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思政课教学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民办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遇到的种种主客观问题,使教师专业发展陷入困境之中。走出困境,需要完善青年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教师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力和培养教师专业教学情怀。推进青年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民办高校向社会输送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民办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立德树人;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36-0053-04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肩负着为我国培养大批思想政治过硬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又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也得以加强,但仍然还存在不少专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一、理论缘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奋争历程。1948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提出了专业的八项标准,从此,拉开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序幕。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第一次通过官方文件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这意味着教师将成为一门专业程度较高的职业。
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事业和教师专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地位”成为国际教育领域关注的中心议题。在教师职业化发展趋势的全球性扩散及其专业进程的持续强化背景下,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为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早在20世纪30年代有关学者就针对教师是否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进行了深入探讨,当时有一种突出的观点是“教师不独是一种职业,并是一种专业……性质与医生、律师、工程师相类”。但此后很长时间,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都没能达成共识,直到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师资格条例》表明,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仅有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经过教育的专业训练,有专门的教师从业资格证书并符合专门的职业规范要求。1999年,我国发布了首个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官方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其中明确规定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2001年,国家首次启动对教师资格的审查和认定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要任务。201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种实践创新,这不仅是对职业资格的确认,更是对持续专业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并且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正是教育领域的持续发展推动了对教师教育的重新审视和思考,教师专业发展已然成为21世纪教师理论探索和实践革新的主导议题。
二、何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在整个专业发展生涯中,教师通过系统化培训和规范管理机制,持续参与专业发展活动,获得教育实践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塑造教育信念、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进而实现专业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和完善的过程,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理念对教师专业发展结构提出各自具有建设性的观念,总的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构架涵盖了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
(一)专业知识
舒尔曼指出,“倘若要推进教师专业化,就必须证明存在着保障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教师职域里发挥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和结构”。[1]教师的专业知识对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渗透教学的各个环节,涵养了教师对课程的深入理解、对教材的适当运用、对学生特点的准确把握等各方面。教师专业知识又可以细分为专业学科知识、专业科学知识、实践性知识、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科学技术信息和社会科学信息。因此,从知识的角度探讨教师发展也已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育人的核心。所谓“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在先进的专业理念与师德的指导下,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在完成相应教学任务时展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2]教师专业能力的结构要素包括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值得强调的是,教师专业能力必须与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及复杂多变的问题和现象展现不同的心理特征。
(三)专业情意
教师专业情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积极的教师专业情意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教师专业情意是指“教师个体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愿意终身奉献于教育事业”[3]。具体说来,教师的专业情意包括教师的专业理念、教师的专业情感以及教师的专业人格。总而言之,教师需对教育事业持有深厚的认同感,并怀有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以培养和强化其专业情意,这是对教师持续专业成长和发展水平提升的核心要素。
三、何以困——民办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困境一:思政课的学科性与思政教师非专业性之间的矛盾
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2005年教育部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影响,有意识地向其公民传递特定的思想政治理念、伦理道德标准和法治意识,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塑造和强化个人的政治信仰和行为规范,以实现社会凝聚力和价值共识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专注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个体在思想、政治、品德、法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过程和内在机制,该领域的目标是通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大力研究和推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尽管思政课的学科性已得到普遍认可,但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仍然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尤其是民办高校。其一,早期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准入门槛较低,不少兼职和专业不对口的教师都可以从事思政课教学,导致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良莠不齐。其二,教学任务繁重,大部分青年教师除教学之外还要兼任一部分行政工作,思政课教师疲于完成任务,没有更多时间精进教学和科研工作,使得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其三,教师队伍的建设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无论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培养还是职称评价,都没有突出思政课的学科性。思政课的学科性和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非专业发展,造成教师对自身定位不清晰,专业发展也难以得到保障。
困境二:思政课教学能力的要求与思政课教师经验缺乏之间的矛盾
对思政课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反映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指导大学生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帮助大学生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以期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价值,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些能力的获得又为大学生进一步理解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涉及将科学理论概念与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与协调统筹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分析和反思理论知识的能力。然而,民办高校的青年思政课教师大多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在指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具体表现为:第一,青年教师对思政课的专业发展存在认知偏差,不能正确地理解思政课育人铸魂的价值意蕴,缺乏作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导致教学积极性不高。第二,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形式趋于同质化。据调查了解,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很少根据本校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导致教学活动失去了自身特色。第三,教学资源整合度不高,实践育人特色不明显。在“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下,各方协同努力,以满足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代要求,但就目前来看,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整合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困境三: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高期待值与思政课教师育人情怀不足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思政课是在学生的心灵里面搞建设、为学生的信仰筑堤坝的课程,具有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一直被给予极高的期望,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提升道德素养的思想阵地,更是新时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认识足够深刻,对自己思政课教师的身份足够认可,“才能生发职业情愫,点燃教育热情,笃定教育信念,坚守师道尊严,提升职业情怀”。[4]
然而,现实的种种困境让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情怀远低于预期。其一,民办高校在对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方面不够重视,政策激励方面的落实不到位,评价晋升方面没有考虑思政课教师的特殊性,让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情怀难以得到体现。其二,在民办高校,思政课作为公共课,远不及专业课受到重视,时常可见的情形是,教师讲得激情四射,学生却无动于衷,这直接导致教师教学的挫败感。其三,从青年教师自身方面看,没能正确把握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仍然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导致思政课变成“说教课”,只是向学生讲着大道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让思政课“活起来”,从而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这些造成思政课出现期望值高与实效性低的尴尬状态。
四、何以为——民办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进路
(一)学校层面:健全民办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专业教师的发展需要学校宏观政策作铺垫。民办高校建立青年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机制,完善青年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各项制度保障。第一,加强校领导对青年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程度。民办高校须确保其物质和精神支持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并建立思政专项经费使用制度,以保障并推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提升。民办高校倡导教师“讲奉献”,履行好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另外,提升青年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对自身职业有认同感和自豪感。第二,制定青年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方案。青年教师经验不足,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并不明确,民办高校需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辅导、协助和引领计划,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第三,加强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学习提升机制的政策保障。“民办本科高校建立全覆盖的青年思政课教师培训机制,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确保思政课教师至少每两年能接受一次系统的高质量培训,并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考核制度,以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培训效果。”[5]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还要为民办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的高质量学习、交流、研讨的机会。把握好线上学习平台,多渠道开拓和精进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提升能力。
(二)学院层面:完善二级学院青年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度规范
良好的制度建设是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改进青年思政课教师教学培训,实施青年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项目,创建促进思政课教师教学成长的优化环境。第一,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学科建设不断完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学科发展有助于推动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前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及学科认同提供了思想源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托。第二,强化“产—教—研”一体化教学,制定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是迅速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二级学院在集体备课环节中应重点关注青年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技能的运用方式,并利用好校内外实践资源,推动实践基地建设。“要依据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结合不同教学资源的职能属性,如地域历史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红色文化等,选择相应的基地组织大学生参观考察,突出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6]第三,建立科学考评标准,健全青年思政课教师考评制度。对青年教师的考评制度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对师德师风的考评应放在首要位置,在核定青年教师教学工作量、绩效评估、职称评审和职位晋升等方面考核时,尽量平衡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和科研奖励占比,重点在于突出对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培养和提升。
(三)教师层面:增强民办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人作为主体性个体,具有对自身进行反思、认定和追寻的能力,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即经验+反思=成长。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情怀、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进行清晰的审视,“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通过反思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更高的层面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7]第一,培养专业情怀,为青年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情感动力。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涌泉穴”,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作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标准。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作为传道者必先明道、信道,真正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用情怀感染人、打动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职业情怀,才会产生对职业的认同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第二,更新知识储备,提升教学能力。“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既要夯实基础,又要更新信息储备,提升角色扮演力和适应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广泛涉猎其他相关理论知识,尽可能扩大知识面。”[8]第三,挖掘实践教学素材,增强技能提升。青年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可依托第二课堂,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采取参观学习、专题调研、人物访谈、教育宣讲等形式;或是开展极具思政特色的社团活动,如“青马工程”,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社团,以社团为引领,以思政教学为核心,深入实践锻炼,加强学习交流。在各式各样的教学实践下,打破了传统课堂模式的壁垒”[9],进一步优化学生思政课学习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同时,促使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Shulman,S.L.KnowledgeandTeaching:FoundationoftheNewReform[J].HarvardEducationalReview,1987,57(1):1-22.
[2]李家清,冯士季.论基于《标准》的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形成机理[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6):41-46.
[3]张雯.中小学德育主任专业发展模型构建研究[J].教育参考,2019(4):105-112.
[4]郑继超,董翠香,董国永.新时代高校公体课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分析与路径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2):94-106.
[5]高飞,李友仕.新时代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4):104-107.
[6]尚小强,蒲丽霞.“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黑龙江教育,2024(21):23-28.
[7]赵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学术月刊,2011(8):83-85.
[8]龙晓燕.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以云南省六所民办高校为例[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0.
[9]陈田,白杨.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分析[J].大学,2024(15):84-87.
◎编辑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