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理解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价值与实践路径,本研究分析了高校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增强竞争力、提升学生学术与科研素质方面的实践。揭示了学风建设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方面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重构学风建设目标,健全管理制度,创新参与形式,将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有效融合,可全面推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实现,充分发挥学风建设功能价值。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风建设;价值意蕴
引言
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核心。高校学风建设是塑造学生学术品质与道德标准的关键环节,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多重挑战,目标设定往往不够明确,缺乏与时俱进的管理制度,参与方式单一乏味,且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发展不同步。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学风建设的实效,也制约着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基于此,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学风建设的价值和实践路径。通过分析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实际案例,致力于找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推动高校学风建设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学风建设首要任务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涵盖着学术诚信、创新精神、批判思维的培养,强调道德素质与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追求与人生观。良好的学风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尊重、公正竞争的环境,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因此,高校在学风建设中投入资源与努力,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与科研素质,更能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植与传播。
(二)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全过程培育
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培育是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场所,更是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塑造基地。通过系统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可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核心价值观培育还要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校园文化等各个层面进行深入整合与创新,确保价值观教育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影响力。通过持续价值观教育,学生不仅能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能在思想上展现独立性与批判性,最终成为既有深厚专业知识,又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在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培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学风建设的要求,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2]。
(三)增强高校综合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
增强高校的综合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是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目标。高校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更体现在文化传播与价值观塑造的能力上。通过建立健全的学风和校风,高校能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促进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从而在学术界树立良好的声誉。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也不容忽视,包括通过各种公共项目与社区服务来增强与社会的互动联系,这些活动不仅能提升学校的社会责任感,也能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在此过程中,高校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持续的自我革新与开放合作,形成独特的教育品牌和文化特色,从而在国际、国内的教育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因此,通过高校学风建设不仅能提高校内的学术氛围与教育质量,也是推动高校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途径。
(四)提升学生学术能力与科研素质
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与科研素质是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核心任务。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学术与科研能力不仅体现在知识掌握与技能运用上,更是体现在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科学研究的道德责任感上。高校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高校还需提供充足的科研资源,如科研项目、实验室、学术会议等,这些都是推动学生科研素质提升的重要条件。通过实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规划管理科研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和数据分析。因此,高校应将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与科研素质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以确保学生既能在学术上取得成就,也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展现出较高的专业性。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学风建设目标不明确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是目标不明确。这种不明确主要表现在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学风建设目标设定,即目标与高校的实际教育理念不匹配。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制定学风建设计划时过于宽泛,没有明确具体的行动指南与预期成果,造成教师,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方向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学风建设的目标常与高校的长远发展规划脱节,未能有效整合资源,也缺乏持续调整机制。这种目标的不明确不仅影响着学风建设的系统性,还造成学风建设成果难以评估、认证,进而影响整个教育项目的效果与高校的教育质量。
(二)学风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困境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学风建设的管理框架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造成执行力不足与效果不显著。首先,部分高校缺少明确的责任分配与监督机制,学风建设依赖个别部门或个人努力,并未形成全校范围内的共同参与的局面;其次,现有管理措施过于僵化,不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与学生需求,缺乏灵活性;最后,对学风建设成效的评估不完善,高校难以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使学风建设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制度上的不完善不仅影响着学风建设的深度,还会导致学生,教师的积极性被削弱,从而影响整体的教育质量。
(三)学风建设形式单一
学风建设形式单一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在推进学风建设时过分依赖传统教学方法与管理模式,缺乏多样化的策略。例如,部分高校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术表现,忽视了项目合作、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评价方式。此外,学风推广与培养局限于正式的教学活动中,忽略了校园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环境,如社团活动、学生组织等,这些都是塑造学生学术兴趣,研究习惯的重要场所。这种形式的单一化不仅限制着学风建设的效果,使其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学生需求,也减弱了学风建设的实际影响力。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脱节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脱节是高校在推进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显著问题。这种脱节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活动与学风建设的目标和实践之间缺乏有效地整合。校园文化活动强调庆典性、娱乐性、形式性,而不够重视通过文化活动来促进学术氛围的形成与学术素质的提升。例如,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其他大型活动虽然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却未能与提升学术兴趣,学术讨论密切关联,使学风建设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相对边缘化。此外,学风建设推动者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之间的沟通不足,造成两者在目标设定与资源配置上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脱节。这种分离不利于形成一个统一和协调的教育环境,影响学风建设的广度。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实践路径研究
(一)围绕立德树人理念,重构学风建设目标
精准定位学风建设目标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关键,高校需围绕立德树人理念,重构学风建设目标。首先,高校应重新审视,定义学风建设的基本目标,确保其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的总体教育目标一致。包括强调学术诚信、促进学术创新、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社会责任感。将学风建设目标融入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评估体系中,以实现教育活动与学风建设的完美对接[3];其次,可制定明确的实施指标检测机制,如学术成果质量、学生科研参与度、师生互动频率等,确保目标具体、可衡量,并能持续跟踪进度效果;最后,可建立调整机制,定期评估学风建设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目标和策略,确保学风建设活动始终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一系列措施可使高校学风建设更加系统化和目标导向,从而支撑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二)健全学风建设管理制度,强化执行力
健全学风建设管理制度,强化执行力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全面、细致且高效的管理框架。
首先,高校要制定明确的学风建设政策,包括具体行为准则、学术诚信标准、研究伦理指南。政策应详尽规定学生、教师在学术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与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例如,高校可建立监督机制,如设置学风监督委员会,负责监控学风政策执行情况,确保所有学术活动都在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其次,为强化执行力,高校应实施定期的培训教育程序,以提高师生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理解。例如,可引入激励和奖惩机制,通过表彰优秀学风典范的行为以增强规范的影响力。又如,高校可建立电子监控系统来跟踪学风建设的进展。实时监控学风建设的成效[4];最后,为确保管理制度的透明性。高校应公开学风建设的规章政策与执行结果,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确保制度执行的公平性。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实施,高校能建立一个健全的学风建设管理制度,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
(三)创新多样化学风建设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为充分发挥学风建设功能价值,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校需创新多样化学风建设形式,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首先,高校需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引入多元的教育手段与评价形式。例如,可以增设基于项目的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应用专业知识,也可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上,高校可利用数字技术,如在线课程、模拟实验室、虚拟现实(VR)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资源与生动的学习体验;其次,除教学方式创新,高校还可通过举办学术竞赛、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会。这些活动不仅能提供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也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探讨与批判性思维锻炼的重要途径[5];最后,为维持校园活动的持续性,高校要建立相关的支持机制。例如,为参与创新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提供奖学金、研究资助、职业发展机会。也可通过定期评估校园活动的影响效果,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育活动能真正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高校发展趋势,从而提升学风建设质量。通过上述措施实施,高校可创新多样化学风建设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进一步推动学风建设的深入发展。
(四)融合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打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融合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打造全方位育人环境的关键是将学风建设的元素和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首先,高校需强化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确保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相契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文学朗读会、主题演讲等方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接触核心价值观;其次,高校可设计一系列与学术研究与学风建设相关的校园活动,如学术节、创新创业大赛、科研成果展等,通过多元化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设立学生学术委员会、学风促进小组等组织,让学生能直接参与到学风建设的决策管理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再次,为确保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的融合,高校需优化环境布局,如设立学术讨论角、文化交流中心等,提供必要的物理空间支持学术交流与文化活动的进行。通过定期组织师生互动活动,如师生对话会、研讨小组等,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加深师生间的学术与文化联系;最后,高校可建立完整的评估、反馈机制,定期检查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融合的效果,根据反馈调整策略与活动内容,确保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刷新,与学风建设同步推进,共同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结语
本研究围绕立德树人理念,探讨了高校学风建设的价值意蕴、存在困境及实践路径。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全过程培育、增强高校综合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提升学生学术能力与科研素质,高校学风建设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一系列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周先进,李戈宁.高校学风建设的价值逻辑与行动策略——基于C9高校的政策文本分析[J].武陵学刊,2024,49(03):124-131.
[2]徐晓伟.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新思路研究[J].吉林教育,2022,(08):80-82.
[3]宗彪.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价值主体回归[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1,39(05):125-128.
[4]谢俊慧,苏海姬.基于供需关系的00后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04):95-97.
[5]王蕊.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13(01):82-86.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