——湖小德育处的教师们看到我们班孩子们的优秀表现,想请你们做我们学校的代言人,请在明年九月开学时带着即将来到我们湖小校园的新一批小朋友们游览校园。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表现及优势得到了认可,变得更有自信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任务中。再出示合作学习任务,学生能更有自信地识别出自己的优势,更好地运用优势,完成学习任务。
2.资源支持,方法指导
在合作式课堂中,为了帮助学生放大自己的优势,顺利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教师要给予学生丰富的资源支持,引导学生运用资源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合作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先扶后放”,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方法指导,有了学习方法的依托,合作交流自然不在话下。
在教学语文二下《小毛虫》时,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笔者首先选择指导学生学习小毛虫变化的第一阶段,指导学习方法,找关键词,想象画面,抓住标点补白,丰富文章内容,感受小毛虫的特点。掌握学习方法之后,方便学生进行接下来的合作学习。接下来的第二阶段,笔者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运用刚刚掌握的学习方法——找动词、想画面、抓标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笔者出示学习任务:(1)读。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6段。(2)想。小毛虫有了哪些变化。(3)画。圈画出关键词句。(4)说。说一说你看出这是一只("")的小毛虫,为什么。经过指导,学生在学习小毛虫的第二阶段时就顺畅多了,能够自主地寻找关键字,想象画面,体会小毛虫的特点。
3.提供平台,展示分享
合作式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分享的平台,帮助学生放大自己的优势,促进优势成长。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展示活动,如小组讨论后的汇报、主题演讲、研究项目的展览会等,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在教学语文六下“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单元时,笔者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搜集整理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组的学习成果。有了这个平台,学生愿意展示自己,在小组中,他们自主分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学习情况,确定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开展活动,有的擅长创编小诗,便完成文学创作相关任务;有的发现自己擅长搜集整理资料,于是就做好资料整理工作;有的认为自己理解能力强,便解读资料,帮助其他组员理解内容。在课堂展示环节,笔者请每一组上台,分享小组合作成果,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与鼓励,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满满。
(三)“融合式”评价,及时反馈
在合作式课堂中,为了有效促进学生优势成长,我们需要构建“融合式”的评价体系,及时反馈,以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表现,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
1.依托支架,多维反馈
我们可以借助评价支架反馈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如评价表、问卷等。这些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更清晰地了解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从而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评价支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多维度的反馈,包括对学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多维度的反馈,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丰富形式,多元评价
为了丰富评价形式,我们可以引入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评价结果。
3.持续优化,多样创新
为持续优化评价体系,我们需定期反思评价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如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分析评价结果等方式。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不足,帮助我们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我们还应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创新。鼓励教师尝试新的评价方法,分享最佳实践和创新案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一种开放的反馈文化,鼓励学生、教师和家长间的沟通与协作。
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更让学生在与同伴的相互协作中,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优势和潜能。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发掘并放大学生的个人优势,能够构建合作式课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勇军、沈建忠《合作式学习的应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吕建国、徐浙宁《合作式学习与“三维”激励——学习中的人际关系格局与心理健康》,《人民教育》1999年第4期。
[3]宋艾琳《基于合作学习背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教学质量管理研究网络论坛——社会发展与管理分论坛论文集》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