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2024-12-13 00:00陈莹
公关世界 2024年24期

摘要:教育学原理可促进学生对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检讨,自主分析当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但从各高校的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实况来看,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兴趣、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理念创新性不足等原因,使得课程实践效果不如人意。因此,引入新的教学方法,突破当下的困境非常重要,案例教学法在众多方法中脱颖而出,备受众多教师的青睐。本文通过对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进行探究,指出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实践中的运用原则,提出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实践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育学原理;课程实践

引言

教育学原理是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旨在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知识结构,为日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如今大多数学生还未深入认知该课程的价值以及教师仍然较多地应用灌输型教育模式,使学生难以提升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继而给教学质量造成不利影响[1]。为使此种现象得以改变,教师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尤其需要注重引入案例教学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从“要我学”的状态转变成“我要学”,从而更好地保障教育质量。在具体工作开展中,教师必须认知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并深刻意识到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在后续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模式,遵从相应的应用原则让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实践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助力理论知识以实践形式来传授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多年不变的,虽然部分教师了解各版本教材的优缺点,但依然沿用老版教材,只是简单地融入新版教材的内容。同时,部分教师觉得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学生能够掌握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再花费时间去学习其他理论知识。所有的教材内容都是通过开展理论研究得出的成果,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将这些研究结果通过实践形式来展现。教育学原理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可引入相关案例来讲解知识,如可借助教育学家的经历来讲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教育学原理形成更为清晰的了解,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2]。

(二)推动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学生能否更为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效果。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影响根深蒂固,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偏向于填鸭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中时常被动化地记忆,使其的学习兴趣不断弱化,课堂的效果自然也相对较差。无论参与任何活动都需要兴趣作为基础,若学生对教育学原理课程不感兴趣,课堂参与主动性也会相对较弱,整个课堂氛围过于沉闷,难以达成想要的教学成效。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教育学原理课程中,可使教师单一传授的局面得以改变,师生在课堂中会围绕着案例内容进行互动交流。在此种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参与性大幅提升,在课堂中也会更具成就感,从而更好地保持学习的动力。

(三)助力学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新时代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积极互动的,并非教师占据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师生作为学习的共同体,可提升相互间的沟通效果,也可实现共同进步。保持共同体的良好关系,团队协作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若是缺乏该基础,共同体的目标自然也无法达成。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师生、生生的协作,将团队精神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但是以往的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都是由教师主宰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明显,师生间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引入案例教学法之后,通常会在课堂中实施集体学习的模式,全体学生以相同的目标作为出发点,积极加入案例的讨论活动中,自主表达自身的看法,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大幅提升学习效果。特别是在学生相互探讨之下,可了解他人对案例的不同看法,学会倾听与分享,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为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良好基础[3]。

(四)助力学生提升创新能力

当代教学开展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积极自主创新,真正转变被动学习的局面。但教育学原理教学一直都偏向于传授理论知识,直接获取标准答案,利用现有的成果来武装头脑,不注重学生思想问题,导致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局限性,很难做到自主创新,这和新时代所需的人才显然是不匹配的。案例教学法强调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促进学生问题思考与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被动化地获取知识。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引之下,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分析、思考案例的内容,突破思维的局限性,有效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深入理解教育学原理。教师在课堂中,不是不停地灌输知识,而是给予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进行点拨,使学生获得灵感,为自主创新提供有效助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实践中的运用原则

教育学原理课程本就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也强调实践性,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遵从相应的原则来运用案例教学法,才可借以此方法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提升课程教育成效。

(一)真实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所选的案例必须有真实性,才可更具说服力。教学案例本就是以往真实发生的故事,是对过往实际的记录。好的案例可促进教学课堂更好地推进,是让生活照进课堂。所以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才可再现以往发生的情景,将教育者的情感、行为、价值取向在特定场景中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将接受的知识和自身已有的经验相结合形成更深的感受,明确课堂和生活的关联性,揭示潜藏在故事中的教育意义,让学生有逼真的学习感受[4]。在此情形之下,学生可对案例教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有更清晰地认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并自觉在学习中进行反思。若要达成此目的,教师必须在案例选择时更为细致,保障教学案例的真实性,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做好平常教学的观察与记录工作,收集丰富的资料,精心编写真实且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案例。

(二)实用性原则

案例教学可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结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案例教学法可让复杂的理论知识具象化,拉近理论和实践的距离,让学生可更为快速地理解知识,并学会在实践中应用与验证理论知识。若案例教学选择的知识过于老旧,教学目的自然也无法达成,案例教学也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案例教学应和学生的水平相匹配,并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可体验出前沿性,使学生可利用教育主张或观点对复杂的教育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教育学原理当中无法定性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不断优化认知结构,提升理论应用水平,使理论和实践可切实高度融合,此种案例教学也更具实用性。

(三)问题性原则

案例实则就是在阐述教育问题,每个案例中都有尚待解决的矛盾。教学中引入案例内容,是以借助案例的启发性与问题性来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案例教学法是以启发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方法,其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寻找与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案例就是教学中设定的好问题,其引入课堂中让大家共同讨论,在分析与记录问题的基础上,真正地理解知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问题的体现,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剖析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积极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问题理解能力,可在面对复杂教育问题时做到自主有效的解决。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开展过程中问题分析与处理能力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5]。

(四)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实则就是所选的案例可将某个特别的教育现象如实反映出来,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会直接给教学成败产生影响。若所选案例不具有典型性,只是随机选取案例,尽管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指导,但因不具有普适性,难以为学生迁移学习提供有效支持,所以整体的案例教学成效不够明显,还容易让学生陷入学习困境。只有以典型的案例作为教学的主线,并围绕教育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目的开展教学案例设计活动,尽可能让案例内容覆盖全部的学习知识,将和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教学情境呈现出来。由师生共同探讨与分析案例内容,将案例和所学知识的关系更好地呈现出来,才可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拓宽自身的思维覆盖面,强化联想能力,对规律性的内容进行整合,主动地理解与应用知识,从而达成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实践中的运用策略

(一)精心选编案例内容

教育学原理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最为基础的一环是进行选编案例内容,才可为后续的案例教学法作用发挥提供有效助力。教师所引入的案例不可随意选择,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保障案例的内容应当涉及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还包含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只有如此选编出来的案例,才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消除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枯燥感。部分教师在案例选择过程中,往往会选择在网络平台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此种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广泛讨论,但案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不足,会导致本堂课的开展意义受到影响。同时,教师在案例选编时,还应将学生能力水平考虑在内,确保所选的案例难易度适中。此外,案例的选编还应紧密围绕教育热点话题以及结合教育实践需求,由以往的实践活动中选出与教学工作开展需求契合的案例内容。

(二)巧妙导入教学案例

教师需在课堂中先讲解和原理相关的知识,并引申出教学内容,继而导入案例。同时,在新内容讲解之前,教师还应介绍案例内容,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复习原本已掌握的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激发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采取视频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来呈现案例内容,使案例的呈现不会过于枯燥,学生的接受度也会相对较高。一般而言,文字表述主要让学生对案例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更好地进入案例情境中,从而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思考与分析。教师应当根据案例来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才可让学生有效提升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也更具趣味性,问题的意义也可有效展现出来。教师在具体教育学原理课程实践中,还需注重将相关案例穿插其中。如某个问题探究时,通过对应案例的引入,基于理实一体化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地理解,此种方式也可让学生保持理论学习的动力,并通过参与案例的分析,深入把握相关理论知识,为后续的实践应用做好铺垫。此外,在课程结束环节引入案例内容也非常可行,通过此方式可将教学重点更好地凸显出来。教师可在本堂课理论知识传授后,再引入相对应的案例内容,要求学生在案例分析时应用之前掌握的理论知识,并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边分析边解答问题,便于让理论和案例紧密结合,促进理论知识的有效巩固[6]。

(三)组织案例讨论环节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该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理论认知的关键阶段。教师在案例引入之后,为确保案例的作用可发挥出来,应组织学生及时对案例内容进行讨论。学生在此环节成为课堂主体,需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点对案例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该环节活动可让学生锻炼自主思考、分析的能力,对案例内容形成更深入的认知,并真正地掌握教育学原理的理论知识,为知识的有效内化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在案例的分析和探讨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解决对策,且不同学生在分析同个案例时会有不同的看法,提出差异化的处理方案。因此,教师在案例探讨过程中,需及时为学生排除非本质元素,着重分析教育学原理课程和案例的关系,让学生在明确认知关系的基础上更为顺利地开展工作。为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动力,教师还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更多学习主动性,让其可自主发表自身的看法,教师还应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提供指引,确保学生的讨论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四)案例评价与总结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除了要进行选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外,还应做好案例评价和总结工作。由师生对案例内容进行讨论后,才对案例进行评价和总结。教育学原理课程是以促进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以及利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作为最终目标,案例评价法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案例评价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将掌握的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处理,让学生以此方式深刻感受教育学原理学习价值。教师需在案例评价环节,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发表自身的看法,敢于质疑。事实上大部分问题无固定的答案,思考和得出结论环节才是最为重要的。教师在对学生课堂表现作出科学评价时,应多加应用鼓励性语言,尤其是得出结论存在偏差的学生,不可直接批评,而是要引导其认知自身的不足,并认可其在课堂中的表现,使学生能够保持学习自信心,有效培养其探究、反思、总结能力,为日后的发展提供助力。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当中,教育原理课程属于最基础的课程内容,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奠定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该课程教学还可促进学生转变教育思想,为吸收其他学科知识提供良好助力。但如今大部分高校学生都不喜欢该门课程,觉得当中包含太多理论概念,加之以往教师基本是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的衔接性严重不足,学生课堂中过于被动化。因而,需引入案例教学法等更多新的教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促使教学理论和实践逐步融合,从而增加教育学原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晏富宗.探究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1):114-115+118.

[2]刘馨阳.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发展需求及改革途径[J].试题与研究,2020,(25):163-164.

[3]王兆杰.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4):144-145.

[4]侯瑞华.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3):151+116.

[5]厉君.教育学原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S1):232-233.

[6]董勇艳.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发展需求及改革途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51):89-90.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