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度学习指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自主学习,利用现有掌握的知识构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刻领会学科真实内涵,培育思维特性的学习方法。深层学习理念与核心素养高度契合,是推进教改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挖掘单元主题,建构文本价值;设计智慧情境,深化学习行为;依托以问启思,训练高阶思维;强化审美体验,引发人文情趣;利用思维导图,搭建知识支架等策略,实现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品质语文课堂建设。
关键词:深度学习语文课堂语文教学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24
当前学生浅层次学习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教学的碎片化,这与深度学习强调的学生主体思考的重要性、提倡的主体主动参与度以及关心学生成长的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缺乏有效途径和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深层次学习。深度学习不仅要求自我反思,还强调对知识的批判性学习和思考。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提高自主能动性,主动探索和思考。当前国家对语文教育的目标明确提出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教师在课堂创新教学中需要明确的方向。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在价值取向和立足点上高度一致,因此,通过深度学习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深度学习的核心在于培育学习者的核心素养,旨在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要挖掘单元主题,建构文本价值
核心素养对语文课堂教学形态有积极深远的影响。在规划教育未来的过程中,我们采纳了一种全面而深远的大单元设计理念,旨在打破传统保守的教育模式,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这种理念强调语文学习的本质回归,即通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真实体验的学习方式,来实现“明德育人”的根本任务。
为了落实语文深层次学习的需求,我们必须超越单一的知识点分散练习和独立课文教学的线性模式。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维度构建单元结构,这不仅拓宽了语文教育的视野,也为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定的语文单元主旨要求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这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它要求学生从知识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自主的批判性继承学习。通过这种深度学习的单元主题教学活动,我们致力于改变当前语文学习中知识点琐碎、教学内容分散割裂的现状,实现单元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独篇经典文章的深层次学习,是有代表性的文章或者主题立意鲜明的文章单元性学习主题。如,《慈母情深》从环境和人物两个要素进行描写分析,梳理母亲外貌、语言、动作,逻辑清楚、层次分明,深度探究文本中表现出母亲的“慈”“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崇敬、热爱和感激之情。文本中母亲的不同画面,“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穿过一排排……,看到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递进式的画面、情节能够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感受慈母情深。
在编排教材时,我们采取将主题相近的文章整合为一个单元的深度学习策略。这种教学法从单一的课文阅读扩展到包含多篇相似题材文章的综合阅读,旨在为学生提供关于特定主题的广泛阅读材料。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中,通过精读《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以及略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三篇围绕“父母之爱”这一核心主题的文章,构建了一个内容丰富的学习模块。该单元以“与生俱来的血脉相连的温暖和爱”为主题,精心挑选了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文本。通过这些文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和场景设置来传达深厚的亲情,还能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爱的多样性和深刻性。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助于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并深化对家庭情感价值的认识。
单元整合下的多文本阅读学习,要求教师把单元内的文章作为材料,把教材看作一种模板,深度透彻分析教材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同一类内容的教材开展活动,深入分析,提炼出类似的创作表现手法,促进学生丰富自身知识体系找出文章的共性。比如,在教学鲁迅的《少年闰土》时,可与鲁迅先生其他写人作品作比较,找出共同点,深度学习文章,例如《孔乙己》《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
二、设计智慧情境,深化学习行为
“情境”在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提到,强调情境在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情境在素养立意导向下课改中的重要性。新《课标》要求在课堂内容的选取中,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价环节均要重视情境的作用,倡导课堂教学活动应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有助于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持续探索思考,完成知识的转接融合。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核心环节,尤其强调对课文中关键部分的深入理解。教师应设计有利于学生吸收知识的情境氛围,通过充满情感与文学性的文本表达来营造这样的环境。语文课堂应当成为自主创造、合作学习和探究思考相结合的空间,旨在激发深度教育的发生。相应地,学生需全身心投入于教师精心构建的情境之中,细腻体会语言的魅力。鉴于小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成长阶段,为了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应当充分利用智能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并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此外,为了促进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还可以预设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以满足语文课堂教学模拟的需求。例如,在教授《太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关于“太阳”运行轨迹的具体场景,利用视频动画和背景音乐将太阳的运动过程生动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虚拟技术所构建的世界里,近距离接触“太阳”,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空间关系、宇宙间天体运动的规律以及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太阳运动的情景,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得书本上的文字变得更加鲜活起来。当学生们能够在脑海中形成声音与画面时,他们就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想要传达的意义。
三、依托以问启思,训练高阶思维
思维是人脑特有的行为语言,是对真实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的一个过程,看不见且无法触摸。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剖析、评价及创造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深度思维作为一种高级认识能力和水平,其核心在于通过高阶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推动其认知层次的深化与拓展。教师应巧妙运用问题策略,以问启思,借助高阶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驱动力,引导学生的思考向更深层次、更广阔的领域延伸。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高阶思维训练的同时,教师需兼顾学生的共性成长与个性发展。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应设置基础问题以巩固其基础知识;而对于思维活跃、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则应适当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高阶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具备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充满思维张力,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总之,教师应利用问题策略,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阶段和需求,使每一节语文课堂都能成为学生知识增长和思维提升的平台,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学习收获与成长。
《慈母情深》一文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对母亲辛勤劳动的场景的细腻描绘,作者展现了自己向母亲要钱购买书籍的心路历程。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母亲辛苦付出的深刻感受,也反映了他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教师围绕这一主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作者为何需要钱?”“作者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以及通过分析文中对母亲工作场景、外貌特征、动作和语言的描述,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作者会“鼻子一酸”。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超越表面文字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情感与价值,从而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慈母情深”,并将其转化为更高层次的思考问题。在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后,学生们能够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并感受到母爱的力量。此外,课文中的“小练笔”环节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经历,探索文中“鼻子一酸”的情感来源,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活动不仅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锻炼,更是对他们情感表达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整个教学过程强调了培养学生高级认知技能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形成以发展高级思维为核心的学习目标。通过围绕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感恩父母,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对于社会现象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这种方式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知识获取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触动与成长。
四、强化审美体验,引发人文情趣
小学语文具有的“人文性”特点表现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对个人尊严和价值的维护、追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通过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情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情感共鸣。语文学习不仅强调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鼓励他们真诚地表达个人喜好、厌恶、同情及追求等复杂情绪。鉴于每位学生的成长背景各异,其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对作品深刻理解的优势,设计情境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知或模糊概念。例如,在教授《泊船瓜洲》一诗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描写了作者内心对于归乡之路遥远而渴望的心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解读这句话背后蕴含的情感,并鼓励大家分享各自独特的见解。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能够从多角度理解诗句的意义,进而体会到诗人创作时的心情以及用词造句之美。此外,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深层次的美好之处,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总之,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小学生的审美鉴赏力的同时,也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系。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一个拥有广泛兴趣爱好且具备良好品德修养的人。
五、利用思维导图,搭建知识支架
知识的传播不能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应该成为一个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理解、分析和综合提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深度学习强调的是知识的构建,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思维的可视化是通过图式技术将原本抽象的思维过程——包括思考的方式和路径——清晰地展现出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够将分散的知识点和概念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复合型概念体系,并促进他们对知识结构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探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应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对学生学习层次和状态的评估,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思维空间,确保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能精准地指导学生的深入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进鲁迅”的学习中,可以围绕“民族魂”这一主题构建思维导图。通过深入分析《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还能深刻感受到他的精神风骨,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同时提高阅读效率,使他们能够高效地吸收知识。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过程中,教学呈现出很多全新的方法及思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吸收和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将深度学习的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从而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学习到语文学习的本质方法,进而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在基于深度学习理念构建的高品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挖掘单元主题以揭示文本深层价值;设计富有智慧的学习情境以深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依托问题启发式教学来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强化审美体验以激发学生的人文情趣;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搭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参考文献:
[1]王婷《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设计——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为例》,《教育观察》2020年第43期。
[2]张荣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与实践路径》,《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10期。
[3]陈培达《深度导入:指向语文要素的课堂学习起点》,《语文建设》2020年第4期。
[4]李艳云《自主先学促进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10期。
[5]施云《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简趣”课堂》,《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本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高品质语文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GH14-21-L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