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会展人才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会展概论实践教学以OBE理念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形成“教赛结合”人才培养机制,以实现学生对会展行业的理解,熟悉会展操作流程,掌握策划、组织会展活动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素养,激发创新精神。
[关""键""词]"教赛共创;OBE理念;会展概论;职业核心素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36-0153-04
会展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会展旅游管理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与管理技巧。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学会策划和组织各种会展活动,包括会议、展览、节庆活动以及奖励旅游等。此外,课程还注重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会展行业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课程设计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来满足会展服务行业对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课程采用“教赛共创”的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全国范围内的会展类竞赛,以及策划、组织和执行校内外的市场化区域竞赛,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见图1)。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还能够在真实的会展项目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团队建设过程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协作的能力。最终,学生将具备会展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关注互联网时代学情,因生制宜拟定实践教学任务
作为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学习特点,课程设置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1]。会展概论课程安排于大学二年级,此时学生有着充沛的精力参与专业学科竞赛,他们能够将大一学年所习得的基础学科知识,例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内容,与本课程目标及实际学习能力相结合。因此,本课程在实践环节特别强调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会展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其会展策划、组织和执行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将参与策划、组织和执行会展活动,从而深化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增强对本专业课程的信心,并培养对职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鉴于此,本校积极倡导学生踊跃报名参与国内外会展专业相关竞赛,并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及教师所构建的人际关系网络,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级各类会展活动或竞赛的平台与途径。学生将被鼓励深入参与会展活动的策划、组织、执行等实践操作环节,旨在将培养具备会展活动综合运用能力的复合型旅游人才作为实践课程的核心目标。同时,通过增加学生在竞赛实践和展会活动操办方面的经验,以增强其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首先,学生可通过参与国内外相关会展专业竞赛来提升其专业技能;其次,通过服务会展相关活动,并参与策划、组织、举办等具体会展实践环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与专业服务技能。
二、立足OBE理念“教赛共创”,高质量实现实践课程目标
OBE理念的“教赛共创”是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可持续改进理念,设置“多元化”教学实践实训任务[2],本课程在实践实施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性会展类竞赛,例如第十七届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展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竞赛,并负责策划、组织及实施校内选拔赛,同时积极组织与参与校内、市内其他同类型竞赛,如2023年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韶关赛区预赛暨韶关科普讲解大赛,以积累丰富的实践经历。
在设计实践课程时,课程充分考虑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企业对人才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需求、学生毕业后职业生涯及其后续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及任课教师对其个人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及其理论结合实践的“双师型”发展职业需求。通过理论学习和市场化的会展活动实操经验,实训过程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及实践目标融为一体,考查与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与综合实操运用能力,采用“以赛促学”“教赛融合”“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最终达成会展课程职业核心素养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等培养目标。
三、匹配市场需求,打造专业性强的创新实践型人才
依据本课程的规范要求及学生的具体需求,本课程秉持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多元化的实训项目为动力、以持续改进的教学方法为保障的教学理念。会展概论课程,基于“教学与竞赛相结合,共同创造”的教学理念,其实践课程的创新之处和优势尤为显著,主要从国家实际需求、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学生职业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成长四个维度进行阐述。
诸多关注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专业建设与国家产业发展需求关联性不高的现状,高校专业建设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中专业建设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培养目标,设置相关专业,审核相关师资力量,才能精准匹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3]。针对此现象,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行业协会的竞赛活动与本地政府举办的会议会展活动,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结合实际的市场需求,理论联合实际,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所思,从而培养市场人才所需的综合能力与职业核心素养。此外,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以赛促学、教赛融合、产学研相结合”培养的新模式,实践出真知,高频率和高质量的实践经历才能培养出市场所需的创新实践型人才。
四、打造“双师型”教师,赋能学生职业生涯
“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职业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并且具备扎实的理论教学能力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他们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积极深入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岗位实践。这些教师能够深刻理解所教专业与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全面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以及职业岗位的变化情况。他们能够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融入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保持同步,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些高校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没有行业相关的工作实践经历,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因此通过与行业、市场的紧密互动,通过完成企业、政府相关产业的项目获得工作实践经验,是多方共赢,多方共同成长,培养出高质量“双师型”高校教师,是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的理想实现途径[4]。
为了确保本科毕业生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适应市场需求,本课程教学在“双师型”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悉心引导下,特别采用了一系列市场化的实际会展活动和项目作为实训任务。这些任务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市场化项目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团队协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关键技能。这种教学方式致力于打造具有高度应用性的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就业,并为他们在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运用以赛带学的多样化实践方式,激发学生实践锻炼积极性
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投入时间以及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等。(将参加课程相关的竞赛作为本课程的实践作业)学生需通过参与竞赛以完成本课程的实践作业,并且能够通过完成作业的形式同时完成比赛,实现双重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与团队意识;在参与竞赛的压力下,学生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以获得更好的竞赛名次;根据学生反馈,虽然增加竞赛的专业课程相对而言学习压力会增加,与此同时,学习效果也会得到加强。
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改革,我们积极鼓励师生密切关注与课程相关的竞赛信息和各类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拓展和丰富课程实践实训资源。具体来说,科任教师应积极申请和申办与课程相关的竞赛活动,从而获取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教学平台。这样的举措有助于我们策划、组织和执行有效的竞赛模式,从而激活课堂教学的活力。
此外,我们鼓励师生走出校园,与各界展开积极而有效的合作。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能够提升师生的个人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主动关注和积极争取,师生可以组织和举办与课程相关的学科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能够实现社会价值,还能对学生的专业自信产生积极影响。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注重“产学研融合”,夯实校政企合作共育
产学研合作能够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5]。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得以在企业环境中进行实习和实训,从而提前熟悉工作场景,提升其实际操作技能和就业竞争力。通过这种合作,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宝贵的经验,了解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同时,企业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和培养潜在的优秀人才,为自身注入新鲜血液。借助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高等教育机构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培育更多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这种模式使得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知识,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更新教学资源,提升教育质量。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还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通过校企合作,科研成果可以更快地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缩短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周期,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这种合作还能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总体而言,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为企业输送了优秀人才,还为高校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这种模式,各方从中受益,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
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实际需求,积极承担责任,并且精心策划、组织、参与以及执行一系列与课程目标紧密相关的会议、活动或竞赛。通过多方合作,包括学校、企业、政府以及学生之间的紧密协作,共同创造了一个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具体来说,学校方面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企业方面则通过参与这些竞赛,挖掘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政府方面借助高校的力量,推动学生举办公益竞赛,进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而学生方面则通过积极参与这些竞赛,不仅能够增加实践经验、拓宽视野、扩展人脉,还能为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的多方合作,不仅实现了课程目标,还为社会培养了更多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七、运用“多元主体”的过程评价,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成效的一种检验[6],为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流程、教学模式,本课程实施了过程性评价,从学生、教师、行业及政府(如适用)四个维度进行综合教学评价。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性评价。通过对本课程学生进行访谈和调研,发现“教赛多元共创”的会展概论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然而,88.4%的学生认为这种压力仍在可接受范围内,并且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对他们大有裨益。学生反馈指出,在竞赛过程中,他们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提升:学会了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开始重视讨论的实质;通过竞赛完成作业,增强了专业和学科的自信,激发了学生对本专业和学科的学习热情;通过竞赛,学生意识到了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反思自己。其次,以教师为主体的过程性评价。在实践“教赛多元共创”的会展概论课程中,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并为学生争取更多实践机会,从中获得了显著的收益。尝试新教学模式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指导学生参与竞赛,教师个人在社交能力上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组织和协调竞赛的过程中,教师的公文撰写能力、沟通技巧及社会人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再次,以行业为主体的过程性评价。合作企业和事业单位在合作过程中均认为“教赛”与“产学研”合作是未来合作的新模式和企业宣传的新途径,对企业和政府、学校、教师及学生均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值得推广。此外,企业希望通过紧密合作,发掘并储备未来发展的潜在人才。最后,以政府为主体的过程性评价。合作的政府部门对师生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土高校的人才资源是政府人才的重要储备,政府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以解决政府工作量大但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弥补高校学生缺乏实践锻炼平台的不足,实现双方的共赢。
在“教赛共创”模式的深入实践与不懈探索下,会展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这一模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展现出更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的参与度和指导能力整体上也有所增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构建使得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此外,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育人机制亦得到加强,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构建以及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构建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专业和全面的指导,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展望未来,会展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将继续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和完善评价体系,以期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更具实用性和前瞻性。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指导和支持。此外,我们还将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更多的实践平台和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也将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全面评估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洪晨.数字工厂里的旷野:Z世代大学生线上自习的文化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23(9):104-111.
[2]刘晓燕.基于OBE理念的高职院校“督评导”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2):90-95.
[3]狄明明.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需求对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4]唐晓乐.应用型高校内涵式发展中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33):2.
[5]朱姿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经验与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6]李丹,谭江月.多元主体交互共建的全程性学业成绩评价路径:评《“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8):封4.
◎编辑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