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与文化多元并蓄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红色文化,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鲜活教材,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深刻的启示。本研究聚焦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旨在探索如何有效激活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以期达到深化学生思想认识、塑造正确价值观、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目标。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重要文化资源,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红色文化如何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期通过路径的创新与实践,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红色文化是立德树人优质教育资源
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广大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它蕴含着深厚的革命精神、历史文化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跨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多个历史时期,涵盖从井冈山斗争到长征精神,从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再到新时代的特区精神、航天精神等丰富内容。这些精神财富不仅体现在英勇的革命事迹、革命遗址遗迹等物质文化层面,更重要的是蕴含在“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一整套意识形态观念和价值理念之中。
红色文化的核心在于其精神内涵,展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人民立场、政治品格,体现了优秀文化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1]。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也是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被视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源泉。通过弘扬红色文化,可以引导人们知史爱国,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创新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时代光芒,成为当下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意蕴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红色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故事,为学生提供了直观而深刻的精神滋养。在思政课中融入红色文化,不仅仅讲述历史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传递背后的精神力量,比如井冈山精神所体现的坚定信念、长征精神所展现的坚韧不拔、延安精神所蕴含的自力更生等。这些精神财富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在内心深处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
(二)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创新
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程内容结合,意味着超越传统课堂讲授的局限,引入更多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遗址、纪念馆,参与红色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利用VR、AR等现代科技手段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悟理论知识,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这种实践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还促进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内化,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三)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觉的长远视角
面对全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学生在比较和反思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学生能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来之不易,认识到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增强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感,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同时,这也是一种历史自觉的培养,让学生明白自己既是历史的受益者,也是未来历史的创造者,激发他们主动承担起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2]。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坚持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确保红色文化教育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这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必须紧密围绕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红色文化教育与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高度一致。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时代新人。
(二)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强调教学改革与创新应注重实际效果,确保红色文化教育能够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引发思考,进而转化为行动。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认同和行为转变。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互动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是指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技术和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特点的变化。这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数字化资源、网络平台、虚拟现实等,丰富教学形式,拓宽教学时空;同时也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习惯,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特色课程和教学案例,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性原则还意味着在教学评价上也要有所突破,注重过程评价和个性化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创造性学习。
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建议
(一)内容融合与课程体系建设
在思政课程的基础理论教学中,应精心挑选与课程目标相契合的红色文化案例,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深刻理解这些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增强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同时分层次分阶段设计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将红色文化内容分为基础、进阶和专题研究3个层次,分别融入不同年级或学期的思政课程中。基础层次注重普及性,如在大一新生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侧重于红色历史的宏观叙事和基础知识介绍;进阶层次则在大二、大三学生中深化,如通过与具体红色案例的深度整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专题研究层次针对高年级或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红色文化专题研讨课,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性表达[3]。最后,打破传统思政课单一学科界限,联合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力量,共同开发跨学科的红色文化教学模块。比如,将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展现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内容融合与课程体系建设,可以确保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全面系统又层次分明,既能覆盖全体学生的基础需求,也能满足部分学生的深入探索愿望,全面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将红色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故事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如制作红色文化系列微课、历史事件三维动画复原等,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下,更加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提升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组织学生赴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实施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历史发生地直接感受红色文化的氛围,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构建红色文化在线学习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如开设红色文化慕课、建立红色文化数据库等,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远程访问。结合线下课堂讨论、工作坊等形式,形成线上线下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既发挥了线上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又保留了线下互动的深度和温度,有效拓展教学时空,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这样的创新路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转型不仅能够丰富红色文化教学的表现形式,还能极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促使学生在更加多元、互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价值,内化红色精神,外化为实际行动,为培养新时代具有红色基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体验学习
通过实践教学与体验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还将红色文化教育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校园拓展到社会,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为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校应与地方政府、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合作,建立一批稳定的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覆盖广泛、类型多样的实践教学网络。这些基地不仅作为现场教学的场所,还应设计丰富的体验项目,如模拟历史场景再现、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深切感悟红色文化的精髓。鼓励学生围绕红色文化主题,自主设计或参与教师指导下的研究项目,如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红色故事的采编创作、红色旅游线路的规划等。通过项目驱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的具体内容,还能在实践中锻炼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将红色文化学习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传播、乡村支教、社区服务等活动,特别是在重要纪念日、节假日开展主题鲜明的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4]。同时,通过反思总结、成果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对实践经历的深入思考,深化学习成果。
(四)师资队伍与资源建设
定期举办红色文化教育培训、研修班,邀请历史专家、红色文化学者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鼓励教师赴红色教育基地参加实践研修,通过实地考察、情境体验,增强对红色文化的直观理解和情感共鸣,为教学注入真情实感。打破学科壁垒,组建由思政教师、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红色文化教学团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共同研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融合,提升红色文化教学的综合性和深度。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包含红色文化教学案例库、影像资料库、电子图书库等在内的综合性资源平台,为师生提供丰富、权威、便捷的学习资源。同时,鼓励教师自主研发教学素材,如编写红色文化读本、制作教学视频等,并将优秀成果纳入资源库,形成资源共享、共建共赢的良好生态。这样不仅能够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红色文化教学队伍,还能有效丰富和优化教学资源,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深入融入与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物质基础,确保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持续性和实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内容的优化、方法手段的革新、实践平台的拓展以及师资资源的强化等多个方面。通过上述策略的综合运用,不仅能够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还能够显著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为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扎实文化功底和强烈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强大助力。未来应继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丰富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的路径和方法,让红色文化成为滋养青年学生心灵的不竭源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文系2024年郑州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思政课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例》(课题编号:2024SZK0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万秀丽,张艳娟.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0,(02): 46-52.
[2]任祖云.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J].文山学院学报,2021,(04): 90-94.
[3]卢勇.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1,(04): 79-84.
[4]张慧中,高邓.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策略研究[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9,(01): 99-107.
(作者单位:1.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3.黄河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