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信息化转型背景下对光电信息工程实验教学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电信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中仍然存在实验室设备落后、资源不足、实验课程设计与行业脱节、双师型教师占比不足等问题,因此应该贯彻新时代育人理念,依托光电信息工程实验教学,深化产教融合,引导学校、政府、企业共同进行实验室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企业优质的科研资源、技术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依托项目来提升课程质量,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深度推动产教融合,为光电信息工程行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关""键""词]"产教深度融合;光电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企业技术资源;实验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36-0165-0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光电信息产业被誉为21世纪驰骋于信息社会的高技术产业的主力军。随着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光电信息产业不断探索高效、低碳、环保的发展路径,对光电信息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光电信息实验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应该推动校企合作,将企业人才需求融入高校育人过程中,共建实验教学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提升光电实验教学的质量,满足光电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产教深度融合与光电信息工程实验教学理论基础
(一)产教深度融合的概念与内涵
产教融合是指将产业发展与教学密切结合,促进学校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打造学校企业一体化育人模式。产教深度融合通过三个着力,即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重点促进产业需求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质是改变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通过高质量人才培养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院校专业建设与规划、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评估中,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要素,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的深度融合。产教深度融合根植于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变迁轨迹中。产业包含的要素包括土地、技术、资金、人才、金融、服务等,产教深度融合要推动产业与教育的耦合,实现协同发展,促进教育要素主动对接产业的需求,通过产业的创新和变革来反哺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结构符合某类产业的发展规律,甚至可以延伸到产业的销售链,形成立体化、融合化的价值链融合发展模式,增强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产教融合的深度融合需要动力的支持,外部社会的发展变革、产业转型和升级加速了高校转型的需求,因此在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要关注外部需求对产业的影响,把握产业的发展规律,优化基本教学配置,真正提升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如图1所示产教深度融合框架。
(二)光电信息工程实验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光电信息工程实验教学是光电信息工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前沿性、综合性等特点,关注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传递能力、处理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光电行业的工作特点、常用的工作设备,掌握光路分析设计能力、基本光学参数的测试、光学测量原理的实际应用,光电转换原理与实现,光电器件原理特征测量、光电信号的测试和处理,光纤光学原理及参数的测试、光纤传感技术与系统设计、光纤传输系统的特征与基本模块的集成,现代激光测试技术与测量系统的结构、CCD器件技术的应用与测量系统设计等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光电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多是在理论学习完成后再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多是根据课本实验步骤、实验流程进行操作,教学中理论课程比较多,实验课程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发展对学生的需求。
二、光电信息工程实验教学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平台功能落后
实验平台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础。为了提升光电与信息人员的培养,高校注重光电信息工程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但是受到资金、场地规划等方面的限制,光电信息实验基地规模相对较小,实验教学基础设施配备不足,甚至某些设备都是光电信息产业淘汰的设备,影响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实验教学中多是学科教师组织开展,他们缺乏光电信息工程行业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难以根据学生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二)学生学习需求与行业需求的差距
深度产教融合下要求四链融合,但是当前光电信息实验教学目标行业需求出现差距。光电信息行业与互联网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前沿行业具有密切的关系。光电信息行业发展中越来越注重综合型人才需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光电信息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立足岗位进行探索,推动工作的开展。但是光电信息实验教学更加侧重从单学科教学的角度进行实验设计,围绕学科教学目标进行实验教学目标的设定,忽视光电信息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致实验教学偏离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与行业需求出现了差异,不仅影响学生的竞争力,也导致大量教学资源的投入转化效果不足,影响了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双师型”教师占比不足
师资是教育的关键要素,甚至影响整个教育质量。光电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教师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速了教师转型的需求。国外“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90%以上,而我国只占到30%~40%。教师在教学实验中对学生能力和需求的准确把握仍然不够精准,无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短时、快速地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得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大多数教师日常需要承担繁重的科研、教学项目工作任务,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可能在教学设计上有所欠缺,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制订精细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延伸来看,实践经验不足的双师型教师还会在教学中遇到各种问题,无法迅速有效地连接学生需求和企业需求,无法迅速准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导致问题的积累和教学进程的延误。
三、产教深度融合模式的创新应用策略
(一)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及平台
光电信息工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涉及多学科知识,实验教学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以及平台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要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要促进校企共建合作实验室,加强对企业技术资源的应用,为培养高质量的光电信息工程人才夯实基础。如图2构建了校企合作框架。
1.合作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模式
学校育人不能脱离产业的支持,因此要促进企业参与光电信息工程实验室建设,共同制定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实验室功能、实验室运行模式,为促进实验教学的规范性、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建设合作实验室时要充分考虑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的育人目标,通过网络查找光电信息工程行业招聘信息,了解其招聘的岗位、招聘标准,从招聘中提炼核心理论知识或者技能。围绕光电信息实验工程教学,明确合作实验室的育人功能,从而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优化实验室的基本资源配置,合理划分实验室的功能区。学校和企业应该明确自身在实验室建设中的角色和定位,例如企业依据行业的实践提出应该配备的设施或者设备,学校进行统一采购或者建设,针对实验室建设提出建议,以期提升实验室教学的功能,促进合作实验平台既能开设器件和部件级实验,又能开设系统级综合实验。促进企业和高校共享实验设备、科研资源,利用合作实验室来推动企业科研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依托实验室举办校企合作交流活动,真正促进实验室成为培养应用型光电信息工程人才的支撑。
2.企业技术资源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企业广泛参与社会竞争,整合人力、资金、资源等方面的要素。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要求将企业技术资源融入高校育人中,因此要注重企业技术资源的利用,提升实验教育的成果。实验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资金资源以及设备资源等。高校要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定向培养、轮岗等方式来提升企业在光电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参与性,激发企业的内动力,促进企业为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提供资金支持,使实验设施与前沿产业实际工作运营保持一致。企业人员通常实践能力比较强,因此要推动企业与高校教师的沟通,促进企业人员积极参与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教学课程开发、实验教学评价,不断优化实验教学。另外,要将企业作为光电信息工程的校外实验基地,促进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验设备的操作,促进学生对光电信息工程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的了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日常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促进实验教学的不断优化。
(二)实验课程设计与行业需求的结合
1.实验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
针对实验课程与行业需求脱节的情况,要推动实验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促进实验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的结合。首先,围绕光电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关键能力的需求来规划实验课程内容,促进光电信息工程综合实验、光学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光纤技术与光纤系统统筹综合实验、激光测量技术与光电测试系统、CCD技术以及应用实验五大课程来整合优化实验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的对接,增强综合实验课程的体系建设。其次,根据行业前沿的变化来动态调整课程建设的内容、理论课课程结构,明确每门实验课程、每个实验设计的功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多维知识图谱,推动教学课程项目的可视化,促进学生分析已经具备了哪些内容,还需要进行哪些内容的学习。最后,应该关注课程的内容层次,结合学生所处的年级层次、学生的基础、学生的学习特点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实验课程,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螺旋式上升,以实验为依托,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企业人员以及学校教师要定期对实验课程进行评估,将课程目标与产业岗位目标、行业人才需求结合,根据评估的结果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或者重构课程结构模块,提升实验课程的应用性,通过实验课程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2.实验项目的实际应用导向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改变传统实验项目服务课程的现状,促进实验项目与行业人才需求对接,增强实验项目的应用导向,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围绕产业需求的目标来规划实验项目,注重综合实验项目的驱动,将企业真实的项目案例、科研案例引入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出各种问题,与教师、学生或者企业人员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策略,促进学生在实验项目中养成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构建从基础项目、专业项目、综合性项目、工程实验项目的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块,依托企业实践场地、校企合作实验基地来促进学生提升基本的专业技能,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对行业前沿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与企业要关注行业发展的前沿动向,分析实验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差异,不断调整实验教学的目标,优化实验教学的设计,严格落实实验教学的各项制度,真正发挥实验驱动项目在资源整合、产教融合、理实结合中的功能。
(三)“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
1.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互培机制
校企深度融合增加了对“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需求,因此,应该推动高校教师团队与企业工程师互培机制。院校需要建立课题攻关模式,引导资深教师带领团队完成企业的项目研究等,充分利用该校当前的产教融合平台的优势,进一步与外部进行链接。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入驻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整个过程应为行业专家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服务、安排合适的工作场所、提供必要的数据和材料、协助解决相关问题等。确保专家在研究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同时提高了专家对学校的认同和满意度。定期与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和反馈,了解他们对研究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计划和策略,以保持专家参与的积极性和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成产教融合,让教师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实际的企业运作模式和业务流程,邀请企业专业人士来校进行实践讲座,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制定实习计划,让教师能够参与实习过程,与学生一同进入企业进行实地实践,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与企业专业人士交流,了解实际行业需求和发展动态。组织短期的培训项目,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进行培训,提供实际案例和问题供教师学习,帮助教师了解企业需求,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校企联合培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认为应该持续推动教师的发展。院校可以定期确定活动的主题,并确保其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相符。确定参与者的范围,适当邀请专家学者、行业人士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与。合理安排活动的时间,确保与院校的教学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议程安排,采用主题演讲、分组讨论、专题报告等手段,确保活动的内容丰富、有序,能够吸引参与者的兴趣。制定详细的预算,重点关注场地租赁费用、专家讲座费用、会务费用等,制定详细的宣传方案,基于院校网站、学术期刊、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活动的主题、参与者和议程安排。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在线报名系统,方便参会者注册。确保参会者的身份信息准确,同时统计参会者数量,为会务服务提供参考。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和归档活动资料,整理参会者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为后续活动的改进提供参考。学校层面需要健全招聘与淘汰机制,为高端人才的引进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拓宽渠道想方设法招聘,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实践能力的优秀双师型人才,根据院校当前专业设置的要求,对招聘政策进行灵活的变动,例如,提高高端教师的薪酬水平,建设更加完善的学科体系。现有的校本培训和自主培训实际上周期仍然比较长,未来该校可以组织一些短期的专题培训学术研讨活动,创造条件让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积极性,结成“师徒对子”,促进骨干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作用,积极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形成线上培训、线下融合的“直通桥网络”,促进企业和教师可以在该网络中双向沟通。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遵循职场能力递进规律,以“基础—核心—综合—岗位”能力为主线,融入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等元素,结合“1+X”证书标准,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职场能力递进式”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融通培养。在开展项目式教学研讨的过程中,院校应采用实践教学分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验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不同层级,从点到面,建设“岗位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训练学生全面认识岗位要求,实施实践教学评价,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文化素质、思想品质、身心健康、科学素养、职业素养五个方面,构建具有特色的专业群素质教育体系。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管理和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四、结束语
光电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对推动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社会建设背景下对光电信息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该依托深度产教融合来提升光电信息工程的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校企合作的综合实验平台,推动实验课程体系与产业的对接,促进教师的信息化转型,将产业贯穿到光电信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光电信息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2]季跃东.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5(1):114-118.
[3]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30(1):133-138.
[4]陈裕先,谢禾生,宋乃庆.走产教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41-43.
[5]孙云飞,班建民,罗恒,等.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方案[J].高等探索,2017(S1):16-17.
[6]李晓延,贺思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研究:基于麦克唐纳尔和埃尔莫尔政策具的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3):170-176.
◎编辑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