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辽宁“六地”文化浸润高校思政教育教学

2024-12-13 00:00徐杨
公关世界 2024年24期

摘要:辽宁“六地”文化指的是辽宁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和雷锋精神发祥地的红色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象征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历史节点和精神财富。本文介绍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历史与价值,并提出了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包括课程设计与内容优化、实践教学与活动组织、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多媒体与网络资源利用,旨在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辽宁“六地”文化;高等教育;思政教育

引言

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备受关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将辽宁“六地”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概述

(一)抗日战争起始地

辽宁见证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英勇斗争,尤其是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辽宁人民奋起反抗,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英烈,他们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精神成为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1]。

(二)解放战争转折地

辽宁在辽沈战役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场战役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辽沈战役的胜利,不仅奠定了新中国的建立基础,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素材,通过讲述战役中英雄人物的故事和解放军顽强作战的精神,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

(三)新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素材地

《义勇军进行曲》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中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战斗号角。这一文化背景通过思政课程的深入挖掘和生动呈现,可以增强学生对国歌的理解和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四)抗美援朝出征地

辽宁省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的起点,记录了无数志愿军将士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感人事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彰显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这段历史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其国防意识和责任担当。

(五)共和国工业奠基地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鞍山钢铁公司、大连造船厂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不仅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也塑造了辽宁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思政教育的系统传承,可以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六)雷锋精神发祥地

作为雷锋生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辽宁孕育了无数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弘扬雷锋精神,可以培养学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二、“六地”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课程设计与内容优化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结合“六地”文化的独特性,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和真实案例中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如在抗日战争起始地的课程设计中,可以通过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和具体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辽宁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的纪录片和电影片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在解放战争转折地的课程设计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组研究辽沈战役的不同阶段,讨论其中的战略战术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校可以设计一次《雷锋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的专题课程,将雷锋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紧密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播放雷锋纪录片和相关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对雷锋精神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随后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详细介绍雷锋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内涵。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课程设计中还安排了分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践行雷锋精神,并通过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此外,课程还安排了实地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和雷锋生前工作过的单位,通过实地参观和听取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在课程的最后环节,安排了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通过实际行动体验和践行雷锋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3]。

(二)实践教学与活动组织

在实践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辽宁丰富的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和参观学习。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辽宁省的红色遗址、纪念馆和革命旧址,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考察,直观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开展模拟场景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结合校内外资源,邀请革命先辈、老兵以及相关专家举办讲座和座谈,通过他们的亲身讲述和历史回顾,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组织活动时,可以设计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活动,如红色文化主题班会、爱国主义歌曲比赛、革命故事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爱国情怀。在社会实践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传承和践行红色精神。例如,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和扶贫帮困,通过实际行动帮助和服务他人,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红色之旅”主题的实践教学,围绕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展开,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和现场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活动首先通过校内宣传和动员,选拔一批对红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参与,并邀请了历史学家和红色文化专家全程指导。在活动开始前,进行了详细的行程安排和安全教育,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了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明确安全注意事项。活动过程中,带领学生们先后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现场讲解和实物展示,直观了解了辽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可以聆听讲解,仔细观看展品,并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现场氛围热烈而富有互动性。每到一处红色教育基地,学生都可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行默哀和敬献花篮仪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三)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可以设立红色文化长廊和主题展览,展示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等辽宁“六地”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同时,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电子屏幕和校园网站等媒介,定期播放红色经典影片和革命歌曲,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此外,可以在校园内设立红色文化书屋,收集和展示有关红色文化的书籍、期刊和影像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进一步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在校园活动方面,可以组织红色主题的文艺演出、朗诵比赛和话剧表演,通过艺术形式生动再现红色历史和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定期开展红色主题的讲座和座谈会,邀请革命前辈、专家学者和青年榜样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使红色文化在校园内真正“活”起来,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4]。

学校可以开展“红色文化月”的综合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活动策划过程中,首先成立了由校领导、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筹备小组,共同讨论和制定活动方案,确保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活动启动仪式上,邀请了抗美援朝老兵和雷锋生前战友,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人故事,使学生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体会。随后开展一系列红色主题的文艺演出和话剧表演,学生们通过精心编排和生动表演,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生动再现,深深感染了在场观众。组织红色主题的朗诵比赛和征文比赛,学生们通过朗诵和写作,表达了对红色文化的崇敬和热爱之情。活动还安排了红色文化展览,展出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使学生在观展过程中,直观感受到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在活动的最后阶段,组织了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学生们通过激烈的角逐,展示了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情况,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

(四)多媒体与网络资源利用

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辽宁“六地”的历史事件和红色精神生动呈现出来。例如,可以制作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专题纪录片、微视频以及动画短片,通过音频、视频和图像的结合,使学生在视听结合中,深入了解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背景。网络资源的利用方面,可以搭建专门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收集和整合有关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文献资料、历史档案和视频资源,方便学生随时在线学习和查阅。同时,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讲座和虚拟展馆等形式,邀请革命前辈、历史学家和专家学者进行在线讲解和互动交流,增加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模拟历史场景和事件,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教育。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与多媒体技术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可以借助VR技术开展一次“‘六地’文化VR体验课”,通过VR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带领学生进行一场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之旅。在课程设计中,首先收集和整理了大量关于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历史资料和影像素材,包括抗日战争起始地的历史文献、解放战争转折地的战役影像、新中国国歌素材地的创作背景、抗美援朝出征地的英雄事迹、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建设成就以及雷锋精神发祥地的感人故事。通过专业团队的技术支持,将这些素材制作成VR场景,使学生可以通过佩戴VR设备,亲身体验和感受红色文化的震撼和感染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讲解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并结合VR设备,带领学生依次进入各个历史场景,详细讲解每个场景中的人物和事件。

结语

将“六地”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还可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 2024,10(06):63-66.

[2]李红平,王爽,潘鹏华.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J].中国军转民,2024,(02):151-152.

[3]范宜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03):17-20.

[4]关莹.辽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23,25(10):110-112.

[5]唐铭择.辽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策略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02):95-98.

(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