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2024-12-13 00:00:00陈其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语文

摘要: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涵盖古今中外。小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起始阶段,在该阶段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体验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基于此,本文就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展开探究,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牢铸民族文化根基奠定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融合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2.01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多元性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还蕴含着深厚的道德理念和智慧。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正处于知识、情感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助力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传统优秀文化渗透到课堂中,对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以及未来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资源,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古人的思想精华,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情怀,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古代诗词歌赋,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传统文化中的修辞、句法、韵律等元素也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精神,理解先辈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这种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更加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最后,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事,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并且,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也可以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能够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路

1.以汉字作为切入点

汉字作为承载中华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石,对小学语文教育具有根本性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剖析汉字的结构、发音、意义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生动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节《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基本的“草”字入手,解析其构字原理、原义与引申义,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文章中“草船”“草人”概念的由来与内涵。进一步介绍与“草”相关的成语和历史故事,像“草木皆兵”“草船借箭”,使学生领略汉字背后蕴含的丰富智慧和深远意境。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字认知水平,还能激发他们探索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2.以经典作为立足点

古代经典作品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精髓,这些经典作品是小学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当善用这些经典,摘取其中的精彩章节,引领学生领略传统文化之美。例如,在给学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时,教师可引用《论语》中的“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作为引子,讲述孔融的家庭背景,以此增进学生对孔融人格的了解。此外,展示《二十四孝图》中的“孔融让梨”图画,使学生直观感受故事情境,强化对该传统美德故事的记忆与理解。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以兴趣作为支撑点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应在课程设计中融入趣味且具挑战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以《诗经》教学为例,其操作步骤如下:开展“诗经接龙”游戏,鼓励学生接力背诵《诗经》中的佳句,借此加深记忆并熟悉经典内容。同时,举行“诗经创写大赛”,引导学生在模仿与创作诗篇的实践中,亲身感受《诗经》中蕴含的情感与美学意境,此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有效提升了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现状

1.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较低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受传统观念束缚,常陷入机械记忆的模式,不仅加剧了学生学习负担,还使得学习过程变得乏味,难以达到深入理解和有效掌握知识的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因此受到影响。古诗文及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别,加之小学生文化积淀有限,学生在解读这类文本时常感吃力,这种状况非但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还可能影响其学习兴趣。因此,在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教师亟需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才能改变僵化的学习状态。

2.传统文化教学渗透与实际脱节

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传统文化孤立于现实生活之外,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实现文化的深层次融入。同时,教师未能充分发掘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造成教育资源的局限,无法有效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学时期是学生生活体验积累和道德品质提高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当把握这一契机,将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促进其品格的塑造与发展。

3.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效果不理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课堂主要由教师掌控,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自主探究与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严重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尽管教师偶尔组织实践活动,但也常因种种限制而流于表面,未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实效。

四、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1.引入与文章有关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意蕴。教师应聚焦于教材的主题思想、语言风格,巧妙融入与课文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元素,以达成这一教育目的。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节《纸的发明》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化解读。第一,把握核心思想,课文讲述纸张发明的历史,凸显蔡伦的创新精神及其对历史的贡献,体现古人的智慧光芒。第二,分析语言特色,本文使用简练明确的语言,穿插“公元前150年”“上百种”“超过300年”等具体数据和事实,展现了发明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也是中华文化特质的一部分。第三,体会情感内涵,文中满载着对蔡伦发明成就的真诚赞颂和深切感慨,诸如“他是杰出的发明家”“我们应铭记他的贡献”等表述,旨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石,并且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在授课过程中,应当细致探索教材选取的内容、组织架构及注解说明,以此来提炼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粹,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实现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挖掘探索。首先,对教学素材来源背景进行挖掘时,指出《姓氏歌》是一首悠久的民谣,映射出中国姓氏的由来与演进历程。其次,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姓氏歌》这一节内容被划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了姓氏的起源、分类以及数量,彰显了姓氏多彩多姿的特点。最后,文中对特定姓氏如“姬”“姜”“姚”,以及术语如“姓氏之始”的详尽注解,不仅阐释了它们的意义,还穿插了相关的历史典故,深刻揭示了姓氏背后的文化意涵及民族特性。通过这样的分析,教师能清晰识别并利用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坚实的后盾。

3.在传统节日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充实学生的精神家园至关重要。因此,教师需依托涉及传统节日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认知节日习俗与文化精髓。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3第9节《端午粽》课文教学为例,将传统节日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揭示端午节的历史背景,通过讲述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先贤的故事,及其与之伴随的习俗,如划龙舟、食粽子、佩戴香囊和悬挂菖蒲等,让学生掌握节日的起源与传统。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实践参与节日庆典,组织包粽子、制作香囊、解灯谜等课堂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和欢乐气氛。最后,深入领会节日文化深意,借由解析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强调其中蕴含的“忠诚爱国”“坚韧不拔”及“团结合作”等价值观,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4.在诗歌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情感与文化精髓,以其精炼雅致的语言展现了独特的美学价值,是学生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应紧密结合诗词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深切体会诗词中蕴含的高尚品德与精神追求。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石灰吟》这一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将诗歌教学融入传统优秀文化过程中时,可以采取分步骤实施的方式。首先揭示诗的背景,借助视频资料呈现《石灰吟》创作情境,辅以诗人于谦的生平介绍,帮助学生贴近作者心灵,深刻理解诗词的深层意义。其次,通过实践活动沉浸体验,安排朗诵、鉴赏及创作练习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感受《石灰吟》的语言韵律与艺术之美。最后,深入挖掘文化意蕴,解析《石灰吟》中体现的“坚韧不屈”“清正廉洁”与“忠诚坚定”等人文价值,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认知与记忆。

5.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载体,其发展历程与国家民族的过往紧密相连,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因此,在识字教学环节,教师融入汉字的起源与变迁讲解,对于学生认识文字演进轨迹、领略汉字独有韵味,以及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文化重任至关重要。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课文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不同的识字教学设计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汉字外形与构造,逐步揭开从甲骨文、金文直至篆、隶、楷的字体演变的神秘面纱。在体验汉字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举办书法竞赛、成语接龙或字谜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实践中增进对汉字的认知,同时拓宽汉字学习的视野。此外,深入挖掘汉字的文化深度,依据字义及其背后的故事,阐述“忠”“孝”“仁”“义”“礼”等汉字所承载的道德观念与高尚情操,启发学生形成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

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相信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会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这为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新一代青少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莲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及实践策略探析》,《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2期。

[2]李萍《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2期。

[3]马春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年第12期。

[4]钱忠岭《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三届“创新教育与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专题1)》2023年。

[5]吴心予《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策略》,《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12期。

[6]苏瑶《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3年第9期。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