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学合作教育被广泛认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明晰产学合作教育质量的影响要素,对于改善产学合作教育关系和评估合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浙江省28所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和其他省市产学合作教育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241份问卷的实证检验表明,运行动力、运行管理和评估激励三大要素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均正向影响产学合作教育质量。其中,运行管理影响最大,运行动力与评估激励次之。评估激励因子得分较低,反映了我国产学合作教育质量评估缺位的现状。为改善产学合作教育质量,政府应着力激发企业的参与动力,高校要不断完善运行管理,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激励机制。
[关""键""词]"产学合作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运行动力;运行管理;评估激励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36-0141-04
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结构性矛盾和趋同化发展,促使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教育部2014年提出重视本科职业教育,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转型。《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提出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自我国正式提出产学合作教育后,部分高校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产学合作教育是加强高等学校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高等教育社会经济适应性的有效办学模式,是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1][2]。
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选择合适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3]。基于面向职业和岗位群的定位,应用型本科高校强调培养从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适应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通过校内外实践基地、订单班、行业学院等载体将业界实践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从产学合作教育运行过程的视角,试图探究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产学合作教育的质量,其间的相对重要性关系如何。
一、变量确定
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文献提出产学合作教育质量的影响要素和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示范学校的10所高校的22名产学合作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从事产学合作教育一线工作教师的访谈,对访谈资料利用内容分析法在预先建立的参照类别上进行分析,进一步补充了产学合作教育质量影响要素和质量评价指标。
(一)自变量:产学合作教育质量影响要素
延续前人对产学合作的过程视角研究[4],本研究将产学合作教育的运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合作关系建立、合作过程和合作结束及后续阶段,重点关注每个阶段的关键问题。合作关系建立阶段的关键问题是运行动力,即高校、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源;合作过程阶段的关键问题是运行管理,即管理和规范产学合作教育,保证其顺利运行;合作结束及后续阶段的关键问题是评估激励,客观、公正地评价产学合作教育绩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激励,从而实现产学合作教育的良性循环,持续激励企业积极、有效地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综上所述,影响产学合作教育质量的要素包括运行动力、运行管理和评估激励。具体而言,(1)运行动力维度指推动产学双方开展合作的因素,包括内在驱动力和外在推动力两个方面。内在驱动力有二:一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念的转变和企业树立协同育人的社会责任感(基于访谈资料)。二是产学双方实现利益互补[5]。外在驱动力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立法层面约束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职责[6]。二是来自政府的补助和政策扶持[7]。(2)运行管理维度指产学合作教育运行过程中的管理系统结构,包括管理组织制度架构[8]、配套支撑条件(资金[9]、双师型师资[10]、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11])和过程管理(签订书面协议[12],双方对学生的指导、管理和评价[13],双方经常性的沟通交流[14])。(3)评估激励维度指专门的评估机构对产学合作教育开展评价,并按照评价结果落实政策和奖励,包括基于产学合作教育项目对高校和企业双方的评估和监督[12],以及基于结果对高校和企业的奖励[15]。
(二)因变量:产学合作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现有产学合作绩效的研究主要从合作教育绩效、合作科研绩效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由于本文关注的重点是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绩效,因此合作教育绩效方面的指标可以为产学合作教育质量评价的分析提供基础。
另外,考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性,本文参考了浙江省教育厅委托专家制定的《应用型院校建设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协同育人指标,该指标主要包含共建平台、资源共建、教学改革、协同教学四个观察点。
同时,在指标的选择上采纳有学者提出的应该使用形成性评价衡量,而不采用结果性评价的观点,因为这些结果不仅仅源于产学合作。
综合以上,并结合访谈结果,本文拟使用五个指标作为产学合作教育质量衡量标准,分别是:(1)共建平台。(2)资源共建。(3)协同教学。(4)产学合作项目参与度。(5)学生就业。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在产学合作教育质量影响要素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设计了问卷。为了检验调查问卷中指标的表述是否合理,首先在小范围内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前测。前测主要是通过熟悉产学合作教育、熟悉问卷设计和问卷用词以及熟悉统计分析的三类教师进行,通过反馈和建议,将问卷题项的语言和表述方式进行修改和完善。接着发放大规模问卷进行调查研究,运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进而验证产学合作教育质量影响要素。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问卷发放对象,覆盖浙江省28所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和江苏、山东、河南、广州、上海等省市产学合作教育较有特色的高校。问卷由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直接参与和管理产学合作教育的院系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一线教师填写。问卷采用网络、访谈面对面、学术会议等形式收集,共回收问卷241份,经过认真核查,全部为有效问卷。
(三)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和所在学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和开展程度的信息。(2)被调查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合作教育质量影响要素的实际情况判断。(3)被调查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合作教育运行质量的实际情况判断。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每个题目为5分制,分别代表不符合、较不符合、一般、较符合、符合。
三、影响要素实证检验
(一)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针对产学合作教育质量影响要素量表的27个题项和产学合作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5个题项,运用题项-总体相关系数(CorrectedItem-TotalCorrelation,CITC)和测量变量的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系数)进行信度检验。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念的转变”题项的CITC系数为0.338,小于0.35,且删除该题项后的α值提高,说明“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念的转变”题项测度信息不够准确,故删除该题项。其余测度指标均通过了信度检验。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取特征根gt;1)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合作教育影响要素指标体系提取公共因子,KMO为0.941,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研究共识别3个公共因子,与假定的影响要素基本吻合,大部分题项与预期情况一致。3个公因子的特征根值均大于1,3个公因子对总体方差的解释程度有64.643%,可以认为这3个公因子能够解释大部分的变量,因而因子提取是有效的。公共因子1被命名为运行管理因子,公共因子2被命名为评估激励因子,公共因子3被命名为运行动力因子。
同样,针对产学合作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包含的5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KMO为0.841,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1,说明数据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具有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只有1个公共因子被识别出来,各题项均负载到其预期的公共因子之上,相应的因子负荷系数都大于0.5(最大值0.866,最小值0.782),因子的特征根3.472,大于1,因子的特征根累积解释了总体方差的69.439%。因子分析结果可以接受,表明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合作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量表具有单维度的特点。
(二)多元回归分析
本文以产学合作教育质量评价为因变量,以产学合作教育质量影响要素:运行动力、运行管理、评估激励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为产学合作教育质量影响要素模型的构建提供依据。
回归分析显示,模型在统计上是显著的(F=186.270,P=0.000lt;0.001),表明上述回归分析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最终的回归方程包含运行管理、评估激励、运行动力三个自变量,回归方程拟合效果好。
综合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知,研究基本符合预期。其中,运行管理因子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高(0.754),运行动力因子(0.284)次之,评估激励因子(0.229)最低。因此,回归方程式可以写成: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合作教育质量=运行管理因子×0.754+评估激励因子×0.229+运行动力因子×0.284。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从产学合作教育运行过程的视角,从运行动力、运行管理和评估激励三个维度,构建了产学合作教育质量影响要素的指标体系,进一步以产学合作教育质量为因变量,通过回归分析,识别对产学合作教育具有显著性影响的指标体系,以此构建较为合理和完善的产学合作教育质量影响要素模型。
研究发现:第一,运行动力、运行管理和评估激励三大因子影响产学合作教育质量。相对而言,运行管理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运行动力,最后是评估激励,三者作用大小不同,但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不可分割,评估激励既是结果又是对动力的维系,三者共同支撑产学合作教育的良性运行。第二,运行动力包含两个子维度,即内在驱动力和外在推动力,但实证研究发现,“产学双方实现利益互补”所代表的内在驱动力并未归入运行动力因子。运行动力维度包含法律约束、政府补偿、政府搭建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感和企业投入。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答题主体为高校教师,他们主要从外部条件考虑运行动力,而“产学双方实现利益互补”可视为运行目标管理,将其修正归为运行管理因子。第三,运行管理包含三个子维度,即管理组织制度架构、支撑条件和过程管理。第四,评估激励维度包含两个子维度,即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统计分析发现,评估和激励各项指标的平均得分较其他两个维度得分更低,我国亟待完善产学合作教育评估体系。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认为提升我国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的质量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应着力激发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实证结果印证了在全社会育人理念没有形成和市场机制发挥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在推动产学合作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在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责任,完善产学合作教育实施的细则和管理办法,通过税收减免、经费资助、平台搭建等政策扶持以及社会集资等手段鼓励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
其次,完善产学合作教育的运行管理。目前我国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统筹管理,院系在开展合作教育实践中缺乏必要的指导,对企业资源也缺乏整合,管理过程、成绩评定的标准化程度不高,还存在监管不足、随意性大等问题。研究表明,建立管理组织和制度的顶层架构,为合作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撑条件保障,规范产学合作教育的过程管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合作教育运行管理的重要方面。
最后,建立产学合作教育质量监督评估机制。政府要牵头建立专门的评估监督责任主体,对企业实习基地进行资格认定和质量监督,根据评估结果对产学合作育人成绩显著的高校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产学合作育人成绩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健全产学合作教育评估和激励机制,是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合作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0(1):93-96.
[2]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3):15-17.
[3]李庆丰,薛素铎,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70-72.
[4]KhampiratB,McRaeN.DevelopingGlobalStandardsFrameworkandQualityIntegratedModelsforCooper-ativeandWork-IntegratedEducationPrograms[J].Asia-PacificJournalOfCooperativeEducation,2016,
17(4):349-362.
[5]FlemingJ,HickeyC.Exploring.CooperativeEducationPartnerships:ACaseStudyinSportTertiaryEducation[J].Asia-PacificJournalOfCooperativeEducation,2013,14(3):209-221.
[6]于新颖.政府在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作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4):63-65.
[7]赵金华,王章豹.政产学合作开展工程实践教育的探讨[J].高校教育管理,2013,7(2):42-47.
[8]Hardy,M.,amp;Grossmann,S..IncoherenceintheCollaborationbetweenGovernment,SchoolsandtheWorkplace:CooperativeEducationinQuebec[C].PaperpresentedattheAnnual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AssociationDenver,Colorado,December1-5,1995.
[9]黄耀五,李勋华.基于政府主导下的高职教育政校企联动机制探析[J].职教论坛,2012(4):36-38.
[10][12]朱晓红.从系统论的观点认识产学合作教育[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52-156.
[11]TerryBergesonetc.Work-BasedLearningCurri-culumGuidelinesforCooperativeEducation.Wash-ingtonState.Revised[R].WashingtonOfficeoftheStateSuperintendentofPublic,1997.
[13]Hutchenson,Polly,Ed.CooperativeEducation:InstitutionalProfilesofIntegratedLearning.NCCEExecutiveSummarySeries,No.2[R].NationalCommissionforCooperativeEducation,Boston,MA,1999.
[14]孙怀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模式和机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4):35-36.
[15]易晨希.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校企合作模型及长效机制设计[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1-5.
◎编辑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