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是承载了五千年文明成果的民族。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实事求是的传统,讲究“量体裁衣”,不鼓励“削足适履”,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与我国国情高度一致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本文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研究主题,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进程和实践探索过程,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实践探索
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经济市场发展进入新的时期,现代化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吸取历史教训和过往国内外经验,也要结合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和稳定推进。
一、中国式现代化概述
(一)概念
现代化指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新的思想和理念;是一种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人文思想为导向的新型社会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全世界共有233个国家和地区,即使部分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文化上同源,然而,未曾有两国国情完全一致。现代化应该与国情相适应,与基本国情存在矛盾的现代化并非真正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实事求是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与我国国情高度适应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契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扎实的现实基础的现代化,不仅是指导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理论,还是中国为全球提供的价值[1]。
(二)五大特征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截至2023年,全世界人口大约为80亿,我国人口大约为14亿,我国人口数占全世界人口数的18%,我国因此被称作“人口大国”。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实现现代化,也不是在部分人群中实现现代化,而是实现全国各地区、所有中国公民的现代化,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总人口数比发达国家全部人口数相加之和还要大,这部分国家的现代化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消耗了大量资源、污染了环境换来的,我国坚持走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所以我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一项繁重、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要走的现代化之路更加艰苦。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唯有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方可谓真正成功。需要注意的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而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我国走先富带动后富的道路,即通过倾斜资源,令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由先富的帮助后富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国,但是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所以发展仍然是我国的第一要务,我国将通过发展,逐渐解决人均GDP水平低、城乡差异大和收入差距不平衡等问题,坚持通过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达上,还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如果我国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则即使我国已经在经济上领先全球,那也并非真正的现代化。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极其看重,精神就是思想,先进的思想可以起到引导作用,落后的思想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仅是提升我国国民幸福感的必要手段,还是保证我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和结局提醒我们,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并非可行之路。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具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我国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世界提供中国式环保方案,例如,针对大气二氧化碳超标问题,我国提出“双碳”战略目标,即争取在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即“碳达峰”;206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和吸收达到平衡,即“碳中和”。
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人自古以来爱好和平,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式现代化,不以掠夺他国财富为手段,不以打压其他国家为对策,坚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发展理念,积极帮助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希望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合作共赢,走出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对全球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理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辅相成,每一次重大战略的调整和理论的创新都是对实际情况的把握和对社会历史条件的精准研判[2]。
(一)四个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发展目标,其内涵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和表述统一经历了一个清晰明确且逐步深入的过程[3]。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面临诸多的困难和严峻的考验,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上,均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发展工业,以工业促进国防军事发展,国家领导人对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做出展望和规划,提出了建设工业强国的伟大目标。由于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就爆发了朝鲜战争,战争的残酷更加认识到“没有军事实力就没有话语权”的道理,为了争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祖国和平建设和促进世界发展成为和平、互助的新世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建设强大的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的规划,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随着第一个5年计划的实施,我国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为了庆祝这一成果,也为了更进一步,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的规划,“四个现代化”的雏形基本形成。不久之后,“四个现代化”的概念被正式提出,这是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产业发展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四个现代化”不仅可以帮助我国摆脱落后和贫困,还能促进我国革命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中的理论创新。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全国人民应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坚持艰苦奋斗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从内容构成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除了“四个现代化”包含的经济现代化,还包括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等,这意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实现效果维度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不仅造福全体中国人民,还将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中国样板”,这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深刻变化[4]。
(三)新四化
“新四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指导下的现代化规划。相比于“四个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四化”创新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即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为经济发展赋能增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产业升级。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掀起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我国将积极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实现信息化发展,抓住信息化建设机遇,在信息时代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地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过程
自1921年至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经历了初步探索、探索建设、改革奋进和推进拓展四个阶段,各阶段的指导思想存在差异,但发展目标趋于一致[5]。
(一)初步探索
1921—1949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探索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未得到全面开展,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思想还未成熟,现代化理论的系统实践比较落后,工业建设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未能实现较好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是军事现代化建设,以夺取革命政权和解放全中国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虽然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并没有取得什么可观的成果,但是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建设与现代化探索工作为1949年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条件知识和实践基础保障,所以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的重要时期。
(二)探索建设
1949—1978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建设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作重心由军事现代化建设转移至经济现代化建设。根据建设重点的不同,这一时期又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6年,这一时期的经济现代化建设重点为工业和农业,尤其是重工业;第二阶段是1957—1978年,这一时期经济现代化建设重点为工业、农业和科学文化。这一时期的经济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得到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这些成果为下一阶段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究提供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建设阶段的重要成果为以工业化为主体内容的“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
(三)改革奋进
1978—2012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奋进阶段,这一时期的现代化重心是经济现代化,并明确提出了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小康”概念。我国在这一时期开展的现代化建设工作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一方面,我国通过外出考察、访问等方式,了解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工作,学习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经验,吸取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教训,形成了科学性、前瞻性、实践性强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案;另一方面,我国紧密围绕小康社会形成系统的发展过程,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奋进阶段的重要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相比于“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除了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还包括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这一时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四)推进拓展
2012年至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拓展阶段,我国在守正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提出了“新四化”,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第5个现代化,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第5个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由物质层面发展到非物质层面。近年来,为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我国提出了很多先进的发展战略,例如,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我国城乡差距将显著减小,乡村成为我国发展的新平台,农村经济转型将令中国式现代化焕发更强烈的光彩。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拓展阶段的重要成果为“新四化”,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为现代化建设工作赋能增效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结语
我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一条没有被前人走过的道路,在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等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从“中国现代化”走向“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由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纵观人类现代化思想发展史,现代化理论基本以西方国家经验为主,现代化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垄断,我国在现代化上取得的成功,不仅可以弥补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还能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为其他国家提供一个相对成功的样板。
参考文献:
[1]史华祥,刘嘉欣.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理论创新、实践成就与全球贡献[N].河南经济报, 2024-05-16 (011).
[2]王同彤.从“中国现代化”走向“中国式现代化”——民盟现代化探索的理论与实践自觉[J].群言,2024,(04):40-43.
[3]刘志欣,张琰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理论演进及其立新开局[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7(01): 61-70.
[4]张本刚,李晓萌.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J].社会科学辑刊,2023,(04):30-36.
[5]张建华,文艺瑾.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的新使命[J].经济评论,2023,(03):3-13.
(作者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