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美术院校“德法”课“三堂联动”教学模式研究

2024-12-13 00:00:00李婉青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6期
关键词:美术院校红色思政

[摘""""""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但在美术类院校的实际授课中,受教材标准化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重抽象理论轻形象思维等因素影响,美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系统性差异。基于美术院校大学生个性特征与专业背景,以OBE理念为中心,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以红色基因融入“德法”课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与独具特色的校本资源,探索并创新“三维融入,三堂联动,三测结合”的有效教学改革方法,实践证明,其对提升学生在“德法”课中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供给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OBE理念;美术院校;三堂联动;思想道德与法治;红色基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36-0065-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这就为加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德法”课)课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理论遵循。“德法”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是学生在大学阶段接触的第一门思政课程,担负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遵守道德规范、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德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作用尤为重要。“德法”课要想成为“00后”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就要不断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向改革要活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2]这就要求我们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自己的教学价值理念。近年来,许多学校和教师尝试了诸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这都是在不断围绕学生需求调整课堂内容,与OBE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基于OBE理念积极探索美术院校“三堂联动”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OBE教育理念概述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理念最初由美国学者斯佩迪于1981年提出。他认为所有学习者均能成功。[3]认为学生都在不断地发展之中,学习者之间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教育者应该建立良好的教育系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共同进步。其倡导的核心理念是教育者应该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学习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

首先,OBE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OBE理念摒弃了传统课堂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认为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强调教师应充分运用一切资源、不同教学方法,创新课堂设计,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与参与感。这与当前国家对思政课,尤其是对“德法”课教学改革不谋而合。学生只有在课堂中有参与感,才能拉进与教师及课程的距离,最终提升抬头率。

其次,OBE理念强调产出导向,即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成果是涵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不同模块学习成果的集合体。[4]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教学设计以产出成果为出发点,即利用学习产出成果驱动教育系统的良好运行,促使学生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

最后,OBE理念注重持续改进。OBE理念强调评价—反馈—改进的循环反复,持续改进质量并实现培养目标。[5]“德法”课是时效性极强的一门课,由于课程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社会现象融合度较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需求、课程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变换授课形式,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学生需求。这就要求关注学生评价并及时进行反馈,提升教学质量。

二、“德法”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教学重抽象理论轻形象思维,难以满足学生兴趣需求

思政课教师普遍有着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背景和鲜明的逻辑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善用抽象的理论,往往会弱化对课程内容的形象描述。而美术院校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擅长感性的形象思维,缺乏理性的抽象思维。因此,美术类院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着系统性差异,客观上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普遍存在轻视或者畏难情绪。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认为“德法”课所学内容都是一些“大道理”。通过调查,有40%的学生认为“德法”课所讲内容对自己的生活、专业学习没有帮助,在学习过程中“轻思政,重专业”的现象比较凸显。学生普遍认为相对于思政课,专业课更为重要。

(二)教材标准化要求,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为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德法”课的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2021版和2023版教材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了一定的变化。但是由于教材为全国统编教材,其标准化要求与学生个性化需求存在一定矛盾。以美术类院校为例,2023版“德法”课教材中新增了许多图片,共计56处,拟运用图像叙事的方法对案例和理论进行阐释,但是这些图片的数量和质量显然不能满足美术类大学生的美育需求。美术院校大学生对图像往往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而图像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也能补充文字形象表达方面的不足,因此美术院校大学生个性化需求更高。

(三)教学方法运用不当,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许多教师在“德法”课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以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但由于对教学方法掌握不足,与学生的贴合度不高等原因,这些教学方法并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有学生就曾经反映:“老师在讲理想信念的时候会运用邓稼先、袁隆平等人物的案例,但是我觉得他们离我很远,我们更希望老师能讲一些离我们比较近的例子。”事实上这种反映正是没有合理运用案例式教学法,没有充分挖掘在课堂中所使用的案例。还有学生反映:“在上课过程中老师经常会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但有些同学准备不认真,大家对他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反而浪费了时间。”这也是没有正确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

(四)师生互动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学习期待

目前“德法”课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单向互动为主、师生双向互动不足的问题。部分教师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由于“德法”课为公共课,教师教授任务比较重,往往一名教师要承担几百名学生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容易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盲点、学习痛点、认知特点了解不足,对学生的课堂反馈跟进不及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3%的学生认为“德法”课教学与自己的期待有一定差距。

三、基于OBE理念美术院校“三堂联动”教学创新路径

美术院校大学生受其所学专业的影响往往呈现出“个性鲜明、思想活跃、艺术审美水平高、对社会问题反映强烈”等特点。也正是这些鲜明的特点导致美术院校“德法”课教学中存在种种问题。通过大量的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创新,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OBE理念为基础,从美术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创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堂联动”教学模式,结合“三维融入”“三测结合”手段,为思政教学改革打造强劲动力引擎。

(一)三维融入,打造“德法”课教学体系

“德法”课与其他思政课相比,具有学理性不强、逻辑性不够、课程推进中趣味性不足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特征,坚持“三维融入”的教学手段,即融入学术前沿、红色基因、时事热点。

学术前沿融入“德法”课是指在“德法”课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十大精神以及最新学科前沿知识等。比如在课程最后一章讲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可以结合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以人民为中心”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等知识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学生,提升课程的学理性。

红色基因融入“德法”课教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基因与“德法”课程内容高度契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美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专业特色相结合,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选用与教材密切联系的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红色美术作品、红色美术家事迹、红色家书、红色档案资源、红色校本资源、红色影视作品等,将刻板的理论立体、鲜活地呈现于课堂,用主流文化占领学生意识形态高地,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增强授课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强化课程讲解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可视性,让抽象化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

时事热点融入“德法”课,用最新时事热点拉近学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时效性。鼓励学生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多维度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基础上,依据“德法”课课本知识内容进行分类,建成具有本省本校本课特色的教学案例集,旨在不断提升课堂的理论高度,丰富课程的学科维度,增强课程的内容鲜度。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灌输知识转为探索知识,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获得感,使学生在沉浸式的授课氛围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赓续党的红色基因的同时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育人体系转化。

(二)三堂联动,筑牢“德法”课主阵地

要筑牢“德法”课主阵地,就要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基于此,我们探索了“课堂教学+线上教学+实践教学”的三堂联动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生为中心”。

1.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坚持主渠道主阵地地位

(1)巧用课堂活动,实现活动、知识相融合。通过形式丰富的课堂活动不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每节课结束前根据下节课所学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实践任务,如自学红色美术作品、“红色家书”诵读准备、VR主题展馆学习、小组讨论等。在每节课前开辟“新闻3分钟”,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时事新闻在课堂上播报并讲述自己的感悟。在第一章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中让学生讲“红色美术家的感人故事”;在第三章爱国主义部分开展“家乡美”展示活动。

(2)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基因。借鉴图像叙事方法和多维教学手段,增强“德法”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在课堂中引用优秀的红色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对其艺术价值和作品故事进行分析,并将红色美术家的感人故事引入课堂中,让学生欣赏艺术之美、品读人格之美、感悟理论之美。在不同的章节融入不同的红色家书,让学生从一封封感人肺腑的家书中感受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将红色剧本杀、VR仿真实践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领会课本理论。将自建MOOC慕课教学资源让学生作为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内容,通过多种形式融入“德法”课教学,给予学生真正的沉浸式体验和感受。

(3)打造“双师教学”与“双室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为进一步贯彻大思政课教学理念,在“德法”课教学中对于引用的一些美术作品,授课过程中邀请国画、版画、雕塑等不同专业的授课教师通过视频连线、语音联系的方式进行直播微课教学,对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专业解读,将红色资源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带领学生全方位深层次理解所选案例与授课内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德法”课以“双室教学”为突破,开展一系列“行走课堂”教学活动。走进广袤大地,触摸鲜活中国,由教师和学生在相关博物馆、美术馆、红色研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具有“美”感与现场感的教学活动,以美铸魂、美育浸润,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于无声中达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2.以互联网平台为辅助,实现三堂联动教学

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在线上教学部分充分使用学习通、青梨派、线上数字虚拟展厅、学院公众号和网站等平台。同时积极依托线上教学平台打造慕课、教学资料集、微视频等校本特色的线上教学资源。西安美术学院在疫情期间,“德法”课教师开辟网络课堂,号召学生以笔为剑、以画相援,在抗疫中贡献艺术力量,得到了师生积极响应,师生以不同的艺术形式礼赞平凡英雄,生动诠释了人民“战疫”必胜信念。

3.以实践教学为延伸,推动理论教学入脑入心

(1)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依据课本知识点、每年的社会热点建立每学年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如可根据每一章节的具体知识点规划“一章一实践”的系列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绘画、短视频、微电影等方式完成,并且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考核,对于优秀的成果通过部门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展示。以此为基,推荐学生参加“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活动,实现“以学促赛”的目标,贯彻思政课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出高质量成果。另外,每年通过学习通及时收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评价,以便进一步改进实践计划。

(2)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探索适合本地区、本校、本专业甚至本班的教学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习”,例如红色家书舞台剧展示、手绘党史、红色剧本杀等活动,并联合学校社团深化实践教学。西安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红色美术研学班”,自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红色研学活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了逐层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三)三测结合,把脉“德法”课教学痛点

OBE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要围绕“学生中心”即根据学生反馈进行改进。因此,需要了解学生需求、把脉教学痛点。在“德法”课堂上,我们通过学习通进行“学期三测”和“课程三测”。其中,“学期三测”是指分别在学期初“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前测)、学期中“学习效果追踪”(中测)、学期末“教学效果反馈”(后测)发布问卷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其中学期初“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前测)尤为重要,因为大一学生尚处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型期,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心理状态、知识能力等内容对课程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帮助。“课程三测”是指在每节课课前通过学习通发布预习内容和2~3道课程知识点测试(前测)、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问题链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课程掌握程度(中测)、在授课结束后通过收集课程教学反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后测)。在对学生的考核方法方面采用动态评价的模式。“德法”课的考核方式改为“过程性考察(占40分)+期末试卷考核(占60分)”。过程性考察包括实践作业(20分)、课堂活动(10分)、课程考勤(10分)。推动激励机制,对在公众号推广的点击率最高的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额外加分,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作业的质量。“三测结合”教学方法细致周到地了解学情,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理论需求、实践需求、情感需求并将测试结果用于“三维融入”“三堂联动”环节中,积极主动回应学生需求,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听会。实现“德法”课教学质量从被动提升到持续改进的转变。

四、结束语

“三堂联动”的教学模式既是对OBE理念的落实,更是进一步深化“思政+美术”的特色教学改革。“三堂联动”的模式有效地将教学资源运用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实践教学“红”起来、网络教学“火”起来。形成育人优势,提升课程质量。这是对混合式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2020(10):4-11.

[2]习近平著作选读(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Spady.WG,MarshallKJ.BeyondTraditionalOutcomebasedEducation[J].EducationalLeadership,1991(2):65-74.

[4]申天恩,申丽然.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中的学习成果界定、测量与评估:美国的探索和实践[J].高教探索,2018(12):49-54.

[5]胡玉荣.基于OBE理念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4):104-109.

◎编辑尹军

猜你喜欢
美术院校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追忆红色浪漫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19:42:51
浅析《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第六届暨2015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文字图形的表现方式
西江文艺(2016年6期)2016-05-30 00:12:21
美术院校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
专业美术院校计算机教育中网络模块的构建与实践
科教导刊(2015年15期)2015-06-09 23: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