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2024-12-13 00:00吴云姣
公关世界 2024年24期

摘要: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核心素养概念的历史发展,指出中职校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结合实践,将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义为在职业生涯中普遍适用的职业素质,其框架由通用核心素养与职业核心素养两个部分、多个维度构成。强调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提出了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等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践

引言

伴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纲的发布,基础教育体系已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置于研究与实践的中心位置。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校”)亦不甘落后,在探讨人才培养战略时,纷纷引入了核心素养议题。本文以校本研究和实践为基础,对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结构、实施与建议进行深入剖析,力求为中职教育体系的核心素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发展

面对全球变迁与未来挑战,国际机构及经济体积极塑造21世纪核心素养体系,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全能人才。核心素养概念主要分为三类,均致力于促进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一类是侧重于终身学习能力,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做事、共处与生存,覆盖健康、社交情感、艺术、沟通、学习方法、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七大领域。欧盟则强调八大核心能力,包括语言交流、科技应用、数字技能、学习策略、公民意识、主动性、企业家精神及文化表达;另一类以个体成功与社会和谐为目标,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定义的“Competence”,强调素养的普遍需求及其在多领域的重要性,尤其是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旨在促进个人成就与社会稳定;也有聚焦于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例如,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基于核心学科,确立学习创新、数字技能与生活职业三大领域的能力标准。德国、日本等国亦采取相似路径,旨在培养全面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1]。

中国的“核心素养”概念在学术界和教育实践中备受关注,关于“核心素养”概念在学术界也讨论已久。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旨在培养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键能力和品格。随后,北京师范大学领衔的团队于2016年研发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聚焦“全面发展的人”,细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维度,具体体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项核心素养,涵盖18个基本要素,指导各级学校按学生年龄制定实施策略。

国内研究热点围绕科学、人文、信息素养及学科核心素养,但职业教育与未来人才关联探讨不足,特别是自主学习、生涯规划等维度。研究多限于理论分析,缺乏实证调查,且集中于普通教育,忽视了中职教育的特性。中职学生核心素养需结合职业教育特色,强化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创新意识,现有研究对此关注不够,亟待深入探索,以期更精准地服务于中职教育实践[2]。

二、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基本框架

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应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革新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与持续进步的内在需求。在此培养过程中,不仅要聚焦于学生掌握关键能力的培养,如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更加重视对学生必备品格及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这意味着教育的目标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与技能传授,它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包括如何高效做事的能力与积极态度,也深入到如何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社会成员,即“学会做人”的深层次修养。因此,核心素养本质上是个人在特定教育阶段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力与品格的集合,它不仅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还蕴含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深层次整合,旨在满足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前进的双重需求。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既强调实用性与工具性,又深刻关切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

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在广泛意义上遵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宏观架构。该框架围绕“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细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维度,并通过“六大素养”综合体现,强调人文底蕴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将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中职毕业生在他们职业生涯的各个时期,不论涉足的是哪个领域或是担任何种职务,在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应当掌握一套普遍适用且极其关键的职业素质”。基于以上理念,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着重体现在两大部分:(1)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并针对职教学生特色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定制化的“通用核心素养”;(2)跨越具体职业界限,涵盖所有职业共需的非专业能力及专业能力本质特征,被广泛认可为“职业核心素养”[4]。

其中,通用核心素养包含了个人成长、社会参与和文化通识3个方面。个人成长主要涉及积极进取、自尊自信、自我认同、同情共情、身心健康、情绪管理、内省反思。社会参与包括信息素养、公民责任、国家认同、技术运用、权益认知、规则意识、全球视野、环保意识。文化通识则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艺术鉴赏、人道关怀以及科学认知。职业核心素养模块由职业定位、职业认同以及生涯发展构成。职业定位聚焦于岗位价值、岗位责任、职业操守、人际交往、质量意识、经济效益与危机管理以及革新与创业精神。职业认同关注产业形势与运行机制、职责履行、问题解决、资源统筹和安全意识等能力的培养。生涯发展则着眼于职业生涯规划、岗位迁移与转换、自我调控及终身学习等对职业生涯具有长远影响的维度。

三、培养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与建议

(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仅仅关注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理想与信念的树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在遵循原则基础上的创新思维,这些核心素养成为衡量个体适应力和成功潜力的重要指标。职业学校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应当注重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革新,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这涉及增设跨学科课程、开展项目制学习、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推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主学习等多方面的措施。

首先,课程目标应当从“聚焦技能传授,让学生掌握特定职业的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转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着重提升其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以社会进步为导向,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职业操守及其他核心素质”。这种转变要求我们合理协调学生即刻就业的需求与长期可持续发展乃至终身成长的诉求,确保教育既能满足当下市场的人才需求,又能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学校应与企业、社区等外部机构建立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这些核心素养,确保学生能够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不仅具备专业竞争力,而且拥有强大的社会适应力和持续的成长动力。具体的实践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课程与职业标准融合。将行业认证、岗位要求、竞赛项目和学术课程相结合,形成“课程—证书—实践—竞赛”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学生所学与职场需求无缝对接,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

(2)多层次课程体系。开发包含国家统一课程、地区特色课程及学校自设课程在内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同时覆盖公共基础、专业技能及综合实践等不同课程类型。这样的课程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3)理实并重。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确保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举,采用案例研究、模拟实训、现场实习等多种教学法,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掌握知识。

(4)课时均衡。合理规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避免任何一方的过度偏重,保证学生既能扎实掌握理论知识,也能熟练运用技能。

(5)联合导师制。联合校内外专家、行业导师、社区领袖等,组建一个跨领域的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支持他们在学术、职业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多元选择[5]。

(二)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促进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确实需要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育人环境。

(1)融合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专业教师应当深入分析专业课程内容,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如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科技创新的社会责任等,将这些元素自然融入课程讲授和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正面的价值观引导。

(2)优化教学策略与课程体系。学校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策略,将思政教育目标纳入课程大纲,确保每门专业课程都承载一定的思政教育任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考虑开设跨学科的“专业+思政”模块,或在专业课程中设立专门的思政教育单元,同时,合理安排学分与学时,确保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强化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加强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培训,鼓励教师深入研究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提升将价值引领融入专业教学的技巧。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通过言传身教,示范如何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服务社会、推动行业发展的实际行动中。

(4)结合实践活动与职业素养。充分利用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其严谨的学习态度、敬业乐群的职业精神和诚信守法的职业道德。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学生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热爱,激发其创新创造的潜能。

(5)利用多元场景实现文化育人。校园文化作为职业院校独有的“教育生态系统”,它综合体现了学校的灵魂、活动规范、组织纪律及环境氛围,通过营造沉浸式的文化场景来达到教育与熏陶的目的。例如,餐厅场景,在用餐空间中,学生们通过日常的餐饮行为积累礼仪与素养,逐渐塑造成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的个体[6]。

(三)改革教育评价模式,增值性评价

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强调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智慧、情感管理、价值观念及态度等多元素质。为了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必须将评价贯穿学习全程,系统收集与科学分析学生数据。教育评价需发挥检验、诊断、激励、导向、调节及反馈功能。持续、全面地评估学生核心素养掌握情况,是核心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尽管职业学校在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价上已做出不少努力,但仍面临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评分体系偏重于专业课程的成绩,而对通识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足;(2)过分依赖量化指标,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情感态度等难以量化的素质评价不够;(3)终结性评价占据主导地位,而对学习过程中的持续性评价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反映学生在一个周期内的进步和变化;(4)评价标准缺乏灵活性,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学生背景的多样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职业学校需要在评价体系中引入更多元的评价体系,运用过程性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并制定更加个性化、灵活的评价标准。除了关注知识积累与技能提升这些显性的成果外,还应该重视学生在心理成熟度、情感健康、道德观念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7]。

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中职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需要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学生自身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与不懈努力。未来,中职教育应继续深化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实践,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加强与企业、社区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与实践机会。同时,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需共同努力,填补现有研究空白,特别是在职业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实证化研究以及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日常教学与学生评估的系统化研究,为中职教育的持续革新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余俊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4]桑雷,马蕾.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与要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4):26-31.

[5]陈宏艳,徐国庆.中职校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背景与思路[J].当代中职校,2018,(11):22-26.

[6]陈向阳.核心素养的职教表达与可能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18,(01):18-21.

[7]周如俊.中职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架构与实施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1,(33):40-45.

(作者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豆瑞超)