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给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积极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符合高校学生发展需求的育人模式。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生活的引领者,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思想政治素养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简述了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应用价值,随后探究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发展的困境,最后探究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构建路径,从而全方位提升高校育人效果,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36-0041-04
现阶段,我国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同时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达到更加理想的育人效果。正因为高校育人模式与育人目标的转变,新质生产力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赋能作用,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构成了高校育人的重要力量,通过构建二者的协同育人机制,显著提升高校的整体育人水平。
一、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应用价值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育人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对于高校而言,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生活管理重任,而专业课教师负责给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深入探究二者协同育人机制的应用价值,有助于促使高校对其给予更高程度的重视,进而为构建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筑牢基础。
(一)开创高校教育新格局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为高校教育开辟了全新的局面。首先,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打破了传统高校教育中辅导员工作与专业课教师工作之间的壁垒,不仅更好地优化各方工作,还能够实现双边协同,拓展教育路径。其次,有利于梳理、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一方面辅导员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专业课教师能够掌握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协同育人机制下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综合性的教育服务,还能增强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
(二)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
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在发挥自己的价值,但在现代化高校教育工作的推进中,教师需要具备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需求,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恰恰满足了这点要求,协同育人机制的落实不仅有利于教育发展、学生发展,还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自我提升意识,更加自主地融入高校教育创新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协同育人,教师会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从容应对不断变幻的教育环境以及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秉持“多边形”育人理念,携手各部门共同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迈向新的台阶。另外,协同育人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创造了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在问题的处理与活动计划的实施中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学生的各类问题、精细化设计切实可行的育人方案,从而有效地锻炼自身的工作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时能够迅速且恰当地提出应对措施,并在协同育人理念下,不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不同专业背景和教育理念的同事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的最大优势[2]。
(三)培育高质量人才
培育人才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目的,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究就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通过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渗透思政教育,将其渗透于专业课程中,并以行业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实践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双方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为社会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专业课教学与辅导员工作的联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扎实锤炼专业技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融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高效转化。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发展的困境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来愈高,无论是行业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建设,都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实践型人才,因此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三大基本问题,下面将从高校教育教学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视角出发,探究当前协同育人机制发展与建设的困境。
(一)教育理念落后
结合相关调研数据,协同育人机制落实不到位的原因是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思想没有很好地与现代化高校育人要求协同,协同育人理念意识不足。基于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工作职责与职能不同,辅导员主要承担学生日常管理、思政教育、心理辅导等工作,专业课教师则承担专业知识讲授的职责,由于工作内容不同、部门不同,所以协同育人落实不到位。另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理念落后的情况也体现在工作的交接上,例如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述,并通过实践课程的安排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但对专业的就业指导、行业发展等不够关注,而辅导员工作中没有明确的专业发展工作内容、职责,这就让学生对职业发展产生困惑,也是未能达成深度协同育人的问题所在[3]。
(二)信息不对称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育人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人才培养需求。传统高校教育工作中存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影响了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与应用。例如在传统的高校育人工作中,辅导员往往是通过班会、班级监控、出勤表、期末成绩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动向,对学生专业课学习过程掌握不足,而专业课教师则采用点名、专业评测等方式掌握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对学生成绩的变化分析不足,在传统教育协同育人交互的进程中,正是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极大地削弱了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不可否认,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都在尽心尽力做好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空间,因此在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究中不仅要转变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还要拓展教育路径,创新协同育人方法,切实保障辅导员工作与专业课教师工作之间的信息对称性,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与流通。
(三)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在目前的工作体系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有明确的工作职责、流程制度,但在协同育人制度的搭建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未能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从教学管理角度分析,当前对协同育人的目标目的、过程方法、结果反思、协同评价等建设不足,使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常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从行政管理角度分析,没有一个明确、完善、科学的协同育人机制,很难调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要做好制度、政策的保障工作,让协同育人“有制可依”。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原则
(一)互补原则
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在其赋能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在协同育人工作中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进行信息对称,进而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其应用中应遵循互补性原则,发挥各项工作的优势,实现优势领航。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教育环境中,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偏向于管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生活管理、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更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专业课教师的工作则更加专一,通过专项专业辅导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传统教育中,二者的交叉不足,导致教育工作产生了脱节的现象。而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协同教育模式,以优势互补为原则,将各自领域的教育专长交叉,将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优势相结合,能够实现全方位育人,例如,当专业课教师察觉到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遭遇困境,或是对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心存困惑时,便可联合辅导员,为学生量身定制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与建议,以此助力学生攻克学习难关,清晰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使其在学业与职业规划的道路上不再迷茫,朝着目标前行与成长[4]。
(二)交互原则
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协同育人模式强调教育教学的动态性,对此要遵循交互性原则,建立动态的教育体系,让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发展过程,让专业课教学与辅导员班级管理工作推进中构建一个有机的生态教育环境,体现现代化教育的协同性。一方面,要充分借助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的强大力量,着手搭建交互性的教育体系。创建专门用于协同育人的工作微信群、QQ群或者在线教育管理系统等平台,使教育教学信息在这些平台上共同建设与共享共用。基于此,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辅导员,都能够在这些平台上及时获取并分享各类相关信息,确保教育教学工作顺畅开展以及双方的高效协同;另一方面,要联合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活动期间,辅导员会积极投身于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事务中,同时肩负起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专业课教师则会专注于专业知识的详细讲解以及实践技能的悉心指导工作,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紧密协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巧妙且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实践过程中,进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三)创新原则
在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中要不断探索新的育人模式,适应不断发展与更新的教育教学环境,遵循创新性原则,将新质生产力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思想、新业态融入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利用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教育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方式。例如依托协同育人领域的新兴技术,构建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把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现、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实践操作的能力、创新创造的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配合能力等要素全部归入评价的范畴,并整合于统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内。在此过程中,完成对学生个人数据的收集汇总、梳理规整以及深度剖析,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评价数据背后的信息,进而为学生精准地提供契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建议以及学习方向的指引。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构建路径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影响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有着重要的改革契机,在“三全育人”“产教融合”“课证融通”等教学理念深入贯彻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实现更高质量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推动高校育人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建设一体化育人体系,赋能高校育人团队
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体化育人体系,并对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任职资格准入制度进行明确,提高教师准入门槛,从根本上为高校协同育人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首先,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队伍招聘制度标准,严把招聘关,从而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便从源头上防止教师出现违背师风师德的不良行为。其次,高校要结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不同的工作育人性质,制订对应的岗职岗责,并结合教师的实际能力与未来发展趋势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方案,使其能够更加了解新时代学生的发展需求,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奠定基础,强化教师的德育意识,以此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与法治思想,是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时代综合型人才。最后,高校应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展开全面、深入且细致的考核评估,针对考核结果不达标的教师,应及时对其岗位予以合理调整,实现对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一体化育人队伍的净化效果[5]。
(二)全面转变育人观念,树立协同育人意识
高校育人的核心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培养可靠的接班人,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仅依赖单方面的育人力量根本无法达成育人目标。基于此,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应全面转变育人观念,树立协同育人意识,发挥育人合力。同时,应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之间无形的壁垒,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过程中发挥育人效果。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要统一育人目标,植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始终放在教育教学的核心位置,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还要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思想道德。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应在学生“德”与“才”的培养过程中共享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引导学生在思政教育的浸润感悟中领略专业知识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内涵,进而形成优质、高效的协同育人崭新格局。
(三)组建协同育人专职教师队伍,强化教师间紧密合作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过程中,高校可以尝试组建协同育人专职教师队伍,并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岗职岗责进行明确,将二者完全不同的育人目标进行充分融合。专业课教师往往将关注点放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上,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与情感状态,而高校辅导员能够弥补专业课教师这方面的缺失[6]。因此,高校辅导员应与专业课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思想动态变化,辅导员也可以通过线下听课的途径参与到专业课教学活动中,与专业课教师一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强化辅导员的专业课知识储备,让辅导员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可能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以便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与帮助。而专业课教师则应当主动积极地寻求辅导员的有力协助,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以此为重要依据适时灵活调整专业课教学策略,切实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最终达成全方位育人的既定目标追求。
(四)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推动协同育人效果的全面提升
现阶段,仍有部分高校没有针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设置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更没有将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效果纳入考核范围,从而违背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协同育人目标要求,甚至严重阻碍教师参与协同育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基于此,新质生产力赋能下高校应完善教师评价机制,设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并将评价标准量化,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同时,应将教师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薪资待遇、职位晋升相挂钩,评价标准中不仅要涵盖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基础性内容,还要加入学生日常管理质量与思政教育效果,增强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促使教师以自身正确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施以积极正向的引导示范作用。高校应在实践中探索更加科学的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评价机制,以此推动协同育人效果的全面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具有较强的时代意蕴,不仅能提升高校人才职业能力结构层次,还能实现高校人才职业能力的多维度发展,同时符合高校人才的融通性培养目标要求。基于此,高校应积极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构建路径,通过建设一体化育人体系,赋能高校育人团队;全面转变育人观念,树立协同育人意识;组建协同育人专职教师队伍,强化教师间紧密合作;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推动协同育人效果的全面提升等策略,实现更加理想的协同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大蒙.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与优化路径探赜[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4,34(4):32-40.
[2]丁衬衬,吕宗融.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导师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用探析[J].艺术科技,2024,37(11):94-97.
[3]朱海霞.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高校管理的新动能与新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5):79-82.
[4]申妍瑞,胡纵宇.新质生产力与产教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24(5):89-93.
[5]郭福.打破壁垒融通共育立足信息特色培养新质人才[J].北京教育,2024(17):16-18.
[6]白天择,张晓静,王延飞.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J].科技智囊,2024(6):16-22.
◎编辑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