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校出国交换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4-12-13 00:00:00吉芊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6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传统

[摘""""""要]"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深化,交换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以及挑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学校教育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目标。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也要加强对交换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的工作,积极发挥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关注自身修养,道德规范,认真学习、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创建良好的高校教育环境。基于此,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面向高校交换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校交换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高校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36-0161-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历经五千年历史的洗礼沉淀下来的魅力瑰宝。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特有的风貌,不同的传统文化共同凝结成中华民族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能够感受祖先智慧结晶的魅力,并能够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在高校,对交换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有助于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让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帮助每一位交换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高校针对出国交换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交换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在高校针对交换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优秀的德育资源,例如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重点教授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帮助,互相关爱,重视诚信,重视仁义,知道谦和礼让的重要性,要明辨是非。这些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更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根本要求。作为交换生,每一名学生都要重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将其与自身素质对照,不断反思,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这样才能很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也才能在当下多种文化交织碰撞的背景下始终坚守本国文化初心,彰显大国风范。

(二)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实力,也积极主动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交换生也在无形之中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待到学成回国后,不仅要投入祖国的经济建设,也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世界各个国家,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魅力。交换生在国外学习不仅体现了高校育人标准,也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每一名交换生都要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国外友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这一角度而言,在高校针对交换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树立更好的中国形象,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交往奠定基础。

二、对高校出国交换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持续深入推进,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在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积极丰富其教育内容,体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洗礼不断沉淀,凝聚着每一个民族的精神力以及生命力,将其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交换生自身综合品质的提升,还能让每一位交换生关注道德品质发展,关注人格健全,真正做到克己复礼。教师会为交换生讲解道德原则、文化传承、道德认知等重要思想,引导交换生在感受文学沉淀与体会文化内涵中达到全面发展。

(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传统思政教育形式枯燥,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互相融合可以拉近学生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距离,让交换生也能提高学习积极性,进而增强自身的文化传播使命感。民俗来源于人民,传承于人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由这些民俗文化不断发展而来的。例如,春节家庭团圆、清明节祭祖、中秋节思亲,这些都能展示深厚的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将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互相融合,能够让思政焕发新的活力。例如,以戏曲、诗歌等高雅艺术形式展开,可以让学生积极学习传统艺术形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武术、剪纸等活动开展起来比较容易,高校应当积极组织该类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其熏陶,增强文化意识。

(三)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途径。在对交换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时,教师也会本着这一原则。思政教育并不是独立的学科,而是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其他学科学习深度融合。交换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自身专业学科之间的紧密关系,不仅能够促进思政教育实践效果不断提升,还能够让交换生从深层次、多角度感受专业知识,从而达到全面发展。思政教师可以与专业教师构建合力,借助集体教研、备课等形式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专业发展会受思政教育的影响,从而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专题教育,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现状

(一)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一般,特别是讲解、传播能力有限

相关人士曾展开调查,发现将近60%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了解,也没有积极参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由此可见,对高校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已经具有紧迫性。部分高校设置的专门课程较少,虽然一些学生想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苦于没有相应课程。虽然有10%左右的学生有出国交流经验的经历,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出国留学几乎毫无关系。在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甚至还要借助实践活动,旅游考察,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这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较强的地域性,很多学生都只关注旅游,并不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以及传播。很显然,中国学生即使交换出国也无法向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校园活动影响力较弱、参与程度较低

虽然高校非常重视思政教育的开展,但并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分支设计相关的活动。伴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强,各种跨文化活动也开始不断丰富,一些学生热衷于西方传统节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关注较少。尤其是汉语言专业、文学类专业的学生,更没有精心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竞赛活动或演出活动,导致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形式枯燥。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虽然一些高校设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但由于资源、课时安排限制等,相对于其他文娱活动而言,并没有吸引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眼球,教育效果也必然不尽如人意。

(三)面向出国交换生的专门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在我国高校,学生关于党的教育意志、国家政治体制的理解主要来自学校开设的思政课,通常能够作为交换生出国的也只是大三或大四学生,虽然已经完成了思政必修课,但并没有将思政课教学目标与交换生责任、使命相结合。一些教师设计了防范宗教渗透、重视思想引领等课程,但并没有设计专门针对有出国交流经历或准备参加交流学习的受访学生这一群体的相关体制。虽然一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不明白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自身学习和发展结合,身处不同的文化环境,很容易使交换生自身的价值观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相关体制已经迫在眉睫。

(四)留管人员思政教育主体性发挥不足

一些高校受到办学定位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只关注交换生的规模、课程设计,并没有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这样一来,留管人员开展思政教育时,主体性无法充分发挥。另外,高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无法针对交换生开展高质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此外,教师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时,不能只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了解交换生的祖国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这样才能在对比中让交换生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此之外,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执行群体,高校管理者也要高度重视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一些辅导员只关注与交换生针对生活、学习开展交流,并没有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只是简单介绍,这样也会导致交换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不够。

(五)教育内容针对性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扎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更要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育人作用。来华交换生作为高等教育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但由于一些高校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时,没有精心选择相关资源,缺少针对性,再加上交换生每天需要完成的课业任务较多,系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难度较高。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教师更需要认真筛选教育内容,提高专题教育的实效性。

四、依托思政专项工作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出国交换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落实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专项,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项思政教育教研队伍

辅导员是思政教育落实的主要执行者,在针对交换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辅导员总体水平的提升,通过构建辅导员工作室平台,招募具有汉语言文学、传播学等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学生群体,将其成为开展思政教育的专业力量。管理者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教育培训、团队研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并将其与思政教育互相融合,使每一位交换生都能够明确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掌握尽可能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另外,思政教师也要与专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合力积极更新思政教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借助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认知,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特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之前,教师首先应当明确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即学生必须了解中国文化,继承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文化,自觉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学生不仅要具备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高校应当开设专门思政教育辅导员工作室,让辅导员对民族文化、地区文化、校园文化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上设计校本课程。通过教师专业的讲解、学生实际的操练以及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相信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这样能够让学生深刻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也能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三)开拓具象文化载体创新思路,开发传承文化经典的文创产品

活化文物遗产以及古籍等古老文化的印记,是当下高校思政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交换生而言,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要学习教材中的理论内容,又要从各种文创产品中感受文化经典,增强审美意识。例如,高校可以开设手工文创产品活动课,让学生真实参观实物,动手制作产品,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手中的涓涓细流,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的成就感。文创产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可以将其作为伴手礼赠予国际友人,也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上为学生一一展示,拉近学生与文创产品之间的距离。例如剪纸、茶叶、书法、书签等,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互相交换,既能够将民间美术、民俗文化进行传播,又可以将其作为现代生活日常工具,达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建设文化育人的留管教师队伍

留管教师队伍要明确自身教育使命,作为交换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不仅要关注交换生日常学习行为、生活习惯,也要与管理人员、教学人员、辅导员合力为交换生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现阶段,我国高校留管教师队伍呈年轻化趋势,这样虽然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和交流,但由于年轻教师缺少社会经验,缺少理论知识储备,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因此,管理者需要积极建设文化育人的留管教师队伍,提升其文化教育水平。每一位留管人员都要认识到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并积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践行。

(五)构建逐级递升式文化教育内容体系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的教学效果。学校管理者应当构建教师专业团队,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等多个角度入手,通过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筛选优质教育内容,根据每一位交换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语言水平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文化教育内容。例如,留管教师为学生讲解山川地貌、历史演变;语言专业教师可以为交换生讲解语言文学、哲学思想。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结合高校自身发展育人目标进行加工创造,使教育内容形成体系,并连贯性开展。在开展校本课程时,教师应当本着理论、实践互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为学生讲述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异国他乡的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避免受其影响。在文化教育内容筛选和汇总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个人职业观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既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又能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资源学习积极性。

(六)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专题教育活动

第一,历经五千年岁月洗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其中以传统节日最为喜闻乐见。交换生应当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高校教师可以联合学生社团,结合盛大节日开展多种多样的传统节日活动。例如中秋节一起做手工月饼,开展嫦娥奔月课本剧表演活动,一起动手制作灯笼,赏月思亲,另外还要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有所了解,例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这些都能够丰富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丰富学习体验。

第二,学校应当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课程。高校应当立足育人目标,结合交换生的实际情况,开设各种各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例如茶艺、剪纸、戏剧、经典诵读、书法等。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互相交流,与同学互相探讨,从多个角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存在形式,深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这样一来,当走出国门进行学习时,这些文化教育课程能够真正成为学生深厚的文化基础,避免学生受到他国文化的影响,真正提高交换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

(七)重视开展针对交换生家长的组织和宣传工作

一些学生一旦到了国外就会比较松散,国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就出现鞭长莫及的局限性。虽然出国交换生根在中国,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会与父母保持密切的联系。为此,高校可以积极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多多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变化,父母遇到各种困惑或问题也可以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这样能够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此外,社会相关团体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新媒体技术集中将交换生的家长汇聚到平台上,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若出现问题,及时与高校思政人员取得联系。高校也可以与专家进行研讨,针对出国交换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教材,让学生有辨别能力、反驳能力,时刻对国情关注以及了解,将与祖国的情感纽带牢牢扎根在心中。

综上所述,高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面向交换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紧跟国家教育发展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深刻认清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并与各相关人士合力探寻优质专题教育方式,这样才能真正提升高校办学水平,也才能鼓励交换生在出国学习的一学期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国家,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多彩魅力。

参考文献:

[1]厉婧瑶.中国高校赴美交换生的跨文化交际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

[2]陈雪儿.互惠学习背景下中国交换师范生对师生关系认识的变化研究:基于RLTESECC交换师范生项目的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20,8(1):8.

[3]李玥.以文化内容为中心的对外古代汉语兴趣课教学探究:以浙江大学-哥本哈根大学交换班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6.

[4]张梦然.基于中国交换生性格对其在交流项目中跨文化经历影响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5]刘婷婷.中俄跨文化师生交际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8.

◎编辑马燕萍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