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4-12-13 00:00刘珊珊
公关世界 2024年24期

摘要:随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生多样化发展,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越来越繁重和复杂,对辅导员素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然而,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在此大环境下,探索和推动辅导员工作室势在必行。本文旨在分析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创新辅导员工作室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辅导员工作室;职业化;专业化

引言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总则第3条明确指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为了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各高校开始尝试建设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工作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学生工作育人实效,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概述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含义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是在辅导员引领下,以大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学习、合作、成长的共同体,由拥有共同研究兴趣、共同发展愿景的团队人员组织[2]。工作室应以职业能力为依托,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价值引领,为辅导员提供交流、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新媒介。工作室的工作方向应围绕辅导员九大工作职责开展,重点关注在新时代下学生工作的焦点、难点、创新点。

(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原则

质量是王道,旨在精益求精,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六要”,即要有可行性、要有时代性、要有实践性、要求长效性、要有创新性、要求前瞻性,这样辅导员工作室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如何体现这“六要”,需要贯彻落实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坚持引领学生自主发展为导向。建立的学生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制度、使用的评价工具等,均要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正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有利于辅导员乃至全体教师转变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发展性原则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处理遇到的学生问题,既要看到学生当前的现实不足,更要看清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是发现潜在的发展可能性;既要重视和关注学生发展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3.可行性原则

坚持立足学校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国家及省有关学生发展的政策,设计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评价方法等。力求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清晰、工作目标具体可达,工作方法灵活易行,避免过于繁琐和形式化。

4.全面性原则

坚持大学的基本职能,努力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辅导员工作室发展背景

第一个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于2009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建立。初期,辅导员工作室工作的开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处于探索阶段,一部分辅导员根本不清楚辅导员工作室的作用和意义。曾经一段时间,辅导员工作建设推进缓慢,成效欠佳。经过10余年的发展和推广,越来越多高校认识到建立辅导员工作室的重要性,纷纷尝试建立辅导员工作室,为其投入资金和办公场所,组织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目前,在北上广地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投入资金较多,支持力度较大,例如,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很早就建立了以项目化为重点的工作室,但其他省份尤其是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校工作室还处于探索阶段[3]。

(四)辅导员工作室的指导思想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坚持问题导向,凝聚“思政育人”工作合力,践行“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用“初心”思想引领辅导员工作室,致力强化辅导员思想引领和价值认同意识、厚植辅导员思想引领的政治理论根基、优化辅导员思想引领的多元化工作格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学生在思政育人中成长为具有“家国意识、人文情怀、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人才。

(五)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基本内容

总结和借鉴各大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国内的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特色主题赋能

国内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情况可以简单划分为5种形态:(1)公社型工作室,这种类型工作室为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而形成共同努力的集体;(2)公司型工作室,这种工作室一般设有主持人、副主持人以及各类项目组,主持人统领所有人员,各自负责各自应做的事,工作室的重要事务亦可由核心成员一起讨论决定;(3)社团型工作室,这种工作室是典型的师生共建工作室,一般由1—2名教师牵头组建,成员绝大部分是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定期推出主题活动、内容产品。由于直接面向学生,教育力最直接;(4)专业型工作室,这类工作室建设方向明确且具体,有专门的学科专业依托,成员要求一般要有共同的专业背景,指向对象也较为明确;(5)协会型工作室,一般由若干辅导员共同组建,牵头发起人往往是行业内有一定话语权和分量的骨干,采用资源众筹的方式,共同完成专项工作。工作成果集体署名,共享发展红利。下面列举几个高校特色工作室,用特色主题赋能工作室建设。

贵州师范大学“龙·狮”辅导员工作室,以“龙”这个华夏图腾和形象命名,代表工作室的忠贞、敢为、勇猛;以“狮”这个国民心中的吉祥物,也是“师”的谐音,寓意忠贞坚定、敢为人先、脚踏实地、灵活变通、合作互信、自强不息。突出“龙狮导航·思想引领、龙狮建功·组织育人、龙狮创业·实践成才、龙狮同行·文化精品、龙狮绿色·志愿服务、龙狮网络·线上线下”六大工程。

桂林理工大学“领雁”大学生领导力提升工作室。领雁齐飞,有纪律、有方向、有梦想,领雁就是示范榜样力,是号召力,更是领导力。“领雁”工作室从高校教育出发,以“培养”和“开发”在校大学生领导力为重点,通过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模型创新和大学生领导力开发实践等形式,不断培育独具特色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开发项目。

重庆师范大学超声细语工作室,该工作室以运营微信公众号为主,设有三大板块:(1)四载芳华;(2)超级声音;(3)@我。其中四载芳华板块分为一载初心、二载沉积、三载磨砺和四载前行;@我板块分为晨读活动、征稿通知、你讲我听和竞赛报名。四载芳华版块记录学生4年的点点滴滴;超级声音版块从一名学生工作者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嘱托、唠叨、肺腑之言时刻提醒学生、警示学生和关爱学生;@我版块把二三课堂与新媒体串联起来,掌握学生的学业动态,并指导学生成长成才。

西华师范大学“正青春”辅导员工作室旨在探索实践网络育人新模式,融会贯通线上线下多平台,积极营造网络思政大环境。目前工作室拥有6名成员,以网络直播、易班、微信公众号为主要传播路径,开设有“汪导杂货铺”“玉见”“师大姑娘”“乐创空间”“半径研究所”五大栏目板块,分别侧重思想引领、榜样示范、女生教育、就业创业、咨询服务等多项内容,紧紧抓住当前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特征,融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充分利用丰富多元的网络平台,对学生开展分层分类分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时在线”和“满满活力”。

类似的高校工作室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杏林春暖”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室,旨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德仁心。湖南工业大学建立的“HUT微言青语”网络文化工作室,旨在创作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网文、专题宣传、微电台、微视频、原创音乐等作品,采取在“HUT微言青语”微信平台首推后,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校园网、学校官微、校服、各二级学院微信公众号平台转载等方式推广作品。从这些高校辅导员建设可以看出,一个特色的主题是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关键,其为工作室今后的建设指明了工作方向。

2.文化赋能

文化是软实力建设,通过文化赋能,厚植建设情怀,夯实辅导员成长基础。首先,文化赋能要做到理念共享与合作,“独行快,众行远”。充分调动辅导员参与的积极性,做到理念共享、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建设好工作室;其次,明确共进共强目标,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做好长期、中期、短期目标规划,以目标为导向,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全面进步;最后,做到以文化人,将文化精髓与各种活动融合,文化有了时代感,也让新与旧更好地交融。

3.名师赋能

借助名师的力量为工作室指明方向,工作室可以邀请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名师指点迷津,精准指导,明确方向,提高工作室建设质量,真正做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面临的问题

从问题维度看,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职规类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与发展面临三大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组织架构设置存在问题

国内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普遍面临组织架构建设、管理松散、人员不稳定等问题。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工作室主持人选人的缺陷。工作室主持人是辅导员工作室的核心人物,其科研水平、思维方式和管理能力对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都是学工的领导,他们日常事务繁杂,身兼数职,对工作室的时间投入较少,疏于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从而导致工作室形同虚设,人心涣散。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成员无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高校职规类辅导员工作室制度建设弱化与成员主观能动性发挥不佳并存。有些高校辅导员加入辅导员工作室的动机多元化、功利化,辅导员自身日常事务就很多,加入工作室之后,因为工作任务的加重并且无法直接得到利益回报,极易产生心理落差,降低工作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室保障机制不足

高校职规类辅导员工作室能获得的保障有限与资源获取乏力叠加。(1)学校对职规类辅导员工作室长效政策保障力度不够,政策缺乏长期性;(2)学校对职规类辅导员工作室软硬件保障不足。其中,经费支持不足与工作室场地受限是最为普遍的问题。这既体现在工作室能获得的直接经费支持较少,也体现在工作室的资金申请、自筹与报销审批程序的不健全;(3)高校职规类辅导员工作室资源获取乏力,外部交流偏少,工作室的发展动力受限,作用难以长效发挥。

三、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创新辅导员工作室建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学组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产生了深远影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需要适应这一变革,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一)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组织架构

设立主持人、副主持人,严格把控主持人的准入制度,在选拔主持人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主持人的科研能力、师德师风、教育和管理能力,可以根据工作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能够充分调动工作室成员积极性,能够促进成员凝心聚力,共同成长;其次要注意主持人和副主持人职责划分:主持人从宏观上把控工作室的思想和理论教育引领方向,副主持人协调和管理工作室日常事务。

打造跨学科团队:以工作室主持人为“带头人”,聚合“个人优势”,“抱团”攻关、凝聚合力。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和名师团队的加入,丰富团队视角,促进创新思维的碰撞。

合理人员配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鼓励工作室成员跨学院合作,合理配置团队成员,确保团队的专业性和活力。

(二)创新辅导员工作室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机制赋能健全制度规约,激发辅导员成长动力。首先,健全考核机制,提高辅导员工作室准入门槛,吸引高质量人才加入,从而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其次,优化激励机制。在进行制度约束的同时还有考虑激励因素。工作室可以通过评选优秀网文、优秀思政工作者等奖项给工作室成员以正向激励,彰显出工作室的人文关怀,激发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强化保障机制。学校将辅导员参与工作室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职称和评优的标准,并给予成员们弹性工作的时间,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获得感。

(三)创新辅导员工作室数字平台建设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应该创新工作平台,基于数字化转型理念开发系统,实现工作一体化。充分利用两微一端一号一抖一网,推动辅导员工作室内容的宣传和推广。探索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创新育人模式,探索“大思政指数”。例如,开发智能教学辅助系统,实现人工智能和产教融合的深度结合,这些都极大提升育人效率和质量。辅导员和思政教师队伍可以协同融合,实现网络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性。

结语

辅导员工作室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有效载体,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力工具,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各大高校应加入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大军之中,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IP。

参考文献:

[1]刘会宾.对“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整体性评价[J].文史月刊,2012,(08):133-135.

[2]张艺露.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路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22.

[3]郭宝盛,黄云峰.工匠精神在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中的价值实现[J].现代交际,2018,(05):27+26.

(作者单位:辽宁何氏医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