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战略下大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2024-12-13 00:00:00吴海松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6期
关键词:创新型强国战略

[摘""""""要]"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加剧,我国正处于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的关键时期。在此过程中,大学承担着培养更多创新领军人才的使命,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探究大学如何建立与完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入理解和掌握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强国战略的演变,对于当前和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价值。

[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大学;拔尖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36-0173-04

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重大战略,有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指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时刻突出人才培养地位,着力培养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而大学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管是办学理念、学科特点,还是隶属属性都独具优势,能够不断提升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21世纪初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发展至今已经取得明显成就,国家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效能的增强。

一、人才强国战略下大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

我国自2009年提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将创新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落地代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学的主要教育任务。随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名单的先后公布再一次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参考。“强基计划”的提出也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校考试招生制度[1]。不管政策的变化如何,人才强国战略的精神和目的越来越凸显,对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2]。

(一)能够助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拔尖创新型人才能够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国家带来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引领下,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实施的核心。大学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有责任响应这一战略需求,培养能够支撑国家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深海探测等领域的突破,这些成就背后,有赖于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贡献,他们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大学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即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挑战、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这不仅是大学的责任,也是对社会、对国家的承诺。

(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可以有效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对高端人才的争夺愈发激烈。培养拔尖的创新型人才是提高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能够为国家带来科技、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竞争优势。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高层次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争夺的重点,我国通过大学的平台,培养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领导力和创新力的人才,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大学担负着培养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任务,这些人才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3]。因此,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方面,教育目标不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能够自主进行科学研究、解决复杂问题、引领科技进步的领军人才。

二、人才强国战略下大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一)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先导

科学的办学理念要求大学的发展目标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相一致,既要充分发挥大学自身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客观考量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内容与国家战略同步[4]。大学教育要接轨国际标准,同时强化自身的独特性和特色。国际性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科研合作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而特色性则是指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家特定发展阶段需要的教育模式和研究方向[5]。

(二)改革创新是灵魂

制度创新是推动大学发展的基础,包括教育政策的更新、管理体制的改进,以及学术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创新。制度创新旨在创建开放、灵活、高效的教育环境,鼓励学术自由和探索精神,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制度保障。创新人才管理模式,意味着要从招生、培养到就业各个阶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路径,包括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选择、职业规划指导以及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教育理念的创新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跨界能力。

(三)将满足社会需求作为评价标准

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需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对接,重点培养在科技、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等领域具有战略视角和实战能力的人才。大学的培养体系应紧跟产业升级的步伐,培养能够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包括对市场需求动态的敏锐洞察力,以及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不断自我更新和适应的能力[6]。每位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职业发展愿景,在人才培养中,大学应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路径和灵活多样的学习选择,以帮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四)将现代化治理作为根本保障

现代大学治理需要以服务师生为本,满足教师教学和科研的需求,支持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这种以服务为导向的治理理念要求大学管理层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教学和科研支持的效率和质量,以促进学术创新和人才成长[7]。大学治理还应以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确保教育服务和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市场和产业需求。需要大学进行战略规划,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研究方向,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大学治理必须具有科学性,基于数据和事实进行决策,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提升管理效能。同时,治理还应具有前瞻性,能够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大学的长远发展制订和实施战略计划。现代大学治理还应体现民主原则和法治精神,在决策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师生意见,保证决策的透明性和合理性。同时,治理过程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所有管理活动合法、合规。

三、人才强国战略下大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路径

大学要按照国家实施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部署,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改善选拔方式,优化培养模式,创新教育过程,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高度融合。

(一)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引导,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

1.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和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科教融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科研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提升教育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大学首先需要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这意味着培养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育。科教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将学术研究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和课程体系,确保教育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或者将产业最新的问题和挑战带入课堂,促使学生理解并参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高校还要充分发挥科技竞赛的牵引作用,通过参与竞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科交叉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大学能够在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下,建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具有广阔视野、深厚知识基础和强大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复杂化,传统的单一学科已难以满足解决跨学科问题的需要。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也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学科交叉可以促进不同知识领域的融合与创新,培养能够跨学科工作和创新的人才,且这样的人才更能适应未来复杂问题的解决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创新学科交叉的组织形式有学院合作模式,即采用两个或以上的单一学科联合共建学科交叉组织机构,这种模式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形成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教师联合聘任制,即通过组建“复合型”教师队伍,即教师可能同时属于不同的学科背景,这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视角理解问题,激发创新思维。重构课程体系,即课程体系应充分利用科研项目和生产实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创新。在学科交叉的教育模式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实验的训练不应分离,而应互相渗透和补充,大学应通过实验室工作、实习实训、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将学生置于接近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专创融合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大学要勇于打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壁垒,让二者实现深度融合。这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思考专业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当然,二者的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进行复杂的、系统的改善,教师要按照实践赋能的原则,本着理论实践互相结合的要求,让专业教学从单一知识传授向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功转变。关于课程的建设,也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进行。大学要始终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做好课程的设计工作、组织工作和实施工作。例如,通过加入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了解创新创业内容。当然,课程设计、内容选择、方式创新都要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学生成长需求、知识内在逻辑需求等,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人才。与此同时,关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也要同步进行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来源于行业发展动态,只有时刻体现行业发展先进性,创新创业教育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大学应重视实验室建设,引进先进知识服务平台、智库、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类平台,或者建设科研基地、实验室,并向大学生开放,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相应资源。另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创业俱乐部或双创协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

(二)重视改革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评价机制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建设的大学,其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关于人才培养的培育模式和评价机制,大学也要做好优化,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建构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提升综合素质,真正为将来的就业和服务国家奠定基础。首先,大学需要改革现有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这一改革会从根本上影响大学教育发展质量,只有时刻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激活人才创新活力,才能真正借助人才培育这把金钥匙,培养更多拔尖创新型人才。教师要重视优化现有的课程结构,针对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尽可能提供多样性、灵活性的课程。当然,课程要有规范性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并获得相应的学分,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也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和优化,为拔尖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多的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从全方位、多角度助力人才的培养。另外,教育教学资源保障体系也要同步优化,例如要重视建设数字化校园,由专业教师定期更新和完善学科教学资源库,实时开放创新实验室,将数字资源与线下资源互相融合,扩大投入范围,加大投资力度,保障硬件和软件的实时开发。

其次,优化现有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教学评价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指挥棒的作用,若这一指挥棒的标准出现变化,人才培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为此,大学要借助评价机制的优化,保证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评价形式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融合、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融合,这样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整体素养展开评价。评价机制的建立也要系统、科学、完善,摒弃传统以分数作为考量的评价标准,而是将其作为阶段性评价的一大参考。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本着整体赋能、大数据赋能的原则,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定期汇总档案内容,重视评价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素养、创新思维,将学生是否参加过项目研究、是否参加过学科竞赛、是否获得过优秀成果等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大学也要加快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测评体系,发挥校内、校外协同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反馈、学习效果,这样可以促进测评体制常态化、长效化发展,真正让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体发展时刻保持统一。在学习效果评估机制的建立中,大学也要时刻按照学校发展情况,立足本校学情、校情科学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和目标,从长远角度入手,将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远期潜能与学校长期发展互相融合。

(三)构建以拔尖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模式

为有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学需要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实施人才强校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或者是博士生都要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更上一层楼。青年人才培养需要扩大到博士后队伍,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也要同步提升。关于青年教师的引进也要加大考核力度,从招聘角度入手,积极借助培训,促进现有青年教师的不断提升。除此之外,大学也要为高层次人才和科学家或者其团队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大学可以根据院校现有的学科专业优势,设立拔尖创新班,保证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满足国家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教学体系可以从选拔分流、贯通培养、一流支撑、特色实践、创新提升五位一体做好创新,并将其进行推广。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大学需要高度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通过强化科研支教工作,丰富育人模式。需要注意的是,科研资源要覆盖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整个教育阶段,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人才成长。本科生毕业实习和论文也要与科研有所融合,这样能够夯实本科阶段的基本功,为将来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可以设立专门的科研业务经费,鼓励优秀导师以及优秀学生开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科研工作。学生可以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种科研论文,进一步推动整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大学应不断加强实践育人,向课程化、项目化、基地化的育人方式转变。创新的根本在于实践,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只有真正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有效提升。可以说,实践育人已经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做好实践育人工作需要从经济、社会等角度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学生也要不断探索,积极设想。首先,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满足社会行业发展需求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如果能够将社会实践与学科建设、课程设计互相融合,不仅能够丰富育人形式,同时还能整合各类资源,从全方位、多角度保证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大学可以建立“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管理体系”,为明确个人发展定位的学生提供更多课外资源,拓展教育或科学研究训练,以此提高第二课堂育人优势。其次,将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的科研项目不仅能够体现真实世界的特点,同时能拓宽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格局。大学在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学习时要从情境、案例、合作等角度激发学生热情,保护学生观念,真正用项目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项目完成之后,学生也可对各项目中所涉及学科内容增强了解,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最后,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建设各种社会实践基地能够打通实践育人“最后1公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企业的重视,若大学能够将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进行延伸,可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应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展示其辐射功能、枢纽功能,发挥企业孵化器和发动机的优势,建设各种资源共享平台,让大学正确把握市场需求,不断完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各类实践基地还能够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精准分析,进而为大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只有真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建成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地,也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大学要积极解读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演变,结合国家需求、社会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真正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孙锐.新时代十年人才强国战略进展及相关理论探讨[J].科学学研究,2024,42(5):931-939.

[2]李悦群,李珂.人才强国战略视域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内在逻辑、政策重心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9):6-12.

[3]周洪宇.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J].红旗文稿,2023(5):24-28.

[4]孙锐.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演化脉络、理论意涵与工作重点[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18):92-101.

[5]常山.地方高校美术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2(17):57-58.

[6]王芳.“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建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9):43-45.

[7]曹聪丽.新时代中国大学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为例[J].成人教育,2021,41(10):64-70.

◎编辑张慧

猜你喜欢
创新型强国战略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 08:29:08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22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上海建材(2020年12期)2020-12-31 13:24:26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战略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